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第九章 世間首位證悟優婆夷

第二冊•第九章 聞得信第一女居士──迦梨(Kāḷī)

書名|《心微笑了——佛陀時代的女性證悟道跡》

作者|釋了覺、釋了塵

梨(Kāḷī)是在喬達摩佛教法時期,第一位證悟的女居士。她在證悟前未曾見過佛,未曾聞過法,也不曾見過僧。僅以聽聞兩位夜叉的對話,了解佛陀殊勝的功德,她即證得須陀洹果。

佛陀初轉法輪

迦梨出生於王舍城(Rājagaha)。她在適婚的年齡時,嫁給在阿槃提國(Avantī)拘羅羅葛喇城(Kuraraghara)的富有青年。

不久之後,她有了身孕。當接近分娩時,她返回娘家待產。當時正值大曆一〇三年的阿沙哈月[efn_note]大曆一〇三年相當於西元前589年;阿沙哈月(Āsāḷhā)大約在六月至七月之间。[/efn_note](Āsāḷhā)滿月日,王舍城舉城張燈結彩,猶如天人之城。當天正是佛陀初轉法輪之日。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第五十日,藉由梵天的勸請而答應說法。佛陀觀察世間,誰能快速悟得此法,得知阿羅邏迦羅摩(Ālāra Kālāma)及鬱陀迦羅摩子(Uddaka Rāmaputta)賢明、伶俐且少塵垢,可惜他們已相續在七日前及昨日逝世。

於是,佛陀再度觀察誰能快速悟得此法,心想︰「當我在優樓頻螺(Uruvelā)林修習苦行長達六年,五比丘(Pañcavaggiya)對我多有助益,他們與我共住、對我奉侍,若我先教導五比丘佛法則好。」

佛陀以清淨天眼觀察,五比丘正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鹿野苑仙人墮處(Isipatana Migadāya)。

若談此五比丘的來歷,則須追溯至悉達多菩薩出世第五日時,為他所舉辦的「命名儀式」[efn_note]悉達多菩薩出世第五日的命名儀式,請參閱第二冊第一章「聖潔尊貴的佛母」。[/efn_note]。當時菩薩的父親淨飯王(Suddhodana)宴請一百零八位婆羅門,從中推選八位婆羅門為嬰兒菩薩占相。八位婆羅門當中,有七位見菩薩相好而預言,菩薩若在居家則成為轉輪聖王,若出家則成就佛果。當中唯有最年少的憍陳如(Koṇḍañña)預言,菩薩並無住在居家的可能,必定會出家而成佛。最後,其餘七位婆羅門皆同意憍陳如的預言。

命名典禮之後,八位婆羅門各自返家。除了憍陳如之外,其他七人已年老,他們將自己的兒子喚來身邊,說:「我的兒子!我已年老,淨飯王的王子將成佛,我們不確定是否見得到王子成佛。當王子遂願成佛時,你們應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

此七位婆羅門隨後命終,隨業投生於應生之處,只剩憍陳如一人健在。當菩薩二十九歲時,在大曆九十七年[efn_note]大曆九十七年相當於西元前595年。[/efn_note]的阿沙哈月滿月日夜晚,為求菩提而行大出家。隨後,菩薩次第來至優樓頻螺林,在該處修習長達六年的苦行。

憍陳如得知:「菩薩已出家」。他前往七位婆羅門兒子的住處,對他們說:「悉達多太子已出家,他必將成佛。倘若你們的父親健在,他們必定在今日棄家而出家;若你們想成為隱士,請跟我來吧!我將跟隨菩薩成為隱士。」

七位婆羅門的兒子當中,僅有四人以憍陳如婆羅門為首而出家。他們追隨菩薩,與菩薩一同在苦行林修行,並熱心侍奉菩薩。因此,佛陀決定為在波羅奈的這五比丘說法。

佛陀在菩提樹附近托缽,逗留至阿沙哈月滿月日前夕,於清晨啟程前往波羅奈。過去諸佛皆以神變力騰空至波羅奈鹿野苑初轉法輪,由於喬達摩佛觀察苦行者優波迦(Upaka)在未來有證悟阿那含果的因緣,於是從菩提樹處步行十八由旬至波羅奈鹿野苑。佛陀心想︰「優波迦正走在這路上,他將遇見我、與我展開談話後離去。隨後對世俗生起厭離,他將再度來見我,聽聞佛法而證得阿那含果。」

