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第十二章 持粗衣第一比丘尼──翅舍瞿曇彌(Kisāgotamī)
書名|《心微笑了——佛陀時代的女性證悟道跡》
作者|釋了覺、釋了塵
死亡無處不在,當死亡發生在陌生人的身上時,我們心中或許僅泛起絲絲漣漪,又或者全然沒有感覺。然而,當死亡發生在至親、摯愛者的身上時,心中激起的悲慟如同千尺浪。對未曾憶念死亡的人而言,在面對死亡的衝擊時,尤其感到震驚與無助。
翅舍瞿曇彌(Kisāgotamī)曾為失去獨子而陷入極度憂傷,甚至瀕臨瘋狂。慶幸地,她值遇大善知識佛陀以權巧教化,為她開了一劑特效藥方,讓她了悟世間的真理而走出憂傷。藉由精進修行,她洞見身心的實相,熄滅諸苦而成為人天禮敬的阿羅漢尼。她以持粗衣及無欲知足的生活而備受眾人尊敬,佛陀讚譽她為「持粗衣第一比丘尼」。
具大福報挽財富
在舍衛城(Sāvatthī)有一名富人,由於善業耗盡,他的四億財產在一夜之間奇異地變成黑炭。失去財富令此名富人感到鬱悶沮喪,失去食慾而終日臥床。他的一位友人前去探訪並給他鼓勵,更提出如何擺脫窮困的建議。
這位友人如是建議︰「朋友!在你家門前舖上毯子,就像市集一樣去售賣你目前唯一僅有的黑炭。如果路人見後說︰『喔!其他人售賣油、蜂蜜及糖漿等,但是富人!你卻賣炭!』你僅需回應︰『賣自己僅有的東西,何錯之有?』說那些話的人是過去沒有大福報的平凡人。」
接著這位友人又說:「倘若有一人來到你的面前,說︰『喔!其他人售賣油、蜂蜜及糖漿等。但是富人!你正售賣金與銀!』你應如此回應︰『金與銀在何處?』那人將指向你所賣的炭堆,說︰『在那兒!』你應回覆︰『將它拿過來。』然後接下從他手中遞給你的任何東西。由於此人具大福報,他所觸碰的東西一旦到了你手中時,那些東西將恢復為原來的金與銀。」
友人繼續說︰「此人若是一位少女,你應讓自己的兒子迎娶她,並將四億財產托付於她,讓她成為管家。此人若是一位少年,你應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並將四億財產托付於他,讓他成為管家。」
「好建議!」
這位一夜間變得窮困的人接受朋友的建議,在自家門口擺設攤位。所有路過的人看見他售賣黑炭,對他說︰「喔!其他人售賣油、蜂蜜及糖漿等,但是富人!你卻賣炭!」
他回應︰「賣自己僅有的東西,何錯之有?」
有一日,一位出自貧困家庭的少女來到此人的攤位,她原名「瞿曇彌」,但她纖弱清瘦,因此被稱為「翅舍瞿曇彌」,翅舍(Kisā)是「清瘦」的意思。翅舍瞿曇彌對他說︰「喔!其他人售賣油、蜂蜜及糖漿等,但是你正售賣金與銀!」
那人問道︰「金與銀在何處呢?」
「你不就在此處進行交易嗎?」
「女孩!你把那些金與銀遞給我。」
於是,翅舍瞿曇彌抓取一些售賣的黑炭交至他的手中,那些黑炭在瞬間恢復成原來的金與銀。
那人問道︰「你的姓氏為何?」
「翅舍瞿曇彌。」
那人知道此少女尚未嫁人,於是他將金銀收集好,將翅舍瞿曇彌引導進入屋內,並讓自己的兒子迎娶她。於是,富人化成炭的財富皆恢復成原來的金與銀。富人將四億財產全部交由翅舍瞿曇彌管理。
花未全開月未圓
古印度的階級制度森嚴,雖然翅舍瞿曇彌嫁入富貴人家,且掌管家財,但是夫家始終認為她的身世貧賤而鄙視、輕蔑她。直到她順利誕下一名男嬰時,家人的態度才開始有所轉變,夫家上下對她愛護有加。孩子的誕生是她幸福的泉源,她視這孩子恰如自己的生命一般。
