長篇法談|歸零——阿姜蘇納瓦的修行之路

阿姜蘇納瓦

2014年7月18日|第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聽錄整理|法音錄



照我們的行程安排,今天是對整個修行做一個小結的時間——就只是輕鬆自在地聽,帶著玩的心態去聽——這樣做就是為了去複習一下,看看我們的理解是否正確。

修行就是回過頭來學習自己。回過頭來學習自己,就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具足覺性的人,可以覺知自己,有一顆安住的心。以世間的角度來看,我們修行的結果就是:無論世上發生何種災難或危機,如果修到最後,心甚至一點苦都沒有。而且這可以作為衡量我們修行是否進步的一個標準,也就是我們在生活之中的苦是否有減少。

老師製作的課件是幻燈片,因為翻譯對PDF的格式不太了解,所以這裡面就沒有圖片(翻譯:在阿姜蘇納瓦的原稿裡,其實是配有一些動畫的,是很漂亮的。)。整個幻燈片的主題就是「歸零」,一切從頭開始。老師把它作為我們大家一起來做小結的主題。

我們修行的最高目標就是徹底離苦。老師自己在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一樣不會修。那時候老師做的就是緊盯跟專注,緊盯專注甚至導致頭特別沉,心也會鬱悶跟煩躁不安,坐到哪裡都要睡著了。

大概在十四年前,老師就給隆波帕默尊者發Email,但那時隆波帕默尊者還是居士。老師就給那時的隆波帕默尊者寫自己的禪修經驗和對禪修的體會。比如,那時老師跟尊者分享:一旦生氣生起了,自己就對生氣做正思維,思維和分析是希望真的可以幹掉生氣。然後隆波帕默尊者就回覆道:你做的是錯的。

讀到隆波帕默尊者說自己完全修錯了,老師特別喪氣。尊者回覆道:你錯誤的原因是你有望,望是讓苦生起的一個原因;追隨自己的望,其實就是讓苦生起,這是無法滅苦的,只是在給自己增加苦而已。隆波帕默尊者繼續說道:應該去知道它們,而不是要做什麼。

讀了隆波帕默尊者回覆的Email之後,老師稍微緩了一口氣,然後心就變得自然地可以去覺知了,因為心開始真的願意接納實相——自己修錯了,心就開始輕鬆自在起來,這樣的狀態大概持續了兩三天。但很快又會跟以前的習慣一樣,依然會緊盯跟專注,或者去對煩惱習氣做思維或研究,因為已經這樣修錯了十四年了。

那之後,老師覺得自己受不了了,想著必須親自去面見隆波帕默尊者,那樣會更好一些。然後老師就去拜訪隆波帕默尊者,見到他之後,老師就自我介紹道:「我就是那個曾經給您寫信,問您修行問題的阿姜蘇納瓦。」隆波帕默尊者就點頭,就好像在表示他記得有這樣一個人曾經通過Email問他問題。那一天剛好有很多人在跟隆波帕默尊者學習,尊者就讓老師在旁邊坐下來,然後對老師說了一句話:「你還不會覺知自己,一定要先從覺知自己開始。」聽到這句話,就彷佛有人把老師叫醒了,老師突然之間醒了過來。那一天尊者就教導老師,讓老師去認識迷失跟緊盯。

因此,我們要想開始修行,就一定要開始有覺性,或者說一定要會覺知自己。一旦我們有覺性,或者有在覺知自己,心就會開始醒過來,那樣的心也就是尊者稱的一顆覺醒的心、一顆醒過來的心,也就是覺性自然生起,而不是我們有意識地讓覺性生起。因此,無論是在修行中,還是在生活中,覺性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佛陀教導的:無論何時何地,覺性都是必須的。因此,最簡單的修行就是要有覺性。

其實覺性並沒有什麼其他意思,就是回過頭來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或者自己的心。因此,如果我們把心往外送,去知道那些自己身心之外的東西,就都叫沒有覺性;什麼時候有回來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或者感覺到自己的心,那都叫有覺性。

當我們有在覺知自己,而且這個覺知並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做出來的,那一刻其實我們的心是有定的,也就是心是安住的,但是安住只是那麼一剎那。因此,在佛教中的定,意思就是在觀察所緣的時候,心是安住的。

心有覺性,同時又是安住的,如果持續地去覺知一個所緣,那稱為修習奢摩他;心有覺性,又有定,或者說心是安住的,同時能夠清楚地照見名色的三法印,那稱為修習毗缽舍那。我們要正確地去理解什麼是覺性,什麼是定,什麼是奢摩他和毗缽舍那。