優波迦在往返菩提迦耶(Buddhagayā)與菩提樹(Mahābodhi)的途中遇見佛陀,他見佛陀相好莊嚴、諸根寂靜,問道︰「朋友!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清淨明亮,你的膚色清淨皎潔,你在誰的座下出家?以誰為你的導師?愛樂誰的教法呢?」

佛陀對他宣說︰「優波迦!我——佛陀遍知一切法,斷除三界的煩惱,從渴愛中解脫而自證涅槃。如我這般遍知一切法的人,應指向誰而說︰『這是我的導師』呢?優波迦!我沒有導師,亦沒有與我同輩的人。世間的人與天人,無人能與我倫比。」

「優波迦!我是應供阿羅漢,是世間人、天人的無上導師,我獨自證得正等正覺,熄滅煩惱火而達清涼寂靜。我將前往迦尸國(Kāsi)的首都——波羅奈鹿野苑仙人墮處初轉法輪,我將在盲闇的世間,為人、天人擊響無死之大鼓。」[efn_note]

《律藏》大品•第一大犍度•初轉法輪(V.i 7)。

一切勝者一切知,我不污染一切法,
渴愛解脫離一切,自證知須法誰人。

於我無有師,無有等我者,
人天等世間,無與我比倫。

此世間應供,我為無上師,
我獨等正覺,而清涼寂靜。

乃為轉法輪,赴迦尸都城,
於盲闇世間,擊彼甘露鼓。[/efn_note]

優波迦對佛陀說︰「朋友!倘若你所言真實,你必定是具有無上智慧、戰勝五魔的勝者!」

佛陀再為他宣說︰「優波迦!我與諸佛等同,諸漏得滅盡而稱為『勝者』(Jina)。我戰勝了諸惡法,是故我乃勝者。」

優波迦點頭並對佛陀說︰「或許你所言屬實。」他繞道而取其他道路離去。

佛陀繼續前往波羅奈,在阿沙哈月滿月日傍晚,抵達波羅奈鹿野苑仙人墮處,五比丘所在之處。

五比丘遙見佛陀從遠方走來,他們相約說好:「賢友們!從那處走來的人是沙門喬達摩,他捨棄精進而墮於奢靡,轉向獲得奢侈的四資具。我們不要向他禮敬,勿起座迎接,勿接過他的衣缽。若他想坐下,我們將為他設座。」

佛陀知悉五比丘心中所想,於是對五比丘散發無上慈心。當佛陀逐漸走近時,五比丘觸及佛陀的慈心,他們無法履行之前的約定,反而不約而同地起座迎接、取佛陀的衣缽、為佛陀設座、端來洗足水為佛陀洗足。

他們與佛陀展開親切的談話︰「朋友!喬達摩!你在優樓頻螺苦行林精進習禪時,我們為你持衣缽及托缽乞食、獻上淨水及楊枝、清掃環境等。當我們離你而去後,誰為你打理這些大小事務呢?我們離開你,是否讓你感到疑惑呢?」他們不知道佛陀已成就佛果,直呼佛陀的名字「喬達摩」,呼喚佛陀為「朋友」。

佛陀對五比丘說:「比丘們!你們勿以名字或以『朋友』稱呼如來。比丘們!我已是如來等正覺者。比丘們!諦聽!我已證得不死涅槃,我將教誨,我將說法。若你們跟隨我所教導的法實踐,不久必能在此生自證、現證,獲得究竟無上阿羅漢梵行而住。這是善男子離家、出家的本懷。」

五比丘對佛陀說:「朋友!喬達摩!即使當初你六年苦行,亦未證得使你成為聖者的阿羅漢道智、遍知智。如今你捨棄精進而墮於奢靡,轉向獲得奢侈的四資具,如何能證得阿羅漢的道智及遍知智呢?」

佛陀回答:「比丘們!如來並非捨棄精進,如來並非墮於奢靡,如來並非轉向獲得奢侈的四資具。諸比丘!如來是應供、等正覺。比丘們!諦聽!我已證得不死涅槃,我將教誨,我將說法。若你們跟隨我所教導的法實踐,不久必能在此生自證、現證,獲得究竟無上阿羅漢梵行而住。這是善男子離家、出家的本懷。」