然而,這幸福的時光只是曇花一現,當她的孩子蹣跚學步時,卻突然生病離世。此迅雷不及掩耳的噩耗,讓她的幸福在瞬間如泡沫般幻滅。她悲痛欲绝地失聲痛哭,被掏空的心填滿了悲傷及淚水,心想︰「他們將把我的孩子拋棄在墓地。」於是她緊抱著孩子的屍體久久不願放手,不肯接受孩子已經去世的事實。
瀕臨崩潰的她,將孩子抱在懷裡,挨家挨戶地哭泣哀求︰「請給我救活這孩子的藥!」
人們對她的瘋癲之舉並不悲憫,嘲笑她說︰「你曾幾何時見過死人有藥可治?」這些不友善的真實話語無法讓她明智,她並沒有因此而被說服。
城內有一位智者心想︰「這位少婦因喪子而過度悲傷,陷入了心神紊亂的狀態,看來唯有佛陀有能力為她開正確的藥方。」於是告訴她︰「女士!這世上除了具有十力的佛陀之外,無人知道救活你孩子的藥。人天最尊貴者——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 ),你前往謁見並詢問佛陀吧!」
翅舍瞿曇彌聽了這番話,心想︰「此人說得對!」她抱著孩子的屍體,內心重新燃起希望,於是依照智者的指示,直奔祇樹給孤獨園見佛陀。
如病得醫解心愁
當時,佛陀端坐在法座上正要開始說法,急切渴望獲得幫助的翅舍瞿曇彌進入寺院,站在四眾弟子的後端,對佛陀喊道︰「世尊!求求您!給我救活孩子的藥!」
佛陀知悉她證悟的因緣已成熟,親切且善巧地說︰「瞿曇彌!你做了正確的事,來至此處尋求救活孩子的藥。去吧!進入舍衛城,從城鎮的最前端開始走遍全城,在從未死過人的家庭中取來芥菜籽。」
翅舍瞿曇彌以為真有救活孩子的藥,心中雀躍地回答︰「好!」抱著救活孩子的唯一希望,她即刻前往舍衛城尋找符合佛陀所說的芥菜籽。
抵達第一戶人家時,她說︰「佛陀要我找芥菜籽,以治好我的孩子,請給我一些芥菜籽。」
「來,瞿曇彌!」這戶人家伸手把芥菜籽遞給她。
「在我尚未提出這問題以前,我還不能拿取你的芥菜籽。請問你家是否曾經死過人?」翅舍瞿曇彌問。
「瞿曇彌!你在說什麼呢?這間家曾經死過的人,誰又能數得清?」那人回答。
翅舍瞿曇彌失望地說︰「好的,請你收回這芥菜籽,這不是治療我兒的藥方。佛陀說這芥菜籽,必須從一戶沒有死過人的家庭中取得。」她失落地退還芥菜籽。
翅舍瞿曇彌繼續前往下一戶人家,這一戶人家亦曾死過人。走至第三戶人家時,她明白了真相︰「儘管再怎麼努力挨家挨戶地詢問,答案皆是相同的。慈悲的世尊必然已預見這樣的結果。」
佛陀讓翅舍瞿曇彌從未死過人的家庭找來芥菜籽,但是佛陀並未說,當她找到芥菜籽時,死去的孩子能復活。佛陀僅以此權巧的方法令她了解,世上並非只有她一人經歷了喪子之痛。事實上,每一個人皆經歷過親人死亡的痛苦。
她恢復理智,前往墓地而捨下孩子,說︰「孩子!身為母親,我錯誤認為僅有你一人經歷死亡,原來每一個人都經歷死亡,死亡是世間普遍的法則。無常的法則並非僅發生在一座村邑,也並非僅發生在一座城鎮,更不僅發生在一戶家庭,而是包含天界的一切世間,皆有無常的性質。」
她將孩子的屍體放在墓地後前往佛陀之處,邊走邊喃喃自語地述說以下偈子︰
非村邑之法,非城鎮之法,亦非一家法, 含天世間法,皆為無常性。[efn_note]《譬喻經》四•3品22•第28偈。[/efn_note]
當她趨近佛陀時,佛陀問道︰「瞿曇彌!你取得芥菜籽了嗎?」
「世尊!我已不需要芥菜籽,但請給我穩固的皈依處。」她回答。
「瞿曇彌!沉迷於子女、貪著於財富的人,將被死亡所擄,猶如海嘯捲走沉睡的村莊。」