接下來我們要去知道:要訓練覺性,應該如何去做。要訓練覺性,或者回來覺知自己,一定要在兩個時間段訓練,一個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訓練,另一個是在固定模式之中訓練。固定模式的練習,也就是那天數紅豆的課程中的一些方法。這兩個時間段如果我們都有在練習,那就可以一整天都在修行了。但問題是:一旦回到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絕大部分都會忘記修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去找一個方法,讓我們能夠常常地去訓練我們自己。

老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會採用一些特別簡單的方法——老師會去看跟覺性相反的一面。跟覺性或者覺知自己相反的,其實就是沒有覺性,或者叫忘記自己,其實它們是一個東西,只是叫法不同。老師的簡單方法就是:去訓練自己知道剛才我忘記自己了。老師不會去努力地訓練自己有覺性,因為努力地去訓練自己有覺性,那樣的覺性不是真正的覺性,但如果去訓練自己知道剛才我忘了自己,或者剛才我沒有覺性,就會讓真正的覺性生起。

如果用這個方法來訓練,就可以訓練一整天,因為我們一整天都是沒有覺性的。一會兒眼睛去看物體了,一會兒耳朵去聽聲音了,一會兒心跑去想了,它們就是這樣一整天在發生,也就是說我們一整天都在忘記自己,或者一整天都是沒有覺性的。因此,如果我們去訓練知道剛才我忘了自己,或者說剛才我沒有覺性,就可以訓練一整天。

訓練的時候,一定要去體會、觀察,這樣我們就會看到當我們忘了自己,或者沒有覺性的時候,我們就會忘記自己,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比如,走路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感覺到自己在走路,那就叫沒有覺性,或者忘了自己;如果我們坐著卻沒有感覺到自己在坐著,那就叫沒有覺性。

其實對於一般人而言,絕大部分生起的是心跑到想裡面去,因為現在這個時代的人,絕大部分使用思維、用到想這一塊特別多。即使我們現在坐在這裡在聽法,一樣會用到很多思維與念頭,因此我們就會持續地缺少覺性。

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和體會,就會看到心跑到眼睛所看的物體,跑到耳朵所聽的聲音,跑到鼻子所聞的氣味,跑到舌頭所嚐的味道,或者是跑到跟身體接觸的那些對象上面去,那些時刻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或者叫沒有覺性。而且即使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看、正在聽,或正在想,那也不代表我們真的有覺性。因此,一旦我們知道自己把心往外送,去知道外面那些信息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自然地在那麼一剎那之間回來覺知自己。

一旦我們內心生起貪瞋痴,或者生起種種現象,我們的心全是迷失的,是沒有覺性的。因此,我們整天從早到晚全都處在迷失之中,或者說是沒有覺性的。包括我們在行住坐臥時,如果我們沒能感覺到自己正在行住坐臥,那就都說明我們已經忘了自己,或者叫沒有覺性;包括正在聽音樂,但是並沒有感覺到自己正在聽音樂,那也叫忘了自己;包括正在聽音樂,但那時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別的事物上,連正在唱的是什麼也不知道,那也叫忘了自己;包括現在正在聽法,我們的心去想別的東西了,雖然有聲音在,但是我們根本不知道在說到哪個詞,在說什麼內容,那也叫忘了自己;或者是緊盯專注於一個對象,那也叫忘了自己;緊盯專注於一個對象,甚至到非常緊繃,那都說明我們忘了自己。

有沒有誰不能明白忘記自己?每一個人都明白忘了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了,對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不需要修太多東西,只需要知道:哦,剛才我忘了自己。

我們可以訓練自己,包括看電影或看電視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會常常地忘記自己;包括打電話的時候,我們也會忘記自己。有沒有誰在打電話時忘了,結果電話掉到地上的?有人打著電話過馬路的時候,甚至忘了自己正在過馬路,那就是我們會常常忘記自己的例子。帥哥們,當你們看到美女的時候,心是在自己身上還是在美女身上?美女們,你們可以體會一下,當看到帥哥的時候,你們的心是在自己身上還是在那個帥哥身上。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地去訓練。

老師剛開始修行的時候,有一次開著車去上班,要過紅綠燈,結果過了紅綠燈之後突然嚇一跳:我剛才是不是闖了紅燈?我不記得了。其實就是在那一剎那知道我剛才完全忘了自己、迷失了。但是開車時別跟別人撞車,因為開車時身體會追隨它開車的習慣。

