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琪奧蘭努
2020年1月18日丨泰國解脫園寺
翻譯|高岩、秀蘭 抄錄|竹子
學員提問:請麥琪媽媽開示指導修行並請求給予家庭作業。
麥琪媽媽:不用合十,聊天一樣坐得舒服一些。現在怎麼樣?
學員:緊張
麥琪媽媽:觀察到了嗎,緊張的感覺在這裡。觀察下去,這種緊張恆常不變嗎?
繼續去看,生起什麼樣的感覺,我們就只是看到它,感覺到它。然後不斷地知道它的變化下去。如果我們不斷地感覺下去,就相當於我們正在開發智慧。
看到嗎?我們的心不斷地在變化,緊張減少了。看到嗎?它想問。就問吧。
學員:心感覺苦,並且不能從苦裡出來。
麥琪媽媽:事實是,我們有苦然後我們使勁掙扎。要這樣地對待它,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有個能觀正在觀察,心中生起的煩惱習氣,覺得焦躁不安。這種苦的感覺,以及內心的煩惱習氣,要不斷地去感覺到它。這些煩惱習氣、這些苦,就可以教我們三法印。
簡單地說,我們心裡生起了什麼,不用努力與之對治。但若我們不斷地努力去知道它,它就會慢慢變化給我們看。這裡我們可開發智慧。
一旦我們不停地知道,不久它就會滅去。它滅去時,它就變成保持中立安住的心。
因此當心不好的時候,不用使它變好。心不好,就如實觀,持續去知道它的變化。它之所以苦是因為我們努力去跟它對治。如實去知道,每一樣都可以教導我們開發智慧。
事實是,心的境界呢,如果我們不停地感覺下去,我們就會看到,心中的感覺一直在不斷地變化。沒有哪個可以永久地停留。
比如煩惱習氣生起,媽媽常教說,這個是在教我們大家所有人。生起的煩惱習氣,實際上呢,源自於我們生生世世所積累的習慣。
就像每個人都積累了煩惱習氣,但是當它要運作的時候,它一定會先跟六觸接觸。可能是和眼、耳、鼻、舌、身、心(任何一個)接觸。在有關於心的這一部分,舉例來說,突然我們想起一個人的臉來,突然它自己就會浮現出來,這是想蘊在運作。當它突然呈現了,它就開始想了,想說這個人呢以前是怎樣怎樣的,曾經怎麼好怎麼壞。當我們去想,我們的心就會隨著生起的想法而感到滿意或不滿意。
簡單地說它是一個觸。當觸來觸碰到我們的心,如果我們有隨眠煩惱,假設碰到的是不好的觸,一旦接觸了,我們有容易生氣的隨眠煩惱,這個隨眠煩惱,它一下子被觸碰到了,就會造作出生氣來。當生氣被造作出來的時候呢,我們的職責是不隨順它。
不隨順它就是不讓它籠罩我們的心,在身口上破戒;不抗拒它就是,不去控制、壓制它,比如,當生氣生起時然後就去壓制下去,這個不要做。
生氣生起了,不隨順,不抗拒,看著它們運作。當生氣生起時我們觀察下,身體是一部分,生氣的感覺在這裡,有一個正在感覺的部分,我們不斷地去感覺這個生氣,觀察說它是恆常的嗎?這個生氣呀,其實它就展現變化來給我們看。一旦它變化然後它消失了,就變成了中立安住的心。這樣我們又再多得了一份利潤,就是心方面的,是隨眠煩惱的習慣,它造作煩惱習氣,然後它就虧本了。
如果我們這樣做,不隨順,不抗拒,看著它工作。我們就得到了利潤,即我們的隨眠煩惱會一一減少。另一方面,當我們看到生氣的變化時,我們可以開發智慧,修毗缽舍那,看到它是無常、無法永遠存在、或者無法控制,從三法印的任何一個角度去看待都可以。
因此當我們有煩惱習氣生起時,這樣去做,不隨順,不抗拒,看著它運作,這樣不斷地去學習。如果我們不斷地這樣做下去,習慣生氣的隨眠煩惱就會漸漸減少,每一次及時知道都得到了利潤。
但相反,接觸後,隨眠煩惱造作出煩惱習氣,然後我們隨順了,結果就是,這個煩惱習氣,它受到了迎合,煩惱習氣就會增加。這個隨眠煩惱,就是這個習慣,就又增加了一個。因此若順其心意,煩惱習氣就增加,但若不隨順,不抗拒,不斷去看心的運作,我們的煩惱習氣將慢慢減少。
