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專吃煩惱的魔|阿姜給尊者

阿姜給尊者

Phra Ajahn Krit Nimmalo

2018年11月26日|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課程現場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在座的各位,大家好!

眼睛都看花了,(參與禪修課程的)人數非常多。

請允許引用佛陀的語錄,不說巴利文了,直接以泰文講說,再譯成中文。

煩惱僅是客塵

佛陀開示道:「心本是清明的,心之所以渾濁、苦悶,是因爲隨眠煩惱掠過。1」據巴利文,隨眠煩惱被形容為「從外面進來到訪的客人」(āgantuka 客塵)。正常人的心是光明的,但有時會有客人到訪,「客人」即是煩惱雜染。

佛陀開示,煩惱僅僅只是訪客,問題在於——我們並不知曉它是訪客,誤認爲它是家的主人。我們認為——既然它來了,就需全心全意地為它服務。

比如,我們看到某一個不喜歡的人,「不喜歡」就會進駐我們的心。在見到此人之前,我們的心是清明的、亮堂的,一旦見到不喜歡的人時,「不喜歡」便來到內心登門拜訪。隨後,我們還請它入住,讓它成為家的主人。

比如:翻譯員——「宋」到訪師父的家……其實師父並沒有家,僅有僧寮……假設師父是一位普通人(居士),宋到訪師父家,師父就為他端茶遞水、服務他,噓寒問暖道:「你餓嗎?你渴嗎?如果你餓或渴,我立即爲你服務到位。你覺得睏嗎?若你想睡,我立即打開臥室的門,讓你(躺到床上)好好地睡。」

一般從不學法、不修行的人,當他生氣時,並沒有將「生氣」當成客人,反而竭盡所能地去「想」,讓「生氣」更為强烈——「這個人怎麽那麽壞、那麽糟啊?」一旦遇到帥哥美女,又不斷地造作貪,希望貪能待得長久——「宋真是帥啊!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笑容也很迷人……」你們認同嗎?(大眾笑)於是不斷地「想」,造作煩惱雜染,最後徹底地(被煩惱)控制自己的心。感覺到了嗎?能否明白?

那些從不修行的人,就會放任煩惱習氣佔據自己的心,認爲——「我生氣,我有貪……」當我們想著:「我生氣,我有貪……那個人多可惡,那個人真是惡毒啊!」那一刻,煩惱已成為「家的主人」。

驅趕客人的方法——「就只是知道」。由於客人特別害羞,一旦我們與它打招呼,說:「哦!這是瞋心」,它立即就消失了。

假設宋到訪師父的家,師父向他打聲招呼:「哦!這是宋啊!」宋立即就消失了(大眾笑)。意思即是——倘若煩惱到訪,我們能看見並與它打招呼,那一刻煩惱便會消失,因爲「看見」的那一刻,屬於善心。倘若我們看到「宋」,心生起了貪,那一刻煩惱已到訪內心,那一刻的心,屬於不善心。

然而,心是刹那、刹那生滅的,且持續不斷地生滅。如果下一念新生起的心,依然還在看著宋,並且造作:「他真帥!」,那一念心依然尚有貪。但如果當下這一念心看到宋之後,心生起了貪,貪滅掉,下一念新生起的心,看到前一念心,了知「剛才那一念心具有貪」,這新生起的一念心,便屬於善心。

因此,必須先有貪生起,隨後新生起的一念心才能看見貪。當下看見貪的這一念心,對於剛才滅去的那顆不善心(貪),根本無需做些什麽。僅僅只是看見,心自身已是善的。若心的作爲比這個更多,或有可能轉變為不善。

比如,當下生起的這一念心,看到了前一念心具有貪,因為看到了宋而生起貪,於是想著:「欸!這不可以,這不好!」而努力地對治、干預……當下這一念心,看到前一念心具有貪,這是真實的狀態,但「當下這一念心」對於「前一念心」生起了瞋心,這即是不善心。換而言之,前一念心具有貪,而後一念心對於「前一念具有貪的心」生起了瞋心。

其實,那僅僅只是換了一位客人而已,那間家永遠都不是自己的。如果新生起的一念心,看到了前一念心具有貪,因而不喜歡,生起了瞋心……接下來再生起新的一顆心,看到前一念心,了知「前一念心具有瞋心」。這一念心了知時,便會知道——前一念心覺知貪時,並沒有保持中立。

是否還記得隆波帕默尊者所開示的那一句核心、概括性的教導?——「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在看到宋的時候,心生起了貪,那一刻的心根本沒有在修行。後一念心生起,了知前一念心有貪,卻對貪不喜歡。心已經覺知到境界,但沒有保持中立。新生起的一念心,僅僅只是知道:「哦!剛才沒有保持中立。」

如果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