大家可以體會一下:一旦我們有一個什麼習慣,我們做那件事時就特別容易忘了自己。比如吃飯時會忘記自己,有時想起來要覺知的時候,已經吃到最後一口了,有時候甚至根本沒有想起來,飯已經吃完了。今天中午大家吃飯的時候,有沒有偶爾想起來覺知自己?吃飯訓練覺性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即使是老師,也都訓練了好幾年,才會在吃飯的時候有那麼一點點覺性。

包括開車的時候,能夠讓自己生起覺性,老師一樣是花了很長時間的。有時候正在開車,然後心迷失去讀廣告牌了,在讀廣告牌的那一刻,其實就是忘了自己了,然後突然想起來:誒!我剛才忘了自己正在開車。因此,沒有覺性的那一刻真的是很可怕的。如果正在開車,然後迷失去讀廣告牌,前面如果有什麼障礙的話,我們根本來不及剎車,可能會撞車。

常常地看到這些狀況之後,老師心裡就很害怕。一旦內心生起恐懼感之後,下一次覺性就會更容易生起。這是一種天性,也就是一旦我們知道什麼東西很可怕,我們的心就會警覺起來,覺性就會比較自然地生起。如果我們做的事情沒有多可怕,比如看電視或者看電影,那時要想讓覺性產生,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

我們就是這樣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什麼,都一點一滴地去訓練自己。我們也可以去觀察或者體會一下:當我們生氣的時候,煩躁不安的時候,或者鬱悶的時候,我們也會忘了自己。因此我們會發現:做任何事的時候,我們都會忘了自己。

讀書的時候,我們也會沒有覺性,能夠看得出來嗎?當我們去看書的時候,我們的心會送到書本裡面去。如果在讀書的時候沒有缺少覺性,我們是讀不懂裡面在寫什麼的。因此,在讀書的時候是無法訓練的,難度太大了。包括寫書的時候,也是很難有覺性的,因為我們的心必然要往外送,送到筆頭上面、正在寫的字上面,那時我們其實是沒有覺性的。因此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或者寫字的時候,或者用到自己的念頭的時候,比如寫一些電腦程序,那些時候我們都是很難修行的,因為難度太高了。

因此,在必須用到念頭的工作裡,不需要想著去修行,我們就在其他不需要用到念頭的日常的生活中去訓練自己。一旦覺性能夠自然地生起,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之中,在寫字的過程之中,或者在編程的過程之中,覺性就會自然地插入進去,一個時間段、一個時間段地滲進去、穿插進去。比如,當我們讀書時要翻書頁的時候,覺性就會自動回來工作,回來覺知自己。如果我們又開始去讀書,我們又會再一次沒有覺性。

因此,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練習知道我們剛才忘了自己,這就會讓我們的覺性自然生起。因此,當我們能夠感覺到我們忘了自己的那一瞬間,我們就會開始覺知自己,會在那一瞬間成為一個有覺性的人。

有沒有誰每一天有在這麼訓練自己?如果可以這麼修,你就會很輕鬆自在,那樣我們就會發現修行實在太簡單了,做任何事情都能夠修行,而且從早晨醒來到晚上睡覺之前,一直都可以修行。因此,修行是有技巧、有一些小竅門的。

—定要記得:已經忘記了的,就讓它過去,別去擔心。很多人往往在發現自己忘了自己、迷失了之後感到很害怕,想讓自己再也不迷失了,另外有一些人則會努力地去覺知自己。所有這些,請大家不要去做。知道自己迷失了一瞬間,然後又回到當下正在做的工作上來,然後心又會再次迷失。當心再次跑掉了,我們又來覺知一次,知道剛才心又跑掉了。因此,知道我們忘記自己的頻率越高,我們覺知自己的頻率也就越高。

當我們的心每覺知一次,心力就會一點一點地增強。最開始在我們的心有真正的覺性自然生起的時候,心力是比較弱的,只是一剎那的覺知自己,然後它很快就會消失。有的人的覺性會消失很久很久,然後才會再知道一次。如果我們的覺性消失了很久,也不用害怕。迷失時間的長和短,它們的價值是一樣的。它們的價值就在於:當我們記得剛才我們忘了自己,覺性就會回來一次。

因此,做某一些事情的時候,可能我們忘記自己的時間會比較長;做另外某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忘記自己的時間會比較短。我們不需要要求自己做任何事情覺知的頻率都是相同的。