即使佛陀已三次複述「如來並非捨棄精進,如來並非墮於奢靡,如來並非轉向獲得奢侈的四資具……」然而,五比丘依然對佛陀所說的話抱持疑惑,依舊如先前所作的質問般回應佛陀。

於是,佛陀轉變方式,如是問道︰「比丘們!你們且回想,當初我在優樓頻螺苦行林精勤習禪時,我是否曾為了讓你們尊敬我,而說︰『朋友!勿疑惑、勿想著離開,我已開始見到曙光及禪修的徵兆』?」

五比丘回想︰「當初喬達摩習禪時,倘若他對我們說︰『我已是阿羅漢』我們必信無疑。然而,當時喬達摩並沒有欺騙我們,現在他僅述說他所擁有的功德。沙門喬達摩確實已成就正等正覺。」

他們承認並回答︰「沒有,我們未曾聽聞您如是說。」佛陀一句言說,他們即對佛陀生起信心及崇高的敬意。

從那刻起,五比丘懷著敬意諦聽佛陀所說的話語,專注一心。當五比丘對「佛陀是正覺者」一事確信無疑,佛陀開始在世間轉動法輪,初次說法,對五比丘宣說《轉法輪經》[efn_note]《相應部》56相應11經。[/efn_note](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ṃ)。

夕陽西下,一輪皎潔明月從東方生起,清涼月光除去世間黑暗。此時,佛陀開始宣說《轉法輪經》︰「比丘們!出家者不可親近於二邊。以何為二邊?(一)於諸放縱、貪著為事,此乃下劣、卑賤、凡夫所行、非聖賢、無義;(二)以自我折磨、煩苦為事,此乃苦、非聖賢、無義。諸比丘!如來捨此二邊,了知中道。此為資於眼生、智生,導向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佛陀初轉法輪時,世間出現三十二種徵兆,猶如佛陀入胎、出生、證道時所出現的徵兆。佛陀的音聲傳遍一萬世界,上至最高的無色界天,下至最低的無間地獄。當時,一億八千萬梵天至現場聞法,他們皆具備了知四聖諦的波羅蜜。

夜叉讚佛入聖流

當迦梨返回王舍城娘家待產時,正是佛陀初轉法輪之日。當晚月亮皎潔明亮,迦梨登上樓層高處打開窗戶,讓迎面徐徐的風,舒緩夏日的炎熱。此時,她聽見薩達其羅夜叉(Sātāgira Yakkha)及雪山夜叉(Hemavata Yakkha)正在對話。一般人無法聽見天神談話,但是迦梨具有波羅蜜,她能聽見那談話音聲從天空傳來,並能理解他們的對話內容。

薩達其羅夜叉及雪山夜叉[efn_note]薩達其羅夜叉及雪山夜叉曾是迦葉佛(Kassapa Buddha)教法時期的兩位戒律比丘,因對戒律錯誤裁決而投生夜叉。當時迦葉佛已入滅,有一說法比丘勸誡犯戒的粗言比丘,但是粗言比丘不承認錯誤,說法比丘建議他請示戒律比丘。粗言比丘知道自己將理虧,於是先往兩位戒律比丘處,表現出承事尊敬及接受指導,並給諸多供養,然後趁機提出與說法比丘之間的紛爭。他對戒律比丘說︰「若說法比丘到此處責難,勿據他所言裁決。」從此,粗言比丘的行徑越加粗暴專橫。說法比丘制止而往戒律比丘處,在眾中對粗言比丘作出責難,然而兩位戒律比丘沉默而不裁決,任粗言比丘將他逐出。說法比丘悲嘆而說︰「尊者!你們心想︰『這粗言比丘令我悅意』你們僅注重個人的利益,不顧及佛陀的教法;不守護佛法而庇護無慚愧的犯戒者!從今以後,你們最好不再對戒律相關事項作裁決。」他離去、哭泣著說︰「迦葉佛的教法已毀壞。」兩位戒律比丘內心擾亂及內疚,由此他們在該處沒後,無法投生在更高的天界,僅出生在四天王天為夜叉首。那些曾供養戒律比丘四資具的護持者,則出生在比他們更高的天界。[/efn_note],是二十八夜叉首的其中兩位。他們兩人是好友,彼此之間有承諾,倘若任何一方發現任何特別的事物,必定會告知另一方。當佛陀宣說《轉法輪經》時,由於感知大地震動等三十二瑞相,薩達其羅夜叉知道佛陀已出於世間,正在初轉法輪,他率領五百眷屬前往聽聞佛法。