佛陀接著述說以下偈子︰
溺愛子家畜,彼心執著此, 死神將擄去,如睡村瀑流。[efn_note]《法句經》第287偈。[/efn_note]
當聽聞此偈的最後一句時,翅舍瞿曇彌即證得須陀洹果,對法不再存有懷疑。[efn_note]以上說法依據《增支部注釋》。《譬喻經》則有不同的說法,佛陀為她開示以下二首偈,翅舍瞿曇彌聽聞二首偈而證得須陀洹果︰
一、若人壽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得見生滅法。(《法句經》第113偈。)
二、非村邑之法,非城鎮之法,亦非一家法,含天世間法,皆為無常性。[/efn_note]入流聖者翅舍瞿曇彌請求佛陀允許她加入僧團,佛陀給予允諾。她右繞三匝向佛陀禮敬,前往尼眾寺院剃度出家,受比丘尼戒。
一燈照破千年闇
放下世俗的一切而出家的翅舍瞿曇彌比丘尼,對於佛陀的教導精進不懈地修行,任何時刻皆正念現前。出家不久後,輪到她當值照顧說法堂室內及周圍的燈火。當她觀照油燈時,看見油燈噴濺火花,火焰明滅不斷、忽明忽滅。她以此作為禪修所緣而領悟︰世間有情如同火焰一般生滅不斷,唯有抵達涅槃才能止息生滅。
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的香室(Gandhakuṭi),知悉翅舍瞿曇彌比丘尼究竟解脫的時機已經成熟,佛陀散發身光,猶如出現在其面前一般,對她說︰「瞿曇彌!你觀對了。世間有情猶如火焰一般生滅不斷,唯有抵達涅槃才能止息生滅。未經由道智及果智而得見涅槃者,即使活了百歲亦徒然。」
佛陀接著說出以下偈子︰
若人百歲壽,不見不死道, 不如生一日,得見不死道。[efn_note]《法句經》第114偈。[/efn_note]
翅舍瞿曇彌比丘尼聽聞佛陀敘述的偈子後,當下斷盡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具足三明、六種神通、四無礙解及八解脫。
知足無欲持粗衣
翅舍瞿曇彌比丘尼清心無欲,生活清貧簡樸。她身上的袈裟由塵堆、路邊及塚間撿來的裹屍布塊縫製而成。她穿著的袈裟具有三種粗糙,即布料粗糙、線粗糙及染料粗糙。
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如是讚譽翅舍瞿曇彌比丘尼︰「比丘們!在我的比丘尼弟子中,持粗衣者,以翅舍瞿曇彌為第一。」[efn_note]《增支部》1集246經。巴利文為「Etadaggaṃ bhikkhave mama sāvikānaṃ bhikkhunīnaṃ lūkhacīvaradharānaṃ yadidaṃ kisāgotamī」。[/efn_note]
一日,佛陀在靈鷲山(Gijjhakuta)。初夜時分,帝釋天率領天人眾往詣佛陀之處,禮敬佛陀後坐於一面,聽聞佛陀說法。
此時,翅舍瞿曇彌比丘尼心想︰「我將前往禮敬世尊。」於是,她騰空前往靈鷲山。然而,當她見帝釋天及天人等眾正聞法時,她禮敬佛陀後折返回去。
帝釋天詢問佛陀︰「世尊!那位親近您又轉身離去的人是誰呢?」
佛陀回答︰「帝釋天!她是我的女兒翅舍瞿曇彌,持粗衣第一比丘尼。」
佛陀述說以下偈子︰
諸著糞掃衣,瘦而露脈管, 林中獨入定,是名婆羅門。[efn_note]《法句經》第395偈。[/efn_note]