當我們可以越來越頻繁地覺知自己,心就會越來越頻繁地安住,我們就會感覺好像可以比較長時間地覺知自己。這所有的一切,一定要讓它自然發生,別故意去製造很長時間的覺知,因為故意製造出來的長時間的覺知是假的覺知,無法真正用於修習毗缽舍那。也就是我們要一剎那、一剎那地去覺知自己,一旦心力足夠強,就會自然地照見三法印。

因此,我們去訓練知道心跑掉,就會自然生起覺性,以及心自然安住的狀態。我們會一整天都看到一會兒心跑掉了,一會兒心又跑掉了,根本無法控制。我們也會清楚地照見到心跑掉和心回來覺知自己,它們是不一樣的。一剎那地看到心跑掉,覺性生起,然後很自然地就會照見到三法印。別擔心它無法修習毗缽舍那,因為它自己已經在運作了。難嗎?真的很舒服、很輕鬆。

在這裡我們可能會覺得很簡單,但一旦回到中國,就會覺得很難了。因為最後我們要回到我們很熟悉的環境中,我們都要回去工作,對吧?如果訓練得不夠,回到工作中,我們是比較難覺知自己的。因此,回到中國之後,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很難回來覺知自己,別嚇一跳,因為那很正常。我們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訓練自己去覺知我們剛才忘了自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但是一定要每天都去做,那樣覺性就會自然地頻率越來越高地生起。

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或者工作中,另一個比較容易觀察的,就是去觀察自己心裡的種種情緒或現象。比如,每天在我們心底裡最容易生起的,就是那些煩惱習氣。早上一醒來,看到那麼可口的食物,馬上就會想吃;然後去工作,去拿這個、那個,想擁有這個、那個,我們的心裡就會有些動盪不安。工作以後,在比較累、比較疲憊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很容易昏昏沉沉的。

因此,煩惱習氣的爪子會深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但是我們別去討厭它們。我們既不去對抗它們,也不去痛恨它們,也不放任我們的心隨順它們。當煩惱習氣生起的時候,我們的職責就是去觀察。當心生氣的時候,我們就去看心正在生氣。心裡無論生起什麼,我們的職責都是變成一個觀者,這就是我們每一天去觀心的方法。

但有時候生起的煩惱習氣的力量非常強大。比如,特別容易生氣的人,只要有一點點不順心,瞋恨心就會特別強;貪型的人,無論看到什麼比較漂亮的、比較貴重的,想佔有的望都會特別特別強。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我們每個人在煩惱習氣力量特別強大的時候,都一定要做到一點,就是持戒。

—旦覺得如果再那樣下去,就要犯戒了,我們就可以找一個方法讓自己的心慢慢安靜下來、平復下來。比如,我們在辦公的地方對客戶或同事氣得已經受不了了,都想衝過去扇他兩耳光或者打他了,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去找一個方法,讓自己的生氣稍微緩和一下。那時候就別去觀心了,因為我們已經是鬥不過煩惱習氣了,既然鬥不過它,那就36計走為上計。如果情況允許的話,我們就選擇先離開那個場合,那樣煩惱習氣就會自然地慢慢緩和下來,然後我們就可以再次回來看自己正在生氣的那顆心。這就是我們在觀心的過程中的一些小技巧跟竅門。

如果真的能這麼去做,我們的心提升的速度就會非常快,因為在我們心底裡生起煩惱習氣的頻率是非常非常高的。越是頻繁地照見到我們心底裡的煩惱習氣,提升的速度就越快。越是不停地躲避自己的煩惱習氣,躲到山洞裡去,不去跟自己的煩惱習氣見面,也就是那些不願意去看到自己煩惱習氣的人,或者是那些修習奢摩他很厲害的人,一旦感覺到自己的煩惱習氣要現前了,就馬上開始修習奢摩他,讓自己的心情平復下來,那樣就會錯失照見到心的三法印的機會。

如果誰可以修習奢摩他,那就把它用在當煩惱習氣力量強大到我們無法控制的時候。當煩惱習氣的力量還沒有強大到我們無法控制的時候,我們就暫時不用去修習奢摩他讓自己的心情平復下來,就是利用那樣的機會去看到我們心底裡的煩惱習氣,這樣我們就可以很輕易地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毗缽舍那。