因此當有煩惱習氣生起,一定要去知道呐。觸僅僅是一個刺激,我們有沒有煩惱習氣分水嶺全在於我們自己,在於我們數不清的生生世世積累了些什麼。
說一種情形是,我們有力量去觀煩惱習氣,像我們持之以恆地修行,我們有力量,煩惱習氣不重,我們可以這樣觀,(即)不隨順,不抗拒,看它運作。
這裡還有的情形是,煩惱習氣比我們的力量大,我們鬥不過它,是嗎?隆波也教過了方法,說是,起先若我們可以直接觀,就是像剛才說的那樣觀,就去觀。
觀不了呢,我們要退回到奢摩他裡。因為奢摩他的原則就是,心不好讓它好,心不快樂讓它快樂,心不寧靜讓它寧靜。全部對治狀況的行為,讓心變好,都屬於奢摩他的部分。例如:發慈悲心,或是思考死亡,例如:我們很快就會死,他也很快就會死。或用跟念誦在一起的方法,跟念誦的詞(佛號)在一起,為了不去想這件事。簡單地說,所有這些我們能做到的對治狀況的方法都算是奢摩他業處的部分。
首先是毗缽舍那,心有力量就觀下去,但若沒力量堅持不下去了,我們就要打人、罵人了,我們就要把嘴巴手腳都看好,去幫助它思考,用奢摩他幫忙。
假定奢摩他也還不行,忍受不了,它又要去了,另一種方法就是,離開這個情形,比如先迴避,從這種狀況中迴避,也就是走開、逃離出來。
隆波教了三個應對煩惱習氣的方法,有力量就去觀,沒有力就用奢摩他幫忙,真的受不了了就逃離。
(這三個)是呵護我們自己的方法,呵護心,呵護我們的身和口。
因此媽媽告訴大家了吶,當煩惱習氣生起的時候怎麼處理呢。我們大家必定都會見到的。小小的煩惱習氣它不難觀,大部分情況是我們會輸在自己較為薄弱的地方。像某些事,這件事不行,忍受不了,但總體上是可以忍受的。忍受不了的事也直接觀下去,觀不了就這樣退回來。我們修行者,我們這樣訓練自己。煩惱習氣會不斷地減少,然後我們可以開發智慧,看到這個煩惱習氣也是在三法印之下的(不會超出三法印的法則)。
因此媽媽來給複習一下,複習一下修毗缽舍那。
修習毗缽舍那的方法,我們簡單的原則,佛陀教導說,讓我們把我們自己分成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然後看到每一個部分都在三法印之下。(不超出三法印的法則)
媽媽的方法很簡單,我們先把身體分離出來,先看到身體分離出來是一部分,看到這個,身體先是一部分。有一個知者的心,這顆心,事實上對它的定義就是,感知。如同今天隆波開示的,心實際上就只是感知。
但是,心有各種變化,迥異不同,因為它和心所配對而起。(麥琪媽媽把手指伸出來,指著中間的三個手指說)三個中間的心所是,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記憶界定,也就是想蘊;最後一個就是造作好造作壞,所有的煩惱習氣就是在這個部分裡面。
因此我們修行時,簡單地就是,我們看到身體是一部分,煩惱習氣也就在心的這裡生起。像剛才教的那樣觀,看它工作,不隨順,不抗拒,看它工作。看它生起,存在,滅去。看它變化下去,我們看到這個就是三法印。
它也是屬於分離四大和五蘊的原則之內的,然後看到每一個蘊,都在三法印之下(不超出三法印的法則)。當觀煩惱習氣時,就這樣觀,為了看到它呈現三法印。
像我們感覺心裡的樂、苦、不苦不樂,我們就去觀察,像今天隆波教觀感受。就會看到,樂來了一會兒就變了,苦來了一會兒就變了,中立的心,一會兒也會不斷地變化下去。
事實上是我們五蘊分離,然後看到每個蘊都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看到每一個蘊都呈現三法印。看到什麼就去觀那個,現在心裡生起了什麼,就跟著去知道去觀下去。每個都會展示變化,每個都會展示三法印給我們看。