法筵上他想起了雪山夜叉︰「我的朋友雪山夜叉是否在現場聞法呢?還是他尚未抵達?」他四處張望而不見其身影,心想︰「為何雪山夜叉遲到呢?他將錯失聽聞此珍貴佛法的機會!」他掛礙好友錯過殊勝法教,而無法專心聞法。

當近黃昏時,佛陀依然繼續說法,薩達其羅夜叉心想︰「我將接雪山夜叉過來,與他一同在此處聞法。」他變現各種象車、馬車等,帶著五百夜叉眷屬離開,往雪山夜叉的住處(Himavanta)。

然而路過王舍城時,他與雪山夜叉碰個正著。雪山夜叉說︰「朋友薩達其羅!自我住在雪山以來,未曾見不合時令而百花盛開的勝景,我正要找你一同共賞此景。」

薩達其羅夜叉說︰「朋友!你知道為何這些花朵不合時令地爭豔盛開嗎?」

「朋友!我並不知道。」

「我的朋友!這殊勝稀有的瑞相,不僅僅出現在雪山,遍至一切處皆出現瑞相。朋友!三界導師——佛陀已出於世間,正在波羅奈仙人墮處鹿野苑初轉法輪,三十二瑞相出現在一萬世界之中。」

於是,兩位夜叉首以偈子展開以下對話,記載於《經集•雪山夜叉經》[efn_note]《經集》蛇品•雪山夜叉經•第153~167偈。[/efn_note](Hemavatasuttaṃ)。他們的對話,全程被站在樓層高處的迦梨聽見。

薩達其羅夜叉說:

「今當十五布薩日,諸天輝耀吉祥夜,
我等應當往謁見,盛名喬達摩師尊。」

雪山夜叉問︰

「彼對一切有情眾,善意平等確立否?
彼對好惡等思惟,善能自在調伏否?」

薩達其羅夜叉回答:

「彼對一切有情眾,善意平等得確立;
彼對好惡等思惟,善能得自在調伏。」

雪山夜叉問:

「不給與者不取否?對諸生物自制否?
對諸放逸遠離否?禪定有無忽視否?」

薩達其羅夜叉回答︰

「不給與者決不取,對諸生物有自制;
對諸放逸得遠離,佛對禪定無忽視。」

雪山夜叉問:

「彼不作妄語者否?彼不作惡口者否?
不言毀傷之語否?不語無義綺語否?」

薩達其羅夜叉回答:

「彼乃不作妄語者,以至不作惡口者;
不言毀傷之言語,彼以慧智語勝義。」

雪山夜叉再問:

「於諸無染著否?心不雜混污濁否?
已能超越愚癡否?彼對諸法具眼否?」

薩達其羅夜叉回答:

「彼不染著於諸,心亦無雜混污濁;
已超越一切愚癡,佛對諸法有具眼。」

雪山夜叉又問:

「有成就具足明否?彼行具足清淨否?
彼諸有漏已盡否?有無再生後有否?」

薩達其羅夜叉回答:

「必以明成就具足,彼之行為亦清淨;
一切諸漏已滅盡,無有後有之再生。

牟尼心具足圓滿,身業語業亦具成;
彼佛成具明行足,汝應如法行讚歎。
 
牟尼心具足圓滿,身業語業亦具成;
彼佛成具明行足,汝應如法行隨喜。

牟尼心具足圓滿,身業語業亦具成;
彼佛成具明行足,我等應見喬達摩。

如鹿之脛有瘦身,叡智少食不動貪;
林中禪思有牟尼,讓我等詣喬達摩。

猶如獅象獨行者,斷除諸無期待;
我等近前問世尊,脫離死魔羅網法。

教示者及宣說者,一切諸法悟達者;
怨恨怖畏越度者,我等問喬達摩佛。」

迦梨聽聞這兩位夜叉對於佛陀殊勝功德的讚譽,心想︰「佛陀具有如此這般的殊勝功德。」源於對佛陀的信心,她全身遍滿喜樂,克服了蓋障,心進入禪定而在瞬間得見涅槃,證得須陀洹果,成為世間首位證得須陀洹果的女居士。

