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居士們的教導|阿姜巴山

阿姜巴山

2019年8月14日

編譯|禪窗



01

姜巴山:現在大家身邊的經濟(狀況)怎麼樣?

居士1:不太了解。

阿姜巴山:啊?你就只是一味地修行,其他的事情都充耳不聞啊?老師聽說經濟的增速現在已經有所減緩了,在座的各位覺得它對你們有什麼影響嗎?

居士2:我感覺有潛在的影響,因為我在外資公司工作,我們的訂單減少了,價格也沒有太大的優勢,所以就會差一點。

阿姜巴山:事實上,目前全球的經濟狀況都不好,作為修行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還是需要對這些大概有所了解的。

修行並不只是一味地活在當下,也要對我們自己的未來做一些規劃,如果就只是一味地修行,經濟衰退了也不關心,這是不行的,一定要懂得正確地區分,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是需要有吃有穿的,是有些責任和義務要盡的,因此,我們在世間生活的這方面是需要做一些規劃的。

只不過呢,(我們)作為一個修行人,在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時,我們的苦將會比其他人要少一些,(因為)有覺性、有智慧,所以我們考慮問題能夠比其他人考慮得更加周全和更加穩妥。

大家別以為我們已經修行了,也別以為我們正在為法服務,(因此)這些功德和福報就會讓我們在生活之中衣食無憂。實際上,這兩者它們之間是沒有關係的。如果我們那麼去相信的話,未免太過迷信和愚痴了,因為因和果是不一致的。

法的目標是讓我們可以不苦,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還是需要有吃有穿,還是需要盡到很多的責任和義務。只不過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修行人,他會懂得不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賺錢之中去,不會投入到那些只能在此生享用的事物上,他不會把過多的精力全部都用在這上面。

但是作為居士,當我們一邊做工作、一邊修行的時候,如果有機會可以發財,那麼就去發財,並不是必須得要一貧如洗才行。事實上,金錢也是我們行善造福的一個工具和媒介。那些在政治上有勢力、在經濟上有實力,或是地位比較高的人,他們如果想來護持佛法的話,便有機會做出非常大的貢獻,也會獲得非常大的功德和福報。

我們要明白:修行才是(生命中)最重要與最核心的東西,然而這並不是說,在我們有機會可以賺錢、可以發財的時候,我們卻還讓自己窮得叮噹響。我們要懂得把握和權衡,如果在賺錢的這方面(實務),已經過多佔用了自己修行的時間,那樣就不太(划算)了。

比如,老師之所以有非常多的精力可以用於弘法和指導,是因為老師的經濟基礎比較好、比較厚實。假設老師雖然明白了法,而且教法的能力也很強,但由於老師的經濟基礎不好,那樣就無法做到每個月、每個星期都可以隨時出去弘法。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濟條件作為基礎的話,這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老師看大家的年紀都不大,這個階段(理應)是人生的黃金時段,我們既要在法上面選擇戰鬥,也要在世間選擇戰鬥。因為這段時間(我們)各個方面的精力和體力是最佳的,是可以戰鬥的年齡段,是可以把精力投資在法上、在世間上,來選擇堅持和選擇戰鬥的。

老師能夠感覺到大家對於佛教的信仰心,包括對於修行的堅定信念,都是很強的。但是老師還想讓大家看到另外一面,因為我們大家目前還處於年輕力壯的階段,應該對我們的人生做些規劃,不然等到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後,誰又來保證我們後面的生活呢?

如果在未來,我們的經濟狀況非常緊張,我們的心也會受到干擾和影響的,那時候我們的修行也會使不上力,因為我們會開始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有些擔心,一旦有了擔心,禪定就會退失。

因此當我們活著的時候,不僅要盡到一個佛教徒的責任,也要盡到一個社會人的責任,要對自己的未來做一個規劃(保障),這樣才是齊全的,是完整地盡到我們的義務和責任的。

這是對居士們的開示,因為我們是居士,而不是出家人,我們不能把所有的一切全都放下,然後讓別人來負責我們的生活。

02

佛教是由四眾弟子組成的,南傳現在已經不存在比丘尼了,所以現在的四眾弟子只剩下三眾,也就是比丘法師、男居士和女居士,而且我們也會發現,全球出家法師的數量越來越少,並且整體的素質也在下降。因此,現在的男居士和女居士是非常重要且非常核心的力量,能夠讓佛教得以繼續弘傳。

