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出塵蓮開——阿姜沃伊的修行心路歷程

阿姜沃伊

Ajahn Kittiya Pholkerd (Ajahn Ooi)
(อาจารย์ป้าอ้อย)

2022年10月05日|第五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在座的各位,大家好!

今天前來為大家分享關於自己的修行,從一開始直至現在,但需在這很短的時間內作分享。

生命的危機,遇法的契機

事實上,自己要能明白「法」是什麼,所耗的時間整整十六年,跟隨隆波帕默尊者學法十六年。

在生命的早期,對法從未有任何興趣。雖然自己是佛教徒,會做功德、做佈施,也會持戒,但有時有些缺失,然而對於修行從未有興趣。舉凡新年、生日或一些大節日,有機會去做功德,偶爾也會聽聽法,但沒有興趣,因為到了說法的地方,就只好聽了,一般自己不太會主動找法來聽聞。

直至中年,生命已過了一半,大約四十五歲左右,就開始來修行。然而最初修行並非基於對法有興趣,主要是因為那段時間泰國陷入金融危機,稱之為「冬荫功」(ต้มยำกุ้ง),自己原是經營生意的,結果破產了。那時生命特別苦,但真正遇到危機時,並沒有進入寺廟,並沒有想要找尋離苦的出路,僅是覺得自己必須解決生命的問題。進到寺廟,僧人怎麼可能幫忙解決那些問題呢?那時依然十分愚蠢。

之後過了好幾年,大約2002年,有人建議:惡業過重,生命極苦,不妨到寺廟持戒,泰國人稱之為「消惡業」。那時希望生命可以好轉,於是就出家、持戒,身著白衣在寺廟待了三天。該寺會指導禪坐,自己也會去禪坐,但做不到,感覺禪坐之後並不寧靜,心不停地散亂。其他人從禪定退出之後,就會分享他們看到的各種禪相,但自己根本沒有看到任何禪相,就連呼吸都看不到。於是覺得自己可能沒有這樣的福報。

幸運的是,自己喜歡讀書,那座寺廟有圖書館,於是就到圖書館內讀書。那時無事可做,因為不會修行。經行,也覺得很煩,為何要走呢?除了酸痛之外,什麼也沒有得到。於是就去讀書,開始閱讀好幾位高僧大德的傳記,覺得有快樂,原來「法」並不僅是侷限於我們能背誦或記得的內容,尚有實修的面向。閱讀之後雖不能立即頓悟,想著先讀讀,先看看書。

在寺廟待了三天之後,對「法」開始感興趣了,於是大量購買「法」方面的書籍,買了十幾本,一次閱讀一本。但越讀越不懂,越讀越發懵:咦?這是什麼?比如:閱讀的第一本書,閱讀完畢後,就感覺——可能再也不想進寺廟了,那是《三十七道品》,因為它特別艱澀,閱讀之後就覺得,自己可能沒有福報。隨它去吧!但依然感興趣。

第一縷朝霞——值遇善知識

隨後有位朋友贈予一書,是從網絡下載列印出來的,屬於在佛法上一問一答的內容,也就是關於「法」,有人提問,有人回答。答問之人名為「Santina」(隆波帕默尊者過去的筆名)。

閱讀完畢後,感覺「法」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深澀難懂,自己閱讀了十分艱澀的書,結果並沒有明白,因為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往下走。然而閱讀他的書之後,開始明白,事實上「法」並不複雜,它就是我們身邊之事,與自己有關。

閱讀這本書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尋找——這位作者是誰?那時並不認識。自己四處詢問,後來有人告知他出家了,正在獨修,沒在教導法了。他已出家,法名「隆波帕默尊者」,即撰寫那本書的作者。於是想著:如何能見到他呢?

為時不久,大約兩、三個月之後,又有人贈予另一本書,贈書的人並不知曉自己正尋覓隆波帕默尊者。他贈的書,名為《如實徹見的方式》。

啊!就是這位師父!已尋他大半年以上,尋覓近七、八個月,終於有位麥琪認識他,知道他在北碧府(Kanchanaburi)的寺廟。

暗室的一縷光——心醒了

初次謁見隆波,前去頂禮他,他就教導:「要會覺知自己,覺知自己的身,覺自己的心。」那時自己並沒有明白。

以前跟隨隆波學法的人並不多,哪天能達十人就已覺得很多了,若有二十人就覺得有些鬱悶了。有時僅有五、六人,他就一位、一位地教導,讓大家認識「走神」與「緊盯」的狀態。

他指出:「迷失了,你意識到了嗎?」

啊?什麼是迷失?不明白。

然後他說:「迷失去想了,你知道嗎?你還是不知道。」

自己不知道,而後誤解為——迷失是不好的,不應該迷失。於是回家以後,拼命地訓練不迷失,訓練如何讓心不迷失去想。

那時依然抓不住重點,但每月都會前去頂禮隆波,他以前在北碧府(Kanchanaburi),於是前去做禪修報告:「隆波,我努力地訓練讓心不想,但做不到。」

隆波可能覺得,唉!教導之後,為何還是聽不懂呢?隆波說:「並沒有讓你不去想,因為心的自然狀態就是會去想。」他說:「迷失去想時,要及時地意識到。」

但自己依然意識不到,因為當迷失在念頭的世界裡,就看不到心的行為舉止。

那時該處林木蔥鬱,有鳥,也有鳥鳴。隆波說:「你看到了嗎?迷失去聽了,心跑到鳥的地方去了,跑到外面去了。」

然而,自己還是看不到。

隆波就如是這般一位、一位地教導,那時的學法機會極佳,因為跟隨他學法的人並不多。雖然學法機會極佳,但由於自己沒有明白,所以還是無法修行。

如前所說,每月都會前去謁見隆波,那時與朋友同去,自己當他們的司機,約好每月謁見隆波一次。當中的一位朋友,每次前去都會被表揚,隆波對他說:「你會覺知了,覺知很好。」每次都表揚他,表揚到自己都覺得十分難過,自己為他們當司機,修行卻不行,心十分鬱悶。

隆波表揚那位朋友之際,自己的心十分悲傷,隆波就指出:「你看到嗎?心是那樣子的。」

當他說「心是那樣子的」瞬間,看到自己的心十分悲傷,在他指出的那一刻,立即意識到了,心醒了過來,看到——哦!原來覺知自己即是如此。看到——之前的心是悲傷的,但在覺知的那一瞬間,已無悲傷,是以對照的方式在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