除了在我們內心會生起種種煩惱習氣,或者是種種感受或現象以外,還有另一個會頻率較高地生起的,也就是我們身體裡的感受。當身體裡生起感受,尤其是苦受的時候,心很快就會跳到那個感受裡去。比如頭痛得特別厲害,我們的心就會跑到那個頭痛裡面去。如果我們的修行還沒有來到相當的程度,我們就無法看到感受就只是感受,心就只是心,它們是兩個不同的部分。如果修行沒有來到一定程度,我們是無法那樣照見的。那時候我們只是感覺到身體裡正有苦受生起,也會感覺到心是跳到那個苦受裡去的,身體、感受和心,它們就會變成一個。因此,那個時候如果我們想訓練心安住,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看著感受,是做不到的。因此,當身體裡生起苦受的時候,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去觀感受的。

因此,當身體的苦受生起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看到身體只是身體,感受只是感受,它們是兩個不同的部分,那就說明我們是無法修四念處中的受念處的,但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翻轉過來——去修習心念處。比如頭痛得特別厲害,我們無法去修受念處,那我們就可以反過頭來去觀察我們的心不喜歡頭痛,看到心沒有快樂、想讓苦受消失。我們就換一面,來觀心吧。

如果我們這樣不停地訓練下去,隨著訓練越來越多,心就會自然地過渡到可以修受念處。因為要修受念處,心力一定要足夠強,心可以安住,才可以去修習受念處。因此,如果我們的心力還不夠強,心安住的力量還不夠強,我們實際上不需要去,也不適合去修受念處。因此,修受念處的人就會比修心念處的人要少很多。受念處對那些心安住的力量非常強,而且智慧非常多的人來說,是比較容易修的。

誰曾經訓練過受念處?能夠看到感受跟心是保持距離的嗎?它們分開一定不能是自己有意識做出來的,這才說明我們是可以去修受念處的。如果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去把它們分開,那就說明我們不是在正確地修受念處。修受念處,一定要心自然是安住的,而且是它自己照見到感受是另外一個部分。因此,只有極少數的人才可以修受念處。老師自己也無法修受念處。

對於那些無法修受念處的人,當身體裡生起感受時,怎麼修行呢?其實同樣是可以修行的。比如我們正在打坐,突然之間全身發麻,該怎麼做?就是稍微忍耐一點,觀下去,一樣可以。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忍受到苦受滅去,因為心會掙扎,會非常紛亂,因為沒有任何快樂。一旦心沒有快樂,安住的狀態就不可能產生。因此,這時候去修受念處是不可能的。

—旦我們忍受到心已經受不了了,覺得那根本就不是人過的日子的時候,就可以反過來去觀察我們心裡的不安和痛苦。其實這時候沒必要非要繼續忍下去了。比如,在打坐的時候,如果我們覺得已經忍受不了了,其實是可以換別的姿勢的。但是在換姿勢之前,請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心,看看心裡的感覺如何,然後去體會一下那個痛是怎麼一個痛法。一旦看到心底裡的不舒服和痛苦不堪,然後看到整個苦受的變化,我們就可以換姿勢了。換了姿勢之後,我們一樣再回過頭來觀自己的心,再一次回來看自己的感受。再次回來看自己的感受,我們就會發現感受是在慢慢減輕、慢慢減輕的;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心,我們就會看到心裡的舒服、快樂慢慢多起來。

可能只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也許只是一分鐘,我們就可以看到自己心裡的變化。我們就會看到身體從一個姿勢換到另外一個姿勢後,我們的心從苦到受不了變成快樂慢慢多了起來,也會照見到最開始身體方面的苦受特別強,當我們換完姿勢之後,身體的苦受就會慢慢減輕。其實這就相當於我們在不停地累積智慧。

我們就只是在一分鐘或兩分鐘那麼短的時間內,就得到了非常多的智慧。如果我們繼續忍受大概15分鐘,苦受就會消失,但是在那15分鐘裡,我們會極度難受,無法觀身,也無法觀心。因此,在同樣的時間裡,我們完全沒必要非要去忍受到苦受消失,因為在同樣的時間裡,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受不了了,其實是可以換姿勢的,同時我們可以很快地照見到苦受滅去。

因此,無法修受念處的人不用擔心或害怕。其實換一個角度,我們一樣可以修行,甚至可以更快地修行。因此,我們一定要仔細地去了解自己是否適合修習受念處,如果不適合,我們就完全沒必要讓自己去忍受那種非人的痛苦。如果你喜歡,那也沒有關係,但是一定要去看到身體是一個部分,感受是一個部分,心是另外一個不同的部分,就是這樣觀下去。