佛陀如是讚譽翅舍瞿曇彌比丘尼持粗衣的功德。
無價之寶善知識
《長老尼偈》記載她的證道偈,首段她讚歎值遇佛陀大善知識的可貴,藉由親近善知識,智慧得以增長,藉由善知識的幫忙,甚至可以解脫一切苦。由於佛陀的教導,她翻轉自己的生命,因此她讚頌與聖賢為友的意義︰
牟尼示世間,有善友者福; 親近善友者,愚者成賢人。 親近善人者,智慧得增長; 親近善人者,得離於諸苦。 應了知苦諦,集諦及滅諦; 滅苦八正道,四諦皆知悉。[efn_note]《長老尼偈》第213~215。[/efn_note]
在《相應部•一半經》[efn_note]《相應部》45相應2經。[/efn_note](Upaḍḍhasuttaṃ),佛陀對善知識的重視,與翅舍瞿曇彌比丘尼的偈子相呼應。針對阿難尊者提出「有善知識及善友的引導,即是梵行的一半」的說法,佛陀曾給予指正,並提出「善知識是梵行的全部」。
以佛陀為善知識,有生法的眾生解脫生;有老法的眾生解脫老;有死法的眾生解脫死;有愁、悲、苦、憂、惱法的眾生解脫愁、悲、苦、憂、惱。因此佛陀說︰「這是梵行的全部,即善知識、善同伴、善友。」
由於有佛陀為其善知識,翅舍瞿曇彌比丘尼逐漸被引領至涅槃之道,直至究竟解脫輪迴。
乘御逆境得勝利
偈頌中段,翅舍瞿曇彌比丘尼提出身為婦女所承受的各種苦痛,如同她未出家前所經歷的過程一般。世尊曾說身為婦人的苦,在一夫多妻的社會中,有共同服侍一夫之苦,懷胎生子之苦。曾有婦人因產子之苦而割喉自盡,身體虛弱或服藥自殺,甚至在臨盆難產時,母子雙雙喪命。從這些痛苦中,更突顯她對值遇佛陀,並藉由佛陀的引導而離苦解脫,內心存有無盡的感激。
調御丈夫曰,生為婦女苦,妻妾共夫苦。 有者產子苦,弱身自割喉,亦有服毒者。 入胎兒殺母,母子兩俱亡。[efn_note]《長老尼偈》第216~217。[/efn_note]
佛陀敘述女人之苦,記載於《相應部•特有苦經》[efn_note]《相應部》37相應3經。[/efn_note](Āveṇikadukkhasuttaṃ)。女人有五種特有的苦,唯女人承受,男人則無此苦︰一、女人年輕嫁於他家,離親別族;二、女人有月事經水;三、女人為懷胎者;四、女人有分娩;五、女人奉侍男人。這五種特有的苦,唯女人承受,男人則無有此苦。
身為婦人雖有許多苦,然而值得慶喜的是,翅舍瞿曇彌比丘尼在偈頌的尾端,並不是鬱鬱寡歡,而是戰勝煩惱的勝利呼聲,免除一切苦的平靜喜悅。她以解脫心述說自己的證道歷程,藉由修習八正道而趨向涅槃,拔除煩惱之刺而卸下重擔,一切應作皆已成辦,證得阿羅漢果。
吾修八正道,趨向於不死; 已證得涅槃,見不滅法鏡。 拔刺卸重擔,應作皆已作; 翅舍長老尼,解脫心頌偈。[efn_note]《長老尼偈》第222~223。[/efn_note]
魔羅,我的朋友
魔羅波旬不歡喜於修行傑出者,曾經干擾翅舍瞿曇彌比丘尼以障礙她的修行。翅舍瞿曇彌比丘尼與魔羅波旬的經典對話,記載於《相應部•翅舍瞿曇彌經》[efn_note]《相應部》5相應3經。[/efn_note](Kisāgotamīsuttaṃ)。
有一次,翅舍瞿曇彌比丘尼在午前著衣持缽,進入舍衛城托缽乞食。在舍衛城托缽及用膳完畢後,她前往安陀林(Andhavana),在一棵樹下禪坐。
此時,魔羅波旬欲令翅舍瞿曇彌比丘尼心生恐怖、懼怕、身毛豎立,從禪定中退出,而隱身來到翅舍瞿曇彌比丘尼之處。他以偈頌奚落︰
汝似喪愛子,涕泣而獨憂? 獨自入暗林,為求男子否?
