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始於愛,止於心

阿姜給尊者

2019年3月14日A|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聽錄整理|法音錄



座的各位,大家好!

我們剛才的活動叫做「串愛之花」。花在泰文裡的名字就是愛。

愛有幾種形式?在中國有幾種愛?三種?有覺得比這更多的人嗎?有幾種?(學員回答)沒關係,師父接下來講在佛教裡愛分成三種形式,但如果把它再濃縮一下,就只剩下兩種。

第一種形式的愛是大家一般都能理解的男女之間的那種愛。這種形式的愛是希望別人可以為自己帶來快樂,或者是想獲得那個會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物。比如看到宋(翻譯)很帥,很有才能,做事情非常認真,然後就想把他佔為己有,變成自己的,把他佔為己有之後,他就會給自己帶來快樂。這屬於帶著貪的愛。

如果希望外在的人事物能為自己帶來快樂,佛教裡的專業術語稱之為貪。比如阿姜巴山在講法的過程中提到某一位老師,他是所有指導老師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帥呆了,而且他的腦袋瓜子極其聰明,學歷也非常高,而且還是一個富豪,最關鍵的是他還單身。

哎呀,這就是我的菜!臉都沒有看到過,但是心裡已經在想一定要變成他的主人。這稱為貪。如果我們聽完之後並沒有想得到他、把他佔為己有,這稱為沒有貪

假設我們聽到這樣的介紹:有一位指導老師,他是所有指導老師中年齡最大的。聽到之後,因為他年齡已經很大了,我們就沒感覺。而且他不怎麼聰明,很蠢,我們心裡就開始幾乎不想沾邊了。而且他非常散亂,我們心裡就會想:這種人根本不值得親近,不值得認識。而且他現在出家了。哦,他出家了,讓他出家吧,出家出家!這樣的人千萬別還俗,這樣的人我不需要,我不需要。這樣的話就沒有貪。如果他有非常好的品質和特質,我們愛上了他,希望他可以為我們帶來快樂,這稱為貪

還有另外一種形式的愛。假設我們愛宋,但是我們並沒有期待把他佔為己有,我們只是有這樣一個願望,希望他可以快樂。這樣的愛不能稱為貪,這樣的愛稱為慈悲。

—般的人都會籠統地把這兩種形式稱為愛,但是因為它們背後真正的動機不同,所以在佛教裡的專業術語就不同。

還有另外一種形式的愛,它不是對人的愛,而是對工作的愛。

比如我們很愛自己的家,希望自己的家可以很乾淨、很舒適,我們就會很勤奮地去做衛生,做一些調整和安排,這稱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是帶著愛心在做的。

比如對樹木的愛,我們希望樹可以慢慢地茁壯成長,最後都能夠開花結果。一旦對樹木生起了這樣一份感情,我們就會想方設法讓它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我們就會努力地去培土,去施肥,去澆水。

因為希望這棵樹可以茁壯成長,那樣的愛稱為具有善法的愛。事實上,我們是愛這棵樹的,但是我們真正的動機是希望精進地做一些事情,讓這棵樹可以成長。

特別具有代表性的一個例子就是菩薩愛一切眾生,他愛一切眾生是出於慈悲心,這屬於正常情況下的一種愛。他愛眾生,希望眾生可以從苦海裡跳脫出來,佛教裡的專業術語稱之為悲心。

他去弘傳佛法,教導眾生離苦的方法,眾生按照他的教導去實踐之後,有次第地抵達了不同級別的法。當眾生獲得這樣的成就之後,他心裡會非常喜悅,佛教裡的專業術語稱之為隨喜心。

也就是說,愛可以分為屬於善法的愛和屬於不善的愛。

我們對對方的愛是希望對方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那是屬於含有不善法的愛,因為每一次這種感覺生起,每一次我們內心都會有苦。

每一次貪生起的時候,我們的呼吸都會變得不正常,變得急促起來。因為這種愛的背後是有很強的貪在驅使的。但是如果那種愛裡是含有善法的成分在的,我們的心就不會處在那樣的狀態。

—個有慈悲的人的心是很舒坦的。在他有悲心的時候,並不是說他就苦了。在有悲心的時候,看到別人正在受苦受難的時候,他是無法袖手旁觀的,一定要去幫對方一把。其實那仍然屬於慈心,只是慈心的對像是一個正處在苦難中的人,所以就有一個專業術語,稱為悲心。

如果我們的心處在平常的狀態,這是一種形式的愛;另外一種形式的愛是我們的心靈處在下墮的狀態;還有一種形式的愛是我們愛完之後,獲得一些成果之後,我們的心靈水平是上升的。所以,從心靈所處的狀態而言,愛其實分三個級別。

拿一個小孩子的情況來作比喻。比如這個小孩子不苦不樂的時候,我們對他的愛就是處在慈心的狀態。如果這個小孩子考試不及格,他很悲傷、很傷心的時候,我們去安慰他、安撫他,這屬於悲心。安撫完之後,他的考試成績有所提升,他很高興的時候,我們也會很喜悅,那個時候我們對他的愛稱為隨喜心。對,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那個隨喜。

有人做完功德之後,我們對他說隨喜功德,那其實就是慈悲喜捨裡的喜。這樣的愛是屬於帶著善心的愛。

師父本人在這裡特別想重點介紹的是帶著善心的愛之中的帶著善法的愛。要想能夠對善法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最好把它跟望作一個對照。

望的意思就是想獲得結果。望只是一味地盯著結果,希望得到結果,而善法是把自己要得到的那個結果作為目標。他清楚地知道要想達到那個目標,必須要做什麼樣的因,他會非常勤奮地在因地上去努力。

比如我們來學法修行,我們聽高僧大德、老師們開示完之後,就會想獲得涅槃,獲得道與果,我們覺得自己太愛佛教了,期望可以獲得道果涅槃。由望在背後驅使的狀況就會是一直想著我要涅槃,我要涅槃,但只是一直躺在那裡,想著什麼時候涅槃才可以來。只是躺著還不夠,一定要進入美夢,萬一不小心就在美夢裡見到涅槃了呢?然後也會發現光做夢還不行,一定要打坐,多多地打坐,讓自己一動不動的,以便萬一一不小心,啪的一下涅槃就現前了!一旦心跑了,這個不可以,你馬上回來,如果你跑了,就不可能得到涅槃,於是馬上拼命地把它拉回來。

這樣的狀態稱為有望在背後驅使,想獲得結果,卻不願意在因地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