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你所不了解的「四念處」——阿姜巴山

阿姜巴山

2017年6月4日A丨常州寶林寺

編譯|禪窗



因正確,果才會正確

禮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是課程的最後一天,有沒有人覺得自己什麼都聽不懂,有嗎?

很多人的心都往這裡跑了,在跑過來看老師的那一刻,我們沒有覺知自己,而是暫時忘了自己。我們不需要打壓心——禁止它跑,心的自然特性就是會往外送,一定會跑。心跑了之後,我們要及時知道。

我們沒有職責去打壓心或強迫心,不讓它跑,也沒有職責把心呵護在中間的狀態。無論何時,當我們能夠及時知道心沒有安住,或是稱為「心跑掉了」,那一刻心就會安住。因此,我們無需去刻意讓心安住,因為那是做不到的。

因正確,果才會正確。覺性生起的近因是心常常看見境界與狀態,直至最後能夠記得它們,而不是刻意讓心有覺性。用於休息的禪定,其生起的近因是快樂。安住型的禪定生起的近因是及時知道心跑掉了,及時知道心沒有安住,心就會自行安住。智慧生起的近因是觀禪,也就是心抽身出來變成「知者、觀者」的禪定,或者稱為「安住型的禪定」。

上述內容,並沒有讓我們直接去製造那個結果,而是教導我們在因地上播種。

四念處的修行

四念處的修行有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的訓練是為了生起覺性,從一個沒有覺性的人訓練成為有覺性的人;

第二個階段的訓練是為了生起智慧。要想有智慧,一定要有覺性和安住的心,二者缺一不可。

在四念處的修行中,佛陀引導我們緊隨著去覺知。比如,第一個部分是緊隨著觀「身內身」——有覺性地覺知身體,把身體當作臨時的家。觀「身內身」的意思是:從與身體相關的內容中選擇一部分來觀。比如,有覺性地觀身體的行、住、坐、臥,或者有覺性地覺知身體呼氣、身體吸氣,或者有覺性地覺知身體的動與停。這就是觀與身體相關的某一個部分。並不需要覺知全部內容,一個人也不可能覺知到全部內容,因為每個人的根器與秉性不同。

事實上,在四念處的身念處中,佛陀的開示比這個更多,比如他還教導四界,但因為在座的各位無法進入禪定,所以這個內容不適合我們。所以,觀身念處裡的「身內身」,只有上述三個部分適合我們。

四念處就像是四個方向的門,從任何一扇門進入都可以來到城中,都可以抵達法。

如果我們的根器不適合去觀「身內身」,也可以去觀「受內受」,即有覺性地覺知感受,以「受內受」作為臨時的家。誰擅長觀身體的感受就去觀身體的感受,誰擅長觀心的感受就去觀心的感受。身體方面的感受有苦受與樂受,心方面的感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觀身體方面的感受適合那些禪定很多的人,因為身體方面的感受容易牽扯心,令心浸泡在其中,心若沒有足夠的定力,是無法開發智慧的。觀察到了嗎?身體哪個地方痛,心就會跑到那個地方去——在那一刻,心沒有安住,已經跳到感受裡去了,無法開發智慧。因為沒有看到感受是完全分離出來的,沒有看到感受的生滅,沒有看到感受無法掌控,看到的只是:有疼痛的感受生起,我就是那個疼痛的人。

觀身體方面的感受,如果心沒有很強的定力,時間一久,心就會非常散亂。身體的感受可以生起在身體各處,一會兒是頭疼,一會兒是胳膊疼,一會兒是腿疼,於是心就一會兒跑到頭,一會兒跑到胳膊,一會兒跑到腿。因此,觀身體方面的感受,如果定力不夠、心不能安住,開發智慧就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

心方面的感受包括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它比身體的感受更容易觀,因為它只生起在一個地方,也就是心,無需太多定力。

如果不擅長觀感受,也可以選擇觀心。觀「心內心」的意思是:對所有生起在心中的境界,只選擇其中一部分來觀,以「心內心」作為臨時的家。心有瞋,知道心有瞋,心無瞋,知道心無瞋;心有貪,知道心有貪,心無貪,知道心無貪;心散亂,知道心散亂,心萎靡不振,知道心萎靡不振;心有痴,知道心有痴,心無痴,知道心無痴。

事實上,佛陀關於心念處的開示比這個更多,但上述四對心之外的心屬於禪心,也就是進入禪定時候的狀態。由於大家無法進入禪定,所以我們不用學習那些,我們只學習那些對離苦而言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們學法並不是為了讓自己變得非常厲害,變成百事通,什麼都懂,但是唯一戰勝不了的就是自己的煩惱習氣。我知道非常多的法義,別人只知道一丁點兒,我才是最厲害的——這種人是不可能進步的。

第四個是法念處,以「法內法」作為臨時的家。法念處對大家而言太難了,它適合那些根器極利的人。比如,探究七覺支,探究五蓋——五蓋因何生起,為何滅去。探究它們並不是使用思維,而是有覺性真正地看到了那些境界,比如探究緣起法,其中並沒有任何的思維與推理,而是真的照見那些境界與狀態。

因此,對我們而言,只剩下三個門可供選擇,但是到最後,當我們真的證悟道與果的時候,一定會契入法念處這個門。在法念處裡,有一個部分是關於四聖諦的,當我們見法開悟時,就會領悟到四聖諦。因此,修行的時候,我們要以非常簡單的方式契入,等各方面的條件成熟之後,它會自動契入法念處。

四念處的教導不只是這些內容,開始的階段它教導以身內身、受內受、心內心、法內法作為臨時的家,接下來的教導是:精進地燃燒煩惱習氣。

粗重的煩惱習氣是以戒來戰勝;
中等的煩惱習氣是以定來戰勝;
微細的煩惱習氣是以智慧來戰勝。
無論是戒、定,還是慧,都是為了戰勝煩惱習氣。

當煩惱習氣極度強烈、完全掌控我們的心的時候,就要用戒來戰勝它——一定要壓制心、控制心,不讓心隨順煩惱習氣而為,不願去破戒。當煩惱習氣還不是很強的時候,我們以禪定來戰勝它。戒,是要壓制心來戰勝煩惱習氣。有了禪定之後,我們就可以戰勝煩惱習氣,不讓煩惱習氣控制我們。接下來就可以透過開發智慧來戰勝微細的煩惱習氣,最微細的煩惱習氣就是無明。

那些持戒的人,認為自己持戒而別人不持戒,自己是一個有戒的人,別人一點戒都沒有,我才是最好、最厲害的——這種人根本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