因此,請各位自己去掂量當感受生起的時候,從哪個角度去修行。但如果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徹底離苦,那就去尋找可以讓自己更多、更快地照見到三法印的方法,而且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的方法。因為智慧就是去照見到身和心的三法印。

因此,我們每一天就是去觀察身體的動,或者當感受生起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觀感受,就去觀感受,如果觀不了感受,就回來觀心。再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去觀察心底裡的煩惱習氣,或者心裡生起的任何現象。

大家發現了嗎?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四念處中的三個念處,也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和心念處。還剩下一樣,那是最難的,也就是法念處。真正可以修法念處的人一定要真的具備非常多的智慧,心一定要有非常強的安住的能力,而且覺性一定要非常靈敏和快速,因為如果不是這樣,他是很難照見到名法跟色法的整個運作流程的。

如生氣的狀況,對於那些覺性不是特別靈敏和迅速,心安住的力量不夠強,或者智慧不多的人,只需要看心底裡的瞋恨就足夠了。之所以會說只需要去觀察生氣就夠了,是因為我們只有能力去觀察到生氣。如果我們掙扎著、努力地想去看到整個運作流程,我們就會失誤,會錯過。因為我們一定要去緊盯,去看是什麼原因讓生氣生起的,它是一個什麼樣的運作流程,最後就會變成我們陷入自己的思維和念頭裡去了。我們會完全陷入自己的思維之中,說自己看到這樣一個畫面,心底裡生起了這樣的感受,接下來又會生起這樣的煩惱習氣——這全是陷入了自己的思維之中。

請大家記住:思維跟念頭不是毗缽舍那,是不會產生讓我們離苦的智慧的。

真正可以修法念處的人一定要自己可以看見,而不是思維或者做出來的。能夠修法念處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為什麼說這一類人非常少?因為它要求我們的覺性非常迅速跟靈敏,而且心安住的力量一定要足夠強,比如,他一定要看到:當他看到這個物品的時候,那一刻生氣並沒有生起;然後有一個信號會送到心底裡;送到心底裡的時候,想蘊會開始運作;想蘊運作完了之後,行蘊又開始去造作;造作出來之後,生氣才會生起;生氣生起之後,它會慢慢地越來越大,然後慢慢地又越來越小。他會照見到整個流程。這樣的人才會是適合去觀法念處的。

因此,真正能夠修習法念處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而且有些人即使能看到整個運作流程,反而卻根本沒有看見三法印。為什麼?因為他們會迷失進去看每一個細節,就像看動畫片一樣,他們看到的是動畫片的整個內容,忘了這個動畫片本身是一個片段、一個片段,由一張一張組成的,都是生滅、生滅的。他們忘了看一個個生滅的片段,記住的只是整個情節。

因此,在我們修行的時候,並不必須一定要看到非常微細的境界。如果誰能夠看到很微細、很細緻的境界,那你就去看。誰如果可以看到很粗的境界,那你就去看那些很粗的境界。只要能夠看到三法印,都同樣可以開智慧。即使你能看到極微細的境界,但如果沒有看到三法印,那也沒有任何意義。有些人會努力地想要看到更細緻、更微細的境界。因此,根本不需要去努力。

比如,老師修行以來從來沒有看到過什麼很細緻的境界,老師是一個看到的只是那些很粗的境界的人。比如,老師看生氣,看到的生氣往往已經是長得非常大的生氣了。

如果我們真的會看,就可以看到生氣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滅去。因此,我們完全不必努力地去觀最微細的境界,其實我們只需要能知道多少,就去知道多少。比如,當觀自己生氣時,有些人甚至可以觀察到當心剛開始有一點動盪不安的時候。如果你能觀察得到,那就去觀察。如果你能夠看到心有一丁點動盪不安的時候,其實如果覺性生起,動盪不安就會自然滅去。老師從來沒有看見過,當老師看到生氣的時候,生氣往往已經長得非常大了。然後老師就訓練自己去看長得很大的生氣,因為這樣很容易就看到了。

因此,我們訓練的時候,就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去觀察,根本不用去緊盯跟專注,或者努力做出什麼。因此,無論觀察什麼,我們都只是盡自己的責任,變成一個觀者,完全不必去努力地尋找那些我們還看不見的境界。包括即使是隆波教導我們,也並不代表隆波帕默尊者一講了,我們馬上就要看到。因為有時候隆波教導的,等到我們真的看到,有時候甚至要花一年時間。比如隆波帕默尊者會指出有些人是緊盯專注的,有的人甚至要花一年甚至好幾年才會發現:哦,真的,我在緊盯專注。因此,一定要安慰自己:看不到就是還沒有看到,去觀察那些自己可以觀察得到的就足夠了。