當佛陀《轉法輪經》說法結束時,憍陳如比丘(Koṇḍañña)生起遠塵離垢的法眼,得知「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而證得須陀洹果。佛陀歡喜讚歎:「憍陳如已證悟!憍陳如已證悟!」由此,憍陳如被稱為阿若憍陳如(Aññā Koṇḍañña)。當時,一億八千萬梵天亦同證須陀洹果。

阿若憍陳如比丘已見法,對佛陀說:「世尊!我願在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

佛陀伸出金色之手,對阿若憍陳如比丘如作如是說:「善來!比丘!我已善說法,你當精勤,為滅苦盡而行梵行。」由此,阿若憍陳如比丘現出家相,具備衣缽等,得具足戒。

當日,佛陀在仙人墮處進入雨安居。凌晨時分,薩達其羅夜叉及雪山夜叉率領一千眷屬前往謁見並禮敬佛陀。佛陀當時依然保持之前宣說《轉法輪經》時的跏趺坐。薩達其羅夜叉及雪山夜叉向佛陀請法,他們聽聞佛陀說法後,同證須陀洹果。

那一夜,迦梨誕下一位男嬰,名為首樓那(Soṇa)。由於她為兒子戴上價值一億的耳環,因此她的兒子被稱為首樓那億耳(Soṇa Kuṭikaṇṇa)。

次日,佛陀繼續留在精舍,不外出托缽,以教導婆頗比丘(Vappa),其餘四人則出外托缽。當日午前,婆頗比丘即證得須陀洹果。第三日亦同,佛陀教導跋提耶比丘(Bhaddiya),跋提耶比丘在當日證得須陀洹果,第四日摩訶男比丘(Mahānāma)證得須陀洹果,第五日阿說示比丘(Assaji)證得須陀洹果。他們都在佛陀尊前成為善來比丘,僧團在世間正式成立。

第六日,佛陀為五比丘宣說無我相經[efn_note]《相應部》22相應59經。[/efn_note](Anattalakkhaṇasuttaṃ),法筵結束時,五比丘皆證得阿羅漢果,此時世間共有六位阿羅漢。

迦梨在王舍城稍住一些時日後,帶著兒子首樓那億耳回到阿槃提國拘羅羅葛喇城。迦梨在尚未見過佛陀,未曾聞法的情況下,僅僅透過聽聞夜叉的交談,即對佛陀生起全然的信心,由此證得須陀洹果。

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向大眾說︰「比丘們!在我的女居士弟子中,隨聞得信者,以家婦迦梨女居士為第一。」[efn_note]《增支部》1集267經。巴利文為「Etadaggaṃ bhikkhave mama sāvikānaṃ upāsikānaṃ anussavappasannānaṃ yadidaṃ kāḷī upāsikā kuraragharikāti」。[/efn_note]

向迦旃延尊者請法

那時,摩訶迦旃延尊者(Mahā Kaccāna)住在阿槃提國拘羅羅葛喇城的波樓多山(Pavatte Pabbata)中,迦梨常以飲食供養尊者。有一次,迦梨前往摩訶迦旃延尊者之處向尊者請法。摩訶迦旃延尊者與迦梨的對話,記載於《增支部•迦梨經》[efn_note]《增支部》10集26經。[/efn_note](Kāḷīsuttaṃ)。

迦梨對摩訶迦旃延尊者請義:「尊者!世尊對魔羅女兒的提問[efn_note]魔羅的三個女兒,即:渴愛(Taṇhā)、不樂(Arati)和貪(Ragā),誘惑擾亂佛陀而提問:「憂愁所致林中坐?求財或失求復得?汝於村內犯罪否?何故不與人交誼?何故無任何友情?」佛陀述說以上偈子作回答,記載於《相應部•魔女經》(Māradhītusuttaṃ)。迦梨針對佛陀的回答,向摩訶迦旃延尊者請益。[/efn_note],如此回答:

逮得勝義心寂淨,
降伏可愛喜悅軍。

獨坐禪悅覺樂住,
是故無伴於世間,
我皆無繫於友情。

尊者!應如何以世尊簡要略說的法要,作深廣詳細的理解呢?」

摩訶迦旃延尊者回答︰「姐妹!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以地遍入定為最勝,以此為目標。姐妹!世尊證知彼地遍入定而達最勝。由此證知而世尊見樂味、見過患、見出離、見道非道智見[efn_note]根據注釋的解釋,「樂味」為集諦,「過患」為苦諦,「出離」為滅諦,「道非道智見」為道諦。段末的「利益的獲得,心的寂滅」為阿羅漢性的二足。[/efn_note]。由於世尊見樂味、見過患、見出離、見道非道智見,他逮得利益、獲得心的寂滅。」

