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給尊者
2019年3月11日B|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聽錄整理|法音錄
學員A:我想請問一下阿姜給尊者,我看對境的時候,比如看到它來了就去,心看到無常,但是它覺得很苦、很悲傷,就不願意再去看了,它就想去干其他的。對於這種情況,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阿姜給尊者:要知道心不滿意,心對看到的那個對象不滿。要回到師父剛才講的上來:好也行,不好也行。但你的狀況是你看到那個境界之後,不喜歡那個境界,心裡有了苦。這是屬於修習毗缽舍那的方式,是如實觀。但如果想著怎麼辦、怎麼對治,就演變成了奢摩他。有時候高僧大德們也會用到奢摩他,比如,如果看到我們當下這一刻是一蹶不振的,他們就會給我們講一點笑話。
學員A:不是。是這樣的,它看到比如無常,不接受這個現實。
阿姜給尊者:看得還不夠,一定要常常看。
學員A:我知道它不滿意,但它就是不想去修行,不想去看。
阿姜給尊者:事實上,不想看的時候其實就是不滿。如果能夠知道剛才有不滿,就先去知道那個不滿。如果能夠這麼去知道,就契入到了毗缽舍那,因為看到剛才那個不滿滅去了。
假設沒有覺性去觀那個不滿、不喜歡的心,我們也可以換另外一種方式,換成用奢摩他的方式。奢摩他並不是什麼不好的東西,比如,因為已經沒有力量去看自己心裡的不喜歡、不滿了,這時就可以提醒自己:生命是很短暫的,我在這個世間剩下的時間並不多了。這就屬於在提醒自己對治那種狀況,這是一種修習奢摩他的方式。
這是一種方式。還有另外一種方式:現在什麼也觀不了了,那就把修行全都放下,先甜甜地笑。
學員A:觀得了,但是它就想去散亂,想去干其他的,不願意觀。
阿姜給尊者:那就去做那些善的、好的事情。
學員A:我現在就是增加固定形式的練習,讓它必須去修行,不讓它去散亂,這樣可不可以?
阿姜給尊者:你固定形式的練習是不是本身就已經很多了?一天有多久?
學員A:一個半小時。
阿姜給尊者:差不多了,也很多了。
學員A:但是除了在固定形式裡讓心去觀以外,其他時間它都想去做其他的,不願意去觀。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它就老要去做其他的,比如看小說,或者把心往外送。
阿姜給尊者:那你不如走著去笑一笑,這樣更好。因為你太苦悶了,太過於較真、太過於認真了,這是師父個人的感覺。師父曾經看到過你笑得很甜,那時候的你更可愛一些。今天你看起來太嚴肅了,有股特別較真兒的勁。
一旦你有較真的心,就會希望它很好。一旦它不好,就會不喜歡,就會回到剛才師父講的那個迴圈裡去。也就是看到那個境界和狀態了,但是那個境界和狀態並不是自己所期待的,所以就會失望,就會想去對治。
如果我們已經完全沒有能力做到就只是覺知、就只是知道,那我們就把前面的遊戲徹底推翻,全都放下,先甜甜地笑一笑。否則就會一直沉迷在過去的那些心念裡。事實上,對於過去的那些心念,我們什麼也做不了了。連現在我們都無法去覺知了。那就隨它去吧,先笑一笑。
一旦甜甜地笑了之後,心情愉悅了,能夠覺知自己了,那就不錯。前一念那顆鬱悶、灰暗的心已經滅去了,已經變成過去了,現在這一刻又有了衝勁,又可以繼續觀下去了。然後常常想到師父教的那句話也行,就是「好也可以,不好也行」。但事實上,師父並不是這句話的創始人,隆波就這麼開示過。但事實上,隆波也不是自己把它創造出來的,隆波是從佛陀那裡學到的。他通過學習佛陀的教導,然後用我們現在能夠聽懂的、通俗易懂的話把它總結出來。
我們的貪瞋痴不好,但是在我們知道的那一刹那,全都變成好的了。如果能夠這樣不斷地觀下去,我們就會獲得以前從來沒有獲得過的禪定,因為就是這些東西在障礙我們的禪定,最後就變成我們可以修禪定了。
在四念處中的心念處裡,前四對是貪、瞋、痴和散亂,接下來的第五對就是關於禪定的:心進入禪定,知道;心從禪定中退出來,也知道。
要想能夠進入禪定,心一定要有快樂。如果你看到貪、瞋、痴和散亂之後,心是很鬱悶、很苦悶的,覺得它們是那麼不好的東西,那第五對就永遠不會出現。
但有一些人看到貪心之後會很高興,「誒!我又得分了!」他看到貪、瞋、痴和散亂的時候會有一份快樂,因為他得分了。他並不是在有煩惱習氣的時候有快樂,而是在看到煩惱習氣的時候有快樂,而不是看到煩惱習氣之後就:「哎呀!這可怎麼辦?這個不好。這怎麼解決?你幫個忙,幫我解決一下。」
翻譯很棒!師父聽不懂也能明白。大概明白嗎?
學員B:頂禮尊者,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四正勤裡說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剛才尊者開示道:瞋心生起了,那是不善;看到它的時候,就是善。那麼瞋心生起的那一刻,是不是就是惡?然後看到它的那一刻,就是善?
阿姜給尊者:對的。在發展覺性的時候,其中本身就包含了正精進的成分。
在正精進裡,已經生起的那些不善法,要讓它滅掉;剛剛滅去的不善法,要預防它再次生起。經典裡說的不是煩惱習氣,而是不善法。已經生起的不善法,要讓它滅去;還沒有生起的不善法,要小心別讓它生起。那些還沒有生起的善法,要讓它生起;已經生起的善法,讓它進一步茁壯成長。
因此,在有煩惱習氣生起的那一刻,心是屬於不善的。一旦及時地知道煩惱習氣,那一刻心就變成了善心,不善法也會自動滅去。但如果煩惱習氣生起了之後,我們對它有不滿,那一念心裡面就依然是含有不善的。
學員B:那我舉一個例子,看能不能通過它讓我理解得更透徹一些。有一位師兄她平常跟我很親近,可能因為一些事她對我不滿,有一天她就拎了一隻老鼠到禪堂裡,要把它放到菜裡。當時我特別恐懼,但是因為她平常跟我比較親近,所以她就一直跟著我。我當時的心情,第一是為她悲哀,第二就是很恐懼。當時我看見恐懼的時候,是善,恐懼心生起、想逃離的時候,就是不善,是這樣嗎?
阿姜給尊者:對。因為不滿,那屬於不善。想逃跑,已經是被恐懼心控制住了,並沒有看到恐懼心,然後恐懼心就此滅去——並沒有這麼看到。
恐懼心被歸為瞋心這一類,也就是對那些我們看到的物件不滿意。如果再逃跑,那就說明依然還有在不滿。但有時候同樣也要跑,比如,看到一條瘋狗跑過來,害怕,知道害怕,這還不夠,同時一定要跑,而且一定要跑到我們的朋友的前面去。
學員B:我還想問一個問題,什麼叫慈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