就是去觀察自己可以觀察得到的,那些我們還觀察不到的,它自然會一點一點地增加進來。一旦我們能夠這樣訓練下去,能夠更加自動頻繁地有覺性了,我們活在這個社會、活在這個世間,就可以做到不犯戒,不造那些惡業。因為覺性屬於善法,一個有覺性的人是不會去做那些不善法的。一旦有覺性了,在工作中,我們的工作就會比以前更有質量,而且當我們的工作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根本不用去想,覺性會自然地去運作,會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和麵對。這是我們獲得的世間利益,它們好比是副產品、隨贈品。

真正可以得到的,就是我們的心會越來越頻繁地安住。一旦心安住了,在觀身、觀心的時候,我們就會照見到三法印。一旦我們能夠照見三法印,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最後有一天我們就會產生智慧。什麼時候智慧圓滿了,就會在那一刻照見到涅槃。因此,大家不要著急,什麼時候著急,什麼時候就會流產的。就是這樣持續地修行下去,每一天持續地去訓練自己,什麼時候智慧圓滿了,就會自然地照見涅槃,涅槃自然會現前。

總結一下。最開始要慢慢地、輕鬆自在地訓練,無需緊繃或緊張,或者太過於認真。白天的時候,要經常提醒自己:要訓練自己回來感覺自己的身、感覺自己的心。即使是在工作中,我們也要去找一些方法來經常提醒自己回來感覺自己的身、感覺自己的心。誰在工作中一定要用到電腦?能夠感覺到嗎?當我們在用電腦的時候,我們的心會跑到屏幕上面。有時候這樣的狀況會從早持續到晚,我們就會忘記回來覺知自己的身、覺知自己的心。

老師以前也是這樣的狀況,老師就用了一個方法,也就是用一張小紙條,寫一句很短的法語:「要去看到所有的狀況,以中立的心去看待它們」,然後把它貼在電腦屏幕旁邊。很多時候老師根本沒有看到這張小紙條,為什麼?因為心一直盯在屏幕上面。幾天以後,心才會慢慢地看到那張小紙條。一旦看到小紙條,才會想到上面寫的內容,想起來之後,才會回來覺知自己。

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小竅門、小方法來提醒自己。或者是我們手上戴的手鍊,它也是可以幫忙的。比如,我們就這樣突然之間手一動,我們會發現手上會有一些不同的感覺,然後就會很快地感覺到:哦,我忘了自己了。或者坐車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迷失自己,那就把手鍊取下來,一顆一顆地慢慢撥動。因此,我們每一天都要找一些小方法,來提醒自己很快地回來覺知自己。

每一天,在我們心底裡都會生起貪瞋痴,因此,我們首先一定要去持守五戒。如果心中生起的情緒非常強烈,那我們就要尋找讓自己的心情慢慢平復下來的方法,一旦心情平復下來,我們就可以繼續修行了。但如果情緒並沒有強烈到足夠的程度,我們就持續觀下去。

在任何一剎那,我們只是去知道當下能夠覺知到的最清楚的那個對象。如果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清楚地覺知身,那我們就去覺知身;什麼時候能夠清楚地覺知心,那我們就去覺知心。當我們覺知的時候,只需要很模模糊糊地知道身是那樣的狀況、心是那樣的狀況,不需要去對治或改造它們。

因此,每一天我們都要去訓練覺知我們的身、覺知我們的心,而且要在正確的固定模式裡訓練,哪怕一天只有幾分鐘也好,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誰喜歡哪種方式就修那個方式,根據自己的喜好來,但不要偷懶,別氣餒,別懈怠,也別放棄。

有些人覺得修行沒有結果,然後就開始懈怠、懶惰。有的人修了幾天,覺得自己已經修了好幾天了,怎麼道、果、涅槃還沒有產生呢,然後就想放棄了,從此以後再也不修行的人也有。因此,即使我們今天還沒有體證道、果、涅槃,也沒有關係,明天醒來,我們又開始繼續修行。只要我們還沒有放棄,道、果、涅槃就會有現前的那一天。