摩訶迦旃延尊者繼續闡述,世尊皆證知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空遍、識遍入定而達最勝,由此證知而見樂味、過患、出離、道非道智見;見此故,他逮得利益,獲得心的寂滅。如是,世尊對於魔羅女兒的問題以該偈子回答,如此來詳細理解佛陀簡說的法要。

迦梨聽聞摩訶迦旃延尊者的說法後,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當佛陀藉由洞見實相,而獲得利益及心的寂滅,此能解釋為何佛陀在世間並不需要與人為友,因為此利益及心的寂滅並不能從世間的伴侶或友誼中獲得。

摩訶迦旃延尊者進而解釋,有些人精通於某禪修業處,然而佛陀通達且證知所有禪修業處,了解十遍[efn_note]十遍(Kasiṇa)為禪修的所緣或業處。十遍包括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空遍、識遍。「遍」是遍滿的意思,稱為「遍」是因為這十種對象達到似相時,無限地擴延遍入於一切處。[/efn_note](Kasiṇa)的不足之處而不執著;進而延伸至對任何事物皆不執著,如此解脫束縛,獲得利益及心的寂滅,因此佛陀在世間無伴侶,不落入世間之友誼。

兒子首樓那出家

當摩訶迦旃延尊者住在阿槃提國拘羅羅葛喇城時,迦梨的兒子首樓那億耳經常聽聞尊者說法。

有一次,首樓那億耳前往摩訶迦旃延尊者的住處,抵達後禮敬尊者,坐於一面,然後對尊者說:「我聽聞摩訶迦旃延尊者的法教後,知道住在居家並不容易落實這一向圓滿、一向清淨、純潔的梵行。我希望由在家出家,剃除鬚髮,穿著袈娑。尊者!懇請您讓我出家!」

摩訶迦旃延尊者觀察首樓那億耳的波羅蜜尚未成熟,對他說︰「首樓那!活著的一日直至命終,都須獨自臥、日中一食,出家的梵行生活甚為艱難。首樓那!你在此處可作為在家人,並在適當的時日,修習諸佛所教導的獨自臥、日中一食的梵行即可!」

首樓那億耳聽後,出家的志願就止滅了。過些時候,他再次懇請摩訶迦旃延尊者讓他出家,然而尊者再次婉拒。當首樓那億耳第三次懇請出家時,摩訶迦旃延尊者知悉他的波羅蜜已成熟,於是允許他出家。

當時在阿槃提國的比丘人數稀少,摩訶迦旃延尊者經歷三年的艱難辛苦,從各處集合十位比丘,才能正式傳授首樓那億耳具足戒。

那時,首樓那億耳比丘度過首個雨安居並證得阿羅漢果。在一次靜居禪坐時,他生起想要親自謁見佛陀的想法。

在傍晚時分,他從禪坐中起來,前往摩訶迦旃延尊者的住處,禮敬後坐於一面,對尊者說:「我在靜居禪坐時,生起如此的想法:『我僅是聽聞世尊如是如是,但是從未親自謁見世尊。若戒師允許,我希望前往拜見世尊、應供、等正覺。』因此,若戒師允許,我希望能前往拜見世尊、應供、等正覺。」

「首樓那!善哉!善哉!首樓那!你可前往謁見世尊、應供、等正覺。首樓那!你應當拜見世尊,世尊具足殊妙歡喜、根寂靜、意寂靜、獲得最上調伏寂靜,是已調伏、已守護、增益制御諸根的龍象。首樓那!你且以我之名,以頭面頂禮世尊足,並說:『我的戒師摩訶迦旃延尊者,頭面禮拜世尊足。』」

隨後,摩訶迦旃延尊者交代首樓那億耳比丘,向佛陀請示關於邊地戒律的開緣事宜。首樓那億耳比丘應諾後,從座而起,禮敬摩訶迦旃延尊者,右繞而離去。

出發前,他前往母親迦梨的住處,對她述說此事。迦梨聽了之後對他說︰「太好了!當你前去見世尊時,請帶著這張地毯,將它鋪放在世尊的香室(Gandhakuṭi)作為供養。」於是,迦梨將地毯交給首樓那億耳比丘。