心也一樣,這個感知的心,有時就迷失了,有時就經過眼、耳、鼻、舌、身、心去知道。經過六個根門去知道或去通過心知道。或有時它也會去迷失,有時它也會去知道,也就是說,這顆是感知的心呢,它也是會不斷生滅變化的。
這個行蘊呀,就像所列舉的煩惱習氣一樣,也不斷生滅變化著。想蘊、記憶界定,有時,它呈現某人的臉,它要呈現它就自己呈現,我們沒法控制,對嗎?沒法阻止它,它就這麼生起來,這個也就是展現無法控制,不是我。受蘊也就是苦、樂、不苦不樂、中性的,這個我們也沒有辦法阻止。一有接觸,它就不斷地變化。身體本身,吸氣然後就必須呼氣,必會移動變化,不能一動不動。
這五個蘊要觀當下。出現什麼就跟隨去看,然後就會看到它的變化。一旦有什麼新的出現了就感知下去,看到它不斷地變化。
修行就是這麼做,把它們分成每個蘊。分離蘊,就可以看到,每個蘊都不一樣,然後每一個部分它們都是來了就走,練習這樣不斷地觀下去。
這個是理論知識,是我們用頭腦理解到的。但要可以離苦,我們必須讓我們的心自己去感覺,去學習,看到境界生起呐,生起存在滅去。不停地去看,反反覆覆,心不斷地去感覺。心不斷地去感覺,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知道實相。接下來它會越來越聰明,它知道,去執著去抓取呢,每一次它都會苦。心就會慢慢鬆開,鬆開執著,慢慢鬆開身和心。所以要在因地上下功夫,帶它去看到身心不斷變化的實相,僅此而已。
問:心沒力量。
麥琪媽媽:心沒力量,有一個辦法。如果沒力量,就讓我們大家跟自己的家在一起。現在用什麼方法?
回答:觀呼吸和經行。
麥琪媽媽:觀呼吸呢,隆波教我們看全身呼吸,記得的,對嗎?累的時候,做什麼都不正確,每個人呐,要記住,跟自己的家在一起。念佛陀也好,觀呼吸也好,不用對別的感興趣。坐著觀呼吸,不斷去感覺呼吸。一會兒,根本不用來到寧靜,我們就會有力量了。
這裡告訴我們大家休息的方法,修行累了,若誰念佛陀就玩一樣地不斷念佛陀,不斷念佛陀、佛陀,不感興趣別地事。不斷地念佛陀,不斷和念誦詞接觸,它就會有力量起來,這個是純粹的奢摩他。也就是心跟單一的所緣在一起。
但如果心又有力量起來了,這時不要只是跟單一的所緣在一起。比如,我們呼吸,呼吸下去,舒舒服服地呼吸,然後一會它就走神去想了,就及時知道,它走神了,然後回來繼續觀呼吸。這裡我們變了吶,從跟一個所緣在一起修習寧靜,變為觀所緣的運動變化。心跑了及時知道,身體呼吸了及時知道,不斷地練習。
這個是訓練讓我們更有覺知(念),這樣會有力量。當覺知(念)生起的時候,它就如同我們醒過來。在我們醒過來覺知自己的那一刻,它就是另一種類型的禪定。它是很小的一種禪定,隆波稱它為剎那定。這種短短的禪定,它可以累積力量。像走神了知道,走神了知道,不斷地去知道,生起這種小的禪定,不停地一瞬間、一瞬間地生起,它會匯聚成為整體,成為有力量的心,是和自己在一起的心,去看身心的運作。
觀察到了嗎,這種禪定不是跟所緣呆在一起的那種,而是心安住的禪定。
我們大家應該訓練的有三樣,第一,累的時候跟單一的所緣輕鬆地在一起休息;另一種,有更多力量,就不斷地走神了知道,走神了知道,可以得到安住型的禪定;最後一種,一旦心安住了,就去看身心的變化,這個是毗缽舍那。
也就是說,它取決於力量,力量少、沒有力量就跟單一的所緣呆在一起;力量上來了就去訓練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當逐漸有力量了,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去知道身心的變化。根據力量去調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