翅舍瞿曇彌比丘尼在禪坐中聽見此偈,生起如是思惟:「誰在說此偈?是人還是非人?」
那時,翅舍瞿曇彌比丘尼心想:「這魔羅波旬欲令我心生恐怖、懼怕、身毛豎立,從禪定中退出,因此說出此偈。」
她以偈頌回應魔羅:
喪子日已過,亦無男子想, 我不復悲泣,亦無懼於汝,朋友! 一切喜滅盡,破除諸癡闇, 征服死魔軍,我住諸漏盡。
「我已走出喪子之苦,對男人也沒有念想,我已不復憂傷哭泣,我亦不害怕魔羅你——我的朋友。一切渴愛已斷盡,黑暗癡蘊已破除,死亡魔軍已被征服,我住於煩惱斷盡的狀態中。」
面對懷有惡心的魔羅,翅舍瞿曇彌比丘尼以平等慈愛,喚他一聲「朋友」,並對自己的體證作獅子吼。惡魔波旬知道翅舍瞿曇彌比丘尼已看穿他,他不再具有任何干擾她的力量,失落地隱沒消失。
往昔善願已圓成
翅舍瞿曇彌比丘尼今生的成就,源於過往的波羅蜜及此生的精進所致。《譬喻經》記載,十萬劫前,在勝蓮華佛(Padumuttara Buddha)出於世間時,她出生於鵞城(Haṃsavatī)。有一次,她親近勝蓮華佛而皈依,聽聞佛陀宣說微妙最上味之四諦法,內心感到歡喜與平靜。
當時,勝蓮華佛讚歎一位比丘尼的功德,並置她為「持粗衣第一比丘尼」。她聽聞該比丘尼的德行而心生歡喜,對佛陀作廣大供養後禮敬佛陀,發願獲得如持粗衣比丘尼般的功德與殊榮。
勝蓮華佛為其授記︰
十萬劫之後,出生釋迦族, 彼名喬達摩,尊師在世間。 汝於彼法中,為繼承嗣子, 翅舍瞿曇彌,尊師女弟子。[efn_note]《譬喻經》四•3品22•第7~8偈。[/efn_note]
她聽聞佛陀的授記而內心歡喜,終生奉侍以佛為首的僧團,供養各種必需品。由於此善作之業,她捨報後轉生三十三天。
在迦葉佛(Kassapa Buddha)的教法時期,她出生為剎帝利,乃迦尸國(Kāsi)奇奇國王(Kiki)七位公主中排行第五,名為曇磨(Dhammā)。奇奇國王是迦葉佛的護持者,他的七位公主,對三寶十分虔敬。雖然公主們嚮往出家修行,然而奇奇國王卻不允許。於是,她們過著清淨的梵行生活長達兩萬年,精進修習佛法,建寺及供養僧團。
奇奇國王的七位公主,依序是喬達摩佛教法時期的懺摩(Khemā)、蓮華色(Uppalavaṇṇā)、波吒左羅(Paṭācārā)、跋陀軍陀羅蓋薩(Bhaddā Kuṇḍalakesā)、翅舍瞿曇彌(Kisāgotamī)、曇摩提那(Dhammadinnā)及毘舍佉(Visākhā)。
由於此善業,她捨報後轉生三十三天。十萬劫間,她僅在人間與天界流轉,直至喬達摩佛出於世間,她出生在舍衛城一戶貧困人家。這是她的最後一生,已圓滿十萬劫前的心願。
翅舍瞿曇彌,一位失子悲傷而瀕臨瘋狂的母親,藉由佛陀充滿智慧及善巧的引導,在尋找芥菜籽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及領悟世間有生必有死的道理。由於親見真理,她放開對孩子深深的愛執,走出憂傷悲痛,斷除層層迷惑。
生命的苦皆源於未洞悉世間法則的運作,而延伸執持不放的貪愛執取。當洞見世間是苦、無常與無我的真相,智慧即在瞬間生起,心自然放下執著而不再抓取。
此喪子之苦成為她遇佛聞法、超凡入聖的契機。從此的生命再也不平凡,她獲得心靈全然的自由。翅舍瞿曇彌比丘尼最後一生的示現,成為女性在修道上的激勵與鼓舞。
電子書:
有聲書:
01 持粗衣第一比丘尼——翅舍瞿曇彌
02 持粗衣第一比丘尼——翅舍瞿曇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