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只需看見身心的三法印足矣|麥琪奧蘭努

麥琪奧蘭努

Ajahn Oranuch Santayakorn

2019年12月24日B|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課程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頂禮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家好。

大家感覺如何?感覺好嗎?

大家聞法,已經聽了好幾堂的禪修課,大部分是舊生,別立即就感到厭倦。麥琪媽媽有職責為大家重複那些應牢牢記住的原則,請允許再次重複。至於剩餘的時間,就讓大家提問。

止禪與觀禪的區別

我們需了解、需記住的修行原則,即是——佛陀開示它是有意義的,而且需以極大的智慧去提升的修行,分為兩項:第一項是奢摩他的修行,另一項是毗缽舍那的修行。

麥琪媽媽之所以重複述說,是因為大家在修行一段時間之後,有時會發懵:「這究竟是在修行奢摩他?還是在修行毗缽舍那?」因此,請允許再重複一遍。

奢摩他的修行分為兩類,這是我們需認識的:

第一類稱之為「止禪」,也就是修習禪定時,心持續與單一的所緣在一起,心有快樂、寧靜、具有力量。比如念誦「佛陀、佛陀」,心一直與「佛陀」在一起,直至心有快樂、寧靜、獲得力量。這屬於奢摩他的修行,稱之為「止禪」,也就是——心與單一的所緣在一起。

第二類稱之為「觀禪」,我們需看到所緣呈現「三法印」,而不僅僅只是「與單一的所緣在一起」。我們觀察被覺知的所緣,需看到它們呈現三法印,因為佛教最重要的實質,在於看到名色的三法印。此類禪定,心是安住的,並能看到身心持續不斷地運動變化。

「心是安住的」,這一特點與第一類奢摩他的修行不同。奢摩他的修行,是「心」與「單一的所緣」粘合在一起,比如:與「身」或「心」粘合在一起。但是觀禪的修行,心是安住的,心抽身出來成為知者、觀者,如此我們便會看到所緣呈現三法印,也就是——看到名色呈現三法印。

學習的範圍即是自己的「身」與「心」,我們看到所緣呈現三法印,持續不斷地變化,它們是呈現三法印的。此時,心是安住的,抽身出來成為知者、觀者,這是開發智慧的重要基礎。

真正好的奢摩他,必須是「正定」。「正定」與「邪定」是有所區別的。源自於緊盯、打壓、聚焦所緣而獲得的禪定,稱之為「邪定」。麥琪媽媽提及的禪定——止禪與觀禪,這兩者皆不可緊盯、不可壓制、不可憋悶,心必須輕鬆。第一類止禪,心與單一的所緣,持續、舒服地在一起,不壓制。第二類觀禪,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看到身心工作,心不能呆滯、僵硬。它們全都一樣,必須是「正定」。

我們能清楚地區分「正定」與「邪定」。「邪定」即透過壓制、聚焦、緊盯而讓心寧靜、一動不動。因此修行的時候,如果心沈重、憋悶,那已經錯了,無論如何都肯定錯了。修習奢摩他,心必須舒服、輕鬆,緊隨著去觀身心的變化,最後心安住,這是良好的基礎。

佛教的重中之重,即是毗缽舍那的修行。佛陀是首位發現毗缽舍那修行的人,佛陀了知眾生生死輪迴不已,皆因不明白自己身心的實相。事實上,我們的身心全是呈現三法印的——即:「無常」,也就是無法恆常地保持不變;「無我」,也就是無法掌控、不是「我」;以及「苦」。

然而,我們沒有看到如此的實相,誤以為身心是恆常的,想讓它快樂。由於如此的錯解,導致我們依然在六道裡生死輪迴。因此,佛陀開示:學習並持續不斷地了解自己身心的實相,觀身心呈現三法印,看到它們呈現無常、無法保持不變、無法掌控、不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去觀,直至心願意接受實相,了解無法將此身心作為自己的靠山。於是,心便會開始厭離,並放下對身心的執取。

為了「離苦」的修行,每一個人都必須這麼走。倘若我們不學習了解自己的身心,尚未抵達徹底地了解,便不可能離苦。因此,我們的首要工作就是——不斷地緊隨著去觀察身心的變化,觀它們不停地變化、無法掌控……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去觀,心就會慢慢地成長,了解實相。哪天心明白了實相,便會從錯誤的邪見中慢慢地抽離。

初階的智慧,看到——身不是我,心不是我,這屬於初果須陀洹的境界。須陀洹斷除了身見結,即:誤以為有恆常的實體存在。修行,我們必須不斷地訓練,最難通過的即是基礎階段——看到「身心不是我」,這是最困難的。一旦通過初階,修行就會持續不斷地往前進步。因此,起步的階段,我們必須忍耐地訓練,這是一生都應學習的修行。

我們生生死死的次數,已經數也數不清了,如此的邪見累積極多。因此,我們帶領心去看實相,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直到心願意接受實相,直到心願意放下執著與抓取。

奢摩他、毗缽舍那的修行重點,僅有這一些。我們僅僅只需了知——何時應修習「止禪的奢摩他」,何時應修行「觀禪的奢摩他」,何時應修習「毗缽舍那」。既然我們已聞法,便應將所聽聞的法,運用在自己的修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