持著母親迦梨交給他的地毯,首樓那億耳比丘收納臥具床座,攜持衣缽前往舍衛城(Sāvatthī)。

佛陀讚歎首樓那

首樓那億耳比丘次第雲遊至舍衛城,抵達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佛陀的住處。他禮敬佛陀後,坐於一面。那時,佛陀對阿難尊者說:「阿難!為這位客比丘準備臥具床座!」

阿難尊者心中知曉:「當世尊指示我說:『阿難!為這位客比丘準備臥具床座。』世尊想與這位比丘同住在香室。」於是,阿難尊者在佛陀所住的香室,為首樓那億耳比丘準備臥具床座。

那時,佛陀在空曠露處宴坐,深夜洗足進入香室,首樓那億耳比丘亦如是行持。佛陀在凌晨時分起身,對首樓那億耳比丘說:「比丘!你應當背誦法!」

「好的!」於是,首樓那億耳比丘無誤地背誦全《八頌經品》[efn_note]《經集》八頌經品•第766~975偈。「八頌經品」又稱「義品」。[/efn_note](Aṭṭhakavagga)。

當首樓那億耳比丘背誦完畢,佛陀甚為歡喜:「比丘!善哉!善哉!比丘!你善受持《八頌經品》,善作意、善思惟。你的音聲具足善美、分明、清亮,而能敘述其義。比丘!你戒臘[efn_note]戒臘︰出家人受具足戒後的年數,以過一個雨安居為一臘。[/efn_note]多少呢?」

「世尊!我戒臘一年。」

「比丘!你為何如此遲緩呢?」

「世尊!我已見諸的過患許久,但是由於家事繁多,有許多應作的事務。」

佛陀了知此義,即在此時說出以下偈言:

已見世間過,無著了知法;
聖者不欣惡,淨者不樂惡。[efn_note]《律藏》大品•第五皮革犍度•首樓那億耳(V.i 194)。[/efn_note]

已見世間過患的人,其心長時不沉溺於俗家的樂。猶如不沾荷葉的水滴般,煩惱從心解脫而獲得清淨。於是,佛陀敘述以上偈言,說明已解脫煩惱的聖者及清淨者,不欣喜於諸惡。

天神隨喜兒功德

當佛陀歡喜讚歎首樓那億耳比丘善受持《八頌經品》時,從四天王天的天神、天龍、金翅鳥至梵天界,所有天神皆歡喜讚歎。

當時,在距離祇樹給孤獨園一百二十由旬處的拘羅羅葛喇城,住在首樓那億耳的母親——迦梨家中的天神,亦歡喜讚歎,乃至鼓掌。

迦梨問道︰「誰在鼓掌呢?」

「姐姐!是我。」天神回答。

「你是誰?」

「我是居住在你家的天神。」

「你從未為我鼓掌,為何今日如此做呢?」

「我並非為你鼓掌。」

「那你為誰鼓掌呢?」

「為你的兒子,首樓那億耳尊者。」

「我的兒子有何作為?」

「今日,你的兒子與世尊同住在香室,他向世尊背誦佛法。世尊對你兒子背誦佛法而歡喜讚歎,因此我亦歡喜讚歎及鼓掌,從四天王天至梵天界的天神們,他們皆歡喜讚歎。」

「你真的是說,我的兒子對世尊背誦佛法,而不是世尊對我的兒子說法嗎?」

「是的,你的兒子對世尊背誦佛法。」

當迦梨聽見天神如此作答,喜悅遍滿全身,隨後她生起此念︰「若我的兒子對在香室的世尊獨自背誦佛法,他必然也能對我說法。當我的兒子回來時,我將準備盛大的說法集會,聽聞他說法。」

請兒升高座說法

當首樓那億耳比丘聽見佛陀讚譽他時,他知道:「世尊對我感到喜悅,現在是最好的時機,以傳達我的戒師所交代的請願。」

於是,他從座而起,以頭面頂禮佛陀之足,對佛陀說出摩訶迦旃延尊者提出五項戒律的請願[efn_note]