我們要一邊用功修行,一邊做好自己現在的這些(世間)工作,同時要懂得做一些經濟上的規劃,還要照顧身體,而不只是一味地去修行,既不照顧我們的經濟狀況,也不照顧我們的身體,這是不正確的。我們在這方面不能愚痴也不能迷信,不要以為我們所做的那些功德和福報完全能夠護佑我們,不可以這麼想。

佛教是關於因和果的教導。世間的結果,一定要懂得在世間的因地上去用功。而修行方面的因和果就是:我們要懂得去持戒、去培養覺性、去修習禪定、去開發智慧。因此,我們無論做什麼,因果法則一定是要始終相吻合的。

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角色:有丈夫的角色、妻子的角色、父母的角色、子女的角色,有家庭的角色、社會的角色,還有我們作為佛教徒的角色。我們在每一個角色裡,都有不同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對於每一類責任和義務,我們都要盡自己的努力去把它做好,同時一定也要有法,來作為支撐和支援。

我們在盡每一個責任和每一個義務的時候,都要全力以赴,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地回看自己內心的煩惱習氣。事實上,在我們在盡責任和盡義務的時候,包括作為一個好子女、好父母,或是一個好的佛教徒,當我們盡這些責任和義務時,它跟我們的修行是沒有任何衝突的。

因為無論我們做什麼工作、盡什麼責任、履行什麼義務,始終都是有身和心存在的;只不過是說,我們每一天都要安排一些時間來做固定形式的修行,那是為了可以保存自己的精力,然後慢慢的去觀察自己。在我們的生活中,時不時會有一些失衡的狀況,就是這樣不停地去觀察。一旦出現了一些不均衡、不平衡的狀況,就會發現我們在法方面與世間方面都會不太順利。

當我們在盡義務和責任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得比較周全,讓自己挑不出自己的毛病,別人也無法挑出我們的毛病。(那樣)在各個方面,別人也就無法指責我們了。

不要讓別人有這樣一種感覺:一個修行人就是連自己的責任跟義務都不管了,而只是一味地修行。千萬不要讓別人產生這種感覺。

隆波在還是居士的時候,除了修行以外,他的工作也非常繁重。隆波那時候的工作極為繁忙,壓力非常大,但他還是一邊工作、一邊修行,並且隆波在仍是居士的時候,就已經比老師現在的水準都要高了。

實際上,每個人的內心都有煩惱習氣,假如碰到了問題,一定要回看自己內心的煩惱習氣。有些事情大家要懂得一起商量、一起協商,如果我們能夠回看自己的煩惱習氣,那麼在解決問題和面對問題的時候,就會更加圓融。

每個人內心的煩惱習氣都是極為厚重的。我們要一邊工作,一邊去看自己的煩惱習氣,看看自己所作所為的背後究竟藏著什麼?事實上,每個人的行為、言語和所作所為的背後,都潛藏著非常多的煩惱習氣。

我們要不斷地去體會、不斷地去觀察,(去看)我們的行為、舉動、言語的背後究竟藏著什麼。(這樣觀察的)時間一久,我們的思維、我們的語言、我們的行為就會開始越來越乾淨,對於法的(領悟)也會自然地獲得提升。

這是一個什麼過程呢?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不停地斷除自己內心的不善,如果我們所想、所說、所做的背後沒有了貪瞋痴,那麼在做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播種新的因。那些新的因裡面是「無貪」、「無瞋」、「無痴」的,如此一來,我們在法方面的一些良善特質,也將會自然地茁壯成長。

這是一個基礎,它會讓我們的心越來越乾淨、越來越清白,直到有一天可以抵達徹底的純凈無染。

我們目前正在修學的教法,是在努力地清除一些外殼或是旁支,為了讓大家可以有機會去學習真正的、最核心與最實質的佛法,所以我們所學的內容並不會太多。

真正能讓我們用於修行方面的法並不複雜,也沒有許多繁文縟節,這樣的法如果可以一代又一代的弘傳下去,將會讓(後世的)大眾非常受益,同時我們自己也會獲益。

隨喜每一位的功德!願你們快樂,願你們在各個方面得到進步,願你們在法上面獲得進展,請大家繼續用功,有一天也將會繼續進一步的提高。

好,就是這些,拜拜。

【完】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來源:「禪窗」微信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K63VuRseqf4nngsa6ykN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