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別闖入禪定的誤區——阿姜納

阿姜納

Ajahn Nat Sriwachirawat

2019年3月16日A|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現場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在座同在苦海中沉淪的朋友們,大家好!

這一次參與課程的人更多了,既有新生,也有參加過好幾期的舊生,曾聆聽老師講課或曾與老師互動,或許大致上能抓住修行的脈絡。新生姑且試著聽一聽,對於已參加過課程的舊生,則再次複習。老師聞法亦是如此,雖是相同之法,但隨著自己實修、修行有所進步,雖然聽聞相同的一句話,但我們的理解會與原先不同。

今天是禪修課程的最後一天,依然如同過往一般,老師受委託在禪定這一部分做一些教導,所以講課的主題為「禪定」。

對於已參加過好幾期課程的舊生們便會知曉,「禪定」與我們一般意義上所理解的「修習寧靜」不同。那稱之為禪定(samādhi)的寧靜,在佛教中乃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此類禪定中有安住、覺知、覺醒,清楚地感覺到「身」或「心」,而且是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之下。

事實上,「覺知」與「覺醒」的成分極為重要,又稱之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當我們的心處在這般狀態了,身心就會演示毗缽舍那給我們看,對身或心的覺知就會從四念處的層面來了知。因此,訓練「心安住」是極為重要的內容。

若心要安住,則必須具備正確的覺性(sati)。對於培養及發展覺性這一部分的教導,大家應已在禪修課程中聽聞許多。

在修習寧靜時,亦需仰賴於覺性。我們為心找一個禪修所緣,讓心有臨時的工作可以履行,這是為了讓心能與單一的所緣在一起。但在單一的所緣中,是帶著覺知的成分。讓心獲得寧靜,但寧靜的同時,伴隨著覺知。

我們並沒有讓「心」與「靜止」黏合,如同某某學員現在正在修習的一般。「心」與「靜止」,或是「覺知」與「靜止」是不同的部分。「靜止」是被覺知的對象,「寧靜」同樣也是被覺知的對象,「寧靜」或「靜止」屬於所緣。

「覺知」(ความรู้สึก)、「寧靜」(ความสงบ)與「靜止」(ความนิ่ง)是不同的部分。我們出現的誤差是:一旦寧靜出現,我們就會將「心」與「寧靜」合而為一,因為我們想要寧靜。由此,我們確實獲得了寧靜,但我們沒有覺知。

若我們看到「寧靜」與「覺知」是分離的,我們就會既獲得寧靜,又具有覺知。心會寧靜於心,而不會寧靜於所緣。

一旦心寧靜於心,就會生起「知者的心」,那顆心履行「知道」的職責。寧靜僅僅是一種助緣。心隨時準備履行工作——如實地照見身心的實相,那才堪稱為真正地修習毗缽舍那(vipassana)或四念處。

因此,讓我們回到如何生起這類型的禪定,或會與上一期講說得一樣。

念誦與觀呼吸在起點上的差異

總的來說,當今我們訓練禪定時,主要使用兩種禪修所緣:念誦及觀呼吸。

事實上,讓心寧靜的禪修所緣數也數不清,但已不太適合我們現今時代。念誦或觀呼吸,並不需要提前準備或尋找,無論去到何處都能修習。若修習遍處(kasiṇa)或以其他對象作為訓練,那是訓練寧靜的工具,但也許並不適合現今時代。無論去到何處,我們可能無法隨身攜帶它們。

因此,今天老師主要講解念誦和觀呼吸的方法。老師估計在課堂內,一部分人以念誦為所緣,一部分則以觀呼吸。

觀呼吸及念誦各有優缺點,雖稱其為「缺點」,但也並不完全是缺點。

念誦可以訓練心抵達一定程度的寧靜,但若寧靜進一步加深,就無法再依靠念誦的內容了,因為念誦的內容是粗糙的所緣,屬於念頭,那是刻意想出來的。當心寧靜,心的所緣就會越來越微細,心就不會黏著於那些粗糙的所緣,念誦的內容就會消失。因此,讓心進一步寧靜的工具已沒有了。

相比之下,觀呼吸……呼吸是色,但屬於微細的色,無形,但能感覺到。「感覺」(รู้สึก)這個詞先暫擱,但記住我們能感覺得到。呼吸是微細的色,若我們以看不見、摸不著的呼吸來修行,實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呼吸非常微細。

在初階修行時,我們往往會選擇較為粗糙的禪修所緣。當抓住呼吸,心與呼吸之間尚未有很大的關聯,心往往會從呼吸上掉脫,隨後或犯迷糊、昏沉,或散亂。然而,對於那些嫻熟之人,在觀呼吸中,他們全然能以呼吸作為所緣,而達至寧靜;能以呼吸作為所緣,而進入禪那。

因此,這就是觀呼吸與念誦之間的區別,一開始就有以上的不同。

因此,若我們覺得有一些昏沉、犯迷糊時,用觀呼吸的方法,往往無法繼續前進,反之,採用念誦的方法則能更容易捉得住(所緣)。

因此,先講解念誦這一部分。

以念誦獲得禪定

念誦的內容,是我們刻意思維出來的。由於是我們刻意想出來的,我們必須使用讓心能保持中立(的內容),或是心會獲得善法的所緣。若念誦的內容會讓心散亂,寧靜就不會生起。

念誦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目標在於獲得禪定。因此,「覺知狀態的生起」必然是非常重要的。在開始訓練念誦時,就必須具有覺知的狀態。

當我們開始念誦,心必然會有刻意的成分,要去看到念誦的內容,同時也要看到「心有刻意」。

有人問:「如何才能看到心有刻意的成分呢?」

在開始念誦之前,先觀察自己的心處在什麼狀態。心在念誦之前,我們的心並沒有沉重感,因為沒有意圖(cetanā)。當念誦時,心就會有沉重,就會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