這就是對整個修行做的總結。但是在座各位一定要把它拿到現實生活中去實踐和修行,而且每一個人進步的快慢是不一樣的。誰如果進步比較快,我們就可以去隨喜他的功德,誰如果進步比較慢,那就忍一忍。

老師自己這一路走過來也是非常艱難、艱辛的,而且以前也經常非常灰心喪氣。比如,有一段時間老師在訓練奢摩他——老師是無法訓練奢摩他的那一種人,那一段時間跟老師一起去修行的其他所有人都可以修習奢摩他,他們在那裡津津有味地分享著他們的修行收穫,老師卻沒有任何收穫,回家之後只有一個人大哭一場。真的是這樣,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但是老師仍然沒有放棄。就是這樣不放棄,不停地修下去,也是這樣不停地哭下去,直到後來才發現:即使修不了奢摩他也沒關係,我們可以走另外一條路,也就是去發展覺性,去修習讓心安住,一樣可以走上離苦之路。

因此,我們首先一定要全面地去了解修行有多少條路,究竟哪一條路更適合自己。我們一定要透過學習去了解到讓心安住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訓練禪定,第二種是發展覺性。如果沒有理解正確,就像老師最開始的時候,認為只有依靠修習禪定才能訓練心安住。老師就是那樣去修了12年,明明知道自己修不了,而且那個方法也並不適合自己,但是依然痛苦地去訓練了12年,根本沒有產生任何心安住的狀態。後來遇到隆波帕默尊者,尊者教導老師回來覺知自己的身、覺知自己的心,大概花了三個月,老師的心就來到了安住的狀態。一旦老師的心可以安住了,隆波帕默尊者就教導老師去修習四念處。

其實這樣的方法對每一個人都是適合的,無論你是從觀身、觀受、觀心還是觀法入手,都一定要先訓練心安住。心安住之後才能開始開智慧,開智慧依靠的一定是四念處。老師跟隆波帕默尊者學習的時候,尊者並沒有出家,還是居士。那時隆波帕默尊者的教導並不像現在這樣細緻與微細,比如讓老師去修習四念處,隆波帕默尊者只是笑,只是對老師說:「如何修,你自己去想辦法。」後來跟隆波帕默尊者學習的人,都會聽到非常細緻的講解,尊者幾乎把所有的路全都講出來了。

老師那時候也是一頭霧水,真的不知道應該怎麼修習四念處,是真的不知道啊!那時尊者對老師說:「你自己去找吧。」老師也只有點點頭說好,而且老師也並沒有去問他應該怎麼修,回到家後也不會修。那時候老師什麼也不會,只會一點,就是知道剛才我忘了自己、剛才我走神了。因為只會那麼一點點,那就只做那麼一點點。就是每一天那樣去修,每一天那樣去修,然後自己的理解就會慢慢增長。

最開始老師大概跟了隆波帕默尊者三個月,心就開始安住了,然後尊者教導老師去修習四念處,大概五個月以後,有一天老師就突然之間明白了,明白的就是現在分享給大家的這些。老師只是自己那樣去實踐、去修行,並沒有問任何人,法會自然現前。而且在最開始的階段,老師根本無法說清楚覺性是什麼,什麼是覺知自己,什麼是覺性,根本無法解釋。老師靠的就是知道剛才忘了自己,或者是知道剛才走神了,依靠的就是不停地去修行這個、實踐這個,然後自然地,心會明白如何去解釋,如何去向別人講解。包括《阿毘達摩》,老師也從來沒有學習過,因為學了也不知所以。老師今天之所以能跟大家互動,依賴的完全是自己純純粹粹的修行與實踐。

因此,大家不需要去擔心就只是修那麼一點點,怎麼可能會知道那麼多。請不要擔心,只要你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修下去,有一天心自然會明白,法自然會從你心底裡流淌出來。因此,大家回到中國之後,就要自己慢慢地去訓練自己、去實踐,說不定未來你們會比老師更棒。我們互動的時間可能就到這裡結束了,願各位在法上都可以心想事成,而且能在最短最快的時間裡體證道、果、涅槃。

【完】


法音錄聲明:

文章轉錄自微信公眾號「禪窗」法布施的音視頻。為便於閱讀且符合書面表達,我們對其進行了後期編輯校對,內容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準確性未得到確認,若存在任何錯誤或偏差,完全歸責於整理者,望讀者知悉與明辨,並請不吝指正。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轉載請註明出處。


音頻來源:禪窗

Vm
00:00
R
P
d

 

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