《律藏》大品•第五皮革犍度•首樓那億耳(V.i 194)︰

對於在邊地阿槃提國,摩訶迦旃延尊者請首樓那億耳比丘代為請示佛陀,以下五項戒律的開緣。

一、阿槃提與南路比丘甚少,經歷三年艱難辛苦,由各處令一群十比丘集會,才能得具足戒。願世尊允許在阿槃提與南路,以少數眾授具足戒。

二、於阿槃提與南路,黑土地面遭牛蹄踐踏而堅硬,願世尊允許在阿槃提與南路著數重履(鞋)。

三、於阿槃提與南路,人人尊重沐浴,以水淨之,願世尊允許在阿槃提與南路經常沐浴。

四、於槃提與南路以獸皮為敷具:羊皮、山羊皮、鹿皮。猶在印度中部伊羅具、摩羅具、摩奢如、氈陀,如此在阿槃提與南路亦以獸皮為敷具,即:羊皮、山羊皮、鹿皮。願世尊允許在阿槃提與南路以獸皮為敷具,即:羊皮、山羊皮、鹿皮。

五、眾人施衣與已往境界外的諸比丘,說:『此衣與某甲。』彼等還時,說:『某甲與汝衣。』彼等以墮尼薩耆,疑慮而不受。願世尊說衣法。[/efn_note]。佛陀依此因緣,允許在邊地僅需集合持律的五人眾,即可傳授具足戒等等。

再者,首樓那億耳比丘以母親迦梨之名禮敬佛陀,並說︰「世尊!布施者迦梨女居士供養此地毯,以鋪放在世尊香室的地板上。」語畢,首樓那億耳比丘將地毯供養佛陀。

首樓那億耳比丘住在祇樹給孤獨園一些時日後,心想︰「我是時候該回去見我的戒師。」於是,他向佛陀告假,離開祇樹給孤獨園,前往阿槃提國拘羅羅葛喇城,摩訶迦旃延尊者的住處。

次日,摩訶迦旃延尊者帶著首樓那億耳比丘托缽,並次第來到首樓那億耳比丘的母親——迦梨之家。當迦梨見到自己的兒子,她的心遍滿喜悅。

她問道︰「兒子!你是否見到世尊?」

「是的,我已見到世尊。」

「你是否以我之名禮敬世尊呢?」

「是的,我已如此做。你交給我的地毯,已鋪放在世尊的香室內。」

「此趟拜訪世尊如何?聽說你與世尊同住在香室,你對世尊背誦佛法,這是真的嗎?世尊對你所說歡喜讚歎,這是真的嗎?」

「你是如何知道這些事情呢?」首樓那億耳比丘問。

「兒子!住在這屋裡的天神告訴我,世尊歡喜讚歎你的那一天,所有一萬世界的天神及梵天皆歡喜讚歎。兒子!我希望你能為我複述,當天你對世尊背誦的佛法。」

首樓那億耳比丘默然而許。當迦梨知道兒子已經允諾,她建造一座說法堂,為他準備說法的高座,並舉辦一場盛大的弘法大會。首樓那億耳比丘在那一次的弘法大會利益眾多人,迦梨的好友卡提雅妮[efn_note]卡提雅妮(Kātiyānī)被佛陀譽為「不動信第一女居士」,請參閱第二冊第十章「寧可失去世間財,不可失去佛法寶」。[/efn_note](Kātiyānī)亦在該聞法場合證得須陀洹果。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向大眾讚譽首樓那億耳比丘為「善說第一比丘」。[efn_note]《增支部》1集206經。[/efn_note]

過去願心已圓成

迦梨獲得「隨聞得信第一女居士」的稱譽,是源於她十萬劫前的願心所致。

十萬劫前,在勝蓮華佛(Padumuttara Buddha)的教法時期,迦梨出生於鵞城(Haṃsavatī)富者之家。有一次,她前往聽聞勝蓮華佛說法,佛陀將一位女居士置為「隨聞得信第一」。她希求在未來佛座下獲得此功德及殊榮,於是對佛陀為首的僧團作廣大供養,並如此發願。

她捨報後轉生天界,僅在天界及人間流轉,直至喬達摩佛出於世間,她出生於王舍城,名為迦梨。此生,迦梨成為女居士中最資深者,在喬達摩佛的教法期,為首位證得須陀洹果的女居士。她過往的波羅蜜成熟,圓滿累劫的心願。


電子書:

有聲書:

聞得信第一女居士──迦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