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巴山
2016年6月19日A丨貴港南山寺
編譯|禪窗
頂禮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家好!
已經去過幾個寺廟講法,今天是第一次有寺廟的大和尚來一起聽法。剛才在與大和尚的互動過程中,大和尚介紹:十幾年以前,此地什麼都沒有,是法師們一磚一瓦將寺廟建成今日的規模。老師聽到以後,內心非常隨喜與讚歎法師的波羅蜜和福報。如今這裡的佛教建築與生活設施等硬體已經具備,正是極好的時機——開始培育佛教人才,培育真正的佛教徒。有關佛教的諸類硬體設施是必需的,但無論何時,若缺失了真正的佛教徒,它們也將被徹底廢棄與摧毀。
事實上,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呵護佛教,除了一顆真正擁有法的心。
老師來自泰國,泰國有非常多的寺廟,而老師以個人的體悟發現一個事實:即便有許多寺廟,但要想找到真正的法,卻非易事。很多人買香、燭、花等各種供品去寺廟供養佛像,這同樣很好。禮完佛之後,覺得心裡舒坦,感覺有了依靠、有了信心,能夠重新面對生活。
佛陀曾經開示道:「任何人見到法,即是見到我。若未見到法,縱然站在我面前,緊抓著我的袈裟,也並未見到我。」
有非常多自命為佛教徒的人,到寺廟購買香、燭、鮮花去頂禮與供養木質或銅質的佛像,這不是真正的「禮佛」。許多人禮佛是希望自己運氣轉好、快樂、生意興隆。一旦生命中遭遇痛苦就去禮佛,冀望佛像可以幫到自己。然而佛像能做什麼呢?有時政治或文化發生轉變,那些龐大的佛像自身都難保——被徹底摧毀。在許多國家的歷史上,虔誠的佛教徒們曾經修建過極為宏偉的寺廟與大型佛像,可是一旦遭逢佛教衰退,它們也就被摧毀或廢棄了。
佛教的廟宇固然重要,佛像亦然,但這些遠不及抵達佛教真正的核心來得重要。
佛教在教導什麼?佛陀覺悟成佛又悟到了什麼?一定要了解這些,才可以稱自己為「佛教徒」。
自古佛授記以後,一位菩薩要花極為久遠的時間來累積波羅蜜,才能修成正果——覺悟成佛。在最後一世,他出生為一位太子,擁有近乎凡人夢寐以求的一切。他擁有三個宮殿,可在三個季節分別享用。他出生後即被當時一位有名的相士預言:「太子長大後,若不是成為偉大的轉輪聖王,就是成為正等正覺的佛陀。」由於他的父親不希望他以後出家成為正等正覺的佛陀,只希望他的孩子以後成為偉大的轉輪聖王,所以一直讓他待在宮殿裡,為他服務的人都年輕力壯,貌美動人。在預言他未來可能成為正等正覺的佛陀之後,那位最有名的相士放聲痛哭。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所剩時日不多,無法等到正等正覺的佛陀覺悟之後弘法了。
我們在座的各位都很有福報,比曾經預言悉達多太子能覺悟成佛的相士更有福報。我們尚活著,有機會來聆聽佛陀的覺悟是悟到了什麼,佛陀教導了什麼。
有一次,悉達多太子在自己父母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外出玩耍。一旦他到了外面,便發現事實:世間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美。他看到了從未見過的狀況,也就是碰到老人,碰到生病的人,碰到一生從沒遇見也從未聽說過的——死人。他看到這些,非常震驚,回過頭來問帶他出來玩耍的侍從車匿:「這是什麼?」車匿回答:「這是老人、病人、死人,而且每個人有一天都必然會老、病、死。」這個事實極大地震撼到悉達多太子,讓他明白自己某天同樣會如此。
悉達多太子見到的另一幕是出家的修行人,由於這是菩薩的最後一生,他曾經花了非常久的時間累積成佛的波羅蜜,這使他意識到可能只有出家修行才可以最終徹底地脫離老、病、死。後來悉達多太子決定出家修行,他的父親、姨母、妻子悲痛啼哭,剛剛出生的兒子都無法動搖其出家修行的決心。在非常多的經典中都有記載:悉達多太子是偷偷逃離皇宮出家修行的。但如果學習佛陀的開示語錄,就會看到佛陀親口陳述自己是在親人的啼哭與悲傷之中離開皇宮的,說明他並不是偷偷逃離。
佛陀花了六年來尋找那條可以離苦的路。同大多數人一樣,悉達多太子在出家的初期所拜的是當時久負盛名的兩位大師,跟他們學習,花了極短的時間就達到了他的老師所教導的最高境界。一開始跟其中一位老師修習禪定來到第七定,後來跟另一位老師修到第八定。當他跟老師們學完這些,便請教說:「您的體悟就是您所教導的這些嗎?」老師回答:「對。」佛陀發現這並非離苦之路,修習禪定來到七定、八定的時候,心非常快樂、寧靜、細膩,也非常清涼,但是一旦定力退失,心又慢慢與原先一樣粗糙,依然像平常一樣苦,於是他選擇離開兩位老師,獨自啟程,尋找離苦之路。
在這六年裡,悉達多太子大部分時間是實踐那個時代出家行者所修行的內容:當時的出家修行者都會習慣性的折磨自己的身體,佛陀也像那些人一樣折磨身體——餓時不進食,冷時不穿衣,反而去到戶外,餓到最後,據說把自己的手放到前腹,居然可以摸到自己的脊背骨。某天餓暈了過去,由於往昔的福報,剛好被一位牧羊的小孩碰到,她將羊奶餵到剛剛餓暈過去的菩薩嘴裏。不久,菩薩甦醒過來,當他甦醒後,非常確定「折磨自己」並不是離苦之路。
佛陀憶起小時候的經歷。古印度國王有一項職責,每年都要親自舉行農耕儀式。他小時候,某次去參加農耕節,照顧他的宮女們忙著去看農耕節儀式,放任他獨自在樹底下玩。由於前生前世花了極久遠的時間累積波羅蜜,他很自然地在樹下打坐,經典記載:菩薩在樹下打坐,最後進入初禪。
在這位菩薩覺悟成佛前的那六年修行裡:一部分時間是用於修習非常細膩而深邃的禪定;另一部分時間則用於折磨身體,折磨身體的實質是折磨心,心想做什麼都不去做;接下來用非常短的時間修行,最終覺悟成佛。
透過簡短的佛陀傳記,我們了解到細膩的禪定會給人帶來快樂,但並不是離苦之路;透過這段傳記,如果我們足夠聰明,就會知道折磨自己的身體、折磨自己的心、改造自己的身體、改造自己的心,也不是離苦之路。
此處有個非常值得我們存疑的地方:佛陀在覺悟成佛之前,作為悉達多太子的他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最後成佛了;可是為什麼六年前離開皇宮,剛剛跟隨兩位隱士修到七定與八定,卻發現不是離苦之路呢?修行要來到七定與八定,也同樣要經過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這方面的問題,對於那些只是一味研究經典的學者們——從沒有致力於實踐的人而言,永遠無法有明白的一天。
事實上,禪定有兩種,兩種禪定都同樣可以從初禪來到八定。菩薩剛離開皇宮所學的禪定,是當時的隱士們普遍修習的,也是每一個宗教所修習的。這樣的禪定源於:心是「一」,所緣是「一」,心與所緣在一起,然後禪定有次第的生起。而菩薩為了覺悟成佛所用的是另一種禪定,但與第一種不同,是第二種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