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巴山
2019年8月14日
編譯|禪窗
01
阿姜巴山:現在大家身邊的經濟(狀況)怎麼樣?
居士1:不太了解。
阿姜巴山:啊?你就只是一味地修行,其他的事情都充耳不聞啊?老師聽說經濟的增速現在已經有所減緩了,在座的各位覺得它對你們有什麼影響嗎?
居士2:我感覺有潛在的影響,因為我在外資公司工作,我們的訂單減少了,價格也沒有太大的優勢,所以就會差一點。
阿姜巴山:事實上,目前全球的經濟狀況都不好,作為修行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還是需要對這些大概有所了解的。
修行並不只是一味地活在當下,也要對我們自己的未來做一些規劃,如果就只是一味地修行,經濟衰退了也不關心,這是不行的,一定要懂得正確地區分,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是需要有吃有穿的,是有些責任和義務要盡的,因此,我們在世間生活的這方面是需要做一些規劃的。
只不過呢,(我們)作為一個修行人,在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時,我們的苦將會比其他人要少一些,(因為)有覺性、有智慧,所以我們考慮問題能夠比其他人考慮得更加周全和更加穩妥。
大家別以為我們已經修行了,也別以為我們正在為法服務,(因此)這些功德和福報就會讓我們在生活之中衣食無憂。實際上,這兩者它們之間是沒有關係的。如果我們那麼去相信的話,未免太過迷信和愚痴了,因為因和果是不一致的。
法的目標是讓我們可以不苦,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還是需要有吃有穿,還是需要盡到很多的責任和義務。只不過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修行人,他會懂得不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賺錢之中去,不會投入到那些只能在此生享用的事物上,他不會把過多的精力全部都用在這上面。
但是作為居士,當我們一邊做工作、一邊修行的時候,如果有機會可以發財,那麼就去發財,並不是必須得要一貧如洗才行。事實上,金錢也是我們行善造福的一個工具和媒介。那些在政治上有勢力、在經濟上有實力,或是地位比較高的人,他們如果想來護持佛法的話,便有機會做出非常大的貢獻,也會獲得非常大的功德和福報。
我們要明白:修行才是(生命中)最重要與最核心的東西,然而這並不是說,在我們有機會可以賺錢、可以發財的時候,我們卻還讓自己窮得叮噹響。我們要懂得把握和權衡,如果在賺錢的這方面(實務),已經過多佔用了自己修行的時間,那樣就不太(划算)了。
比如,老師之所以有非常多的精力可以用於弘法和指導,是因為老師的經濟基礎比較好、比較厚實。假設老師雖然明白了法,而且教法的能力也很強,但由於老師的經濟基礎不好,那樣就無法做到每個月、每個星期都可以隨時出去弘法。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濟條件作為基礎的話,這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老師看大家的年紀都不大,這個階段(理應)是人生的黃金時段,我們既要在法上面選擇戰鬥,也要在世間選擇戰鬥。因為這段時間(我們)各個方面的精力和體力是最佳的,是可以戰鬥的年齡段,是可以把精力投資在法上、在世間上,來選擇堅持和選擇戰鬥的。
老師能夠感覺到大家對於佛教的信仰心,包括對於修行的堅定信念,都是很強的。但是老師還想讓大家看到另外一面,因為我們大家目前還處於年輕力壯的階段,應該對我們的人生做些規劃,不然等到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後,誰又來保證我們後面的生活呢?
如果在未來,我們的經濟狀況非常緊張,我們的心也會受到干擾和影響的,那時候我們的修行也會使不上力,因為我們會開始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有些擔心,一旦有了擔心,禪定就會退失。
因此當我們活著的時候,不僅要盡到一個佛教徒的責任,也要盡到一個社會人的責任,要對自己的未來做一個規劃(保障),這樣才是齊全的,是完整地盡到我們的義務和責任的。
這是對居士們的開示,因為我們是居士,而不是出家人,我們不能把所有的一切全都放下,然後讓別人來負責我們的生活。
02
佛教是由四眾弟子組成的,南傳現在已經不存在比丘尼了,所以現在的四眾弟子只剩下三眾,也就是比丘法師、男居士和女居士,而且我們也會發現,全球出家法師的數量越來越少,並且整體的素質也在下降。因此,現在的男居士和女居士是非常重要且非常核心的力量,能夠讓佛教得以繼續弘傳。
我們要一邊用功修行,一邊做好自己現在的這些(世間)工作,同時要懂得做一些經濟上的規劃,還要照顧身體,而不只是一味地去修行,既不照顧我們的經濟狀況,也不照顧我們的身體,這是不正確的。我們在這方面不能愚痴也不能迷信,不要以為我們所做的那些功德和福報完全能夠護佑我們,不可以這麼想。
佛教是關於因和果的教導。世間的結果,一定要懂得在世間的因地上去用功。而修行方面的因和果就是:我們要懂得去持戒、去培養覺性、去修習禪定、去開發智慧。因此,我們無論做什麼,因果法則一定是要始終相吻合的。
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角色:有丈夫的角色、妻子的角色、父母的角色、子女的角色,有家庭的角色、社會的角色,還有我們作為佛教徒的角色。我們在每一個角色裡,都有不同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對於每一類責任和義務,我們都要盡自己的努力去把它做好,同時一定也要有法,來作為支撐和支援。
我們在盡每一個責任和每一個義務的時候,都要全力以赴,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地回看自己內心的煩惱習氣。事實上,在我們在盡責任和盡義務的時候,包括作為一個好子女、好父母,或是一個好的佛教徒,當我們盡這些責任和義務時,它跟我們的修行是沒有任何衝突的。
因為無論我們做什麼工作、盡什麼責任、履行什麼義務,始終都是有身和心存在的;只不過是說,我們每一天都要安排一些時間來做固定形式的修行,那是為了可以保存自己的精力,然後慢慢的去觀察自己。在我們的生活中,時不時會有一些失衡的狀況,就是這樣不停地去觀察。一旦出現了一些不均衡、不平衡的狀況,就會發現我們在法方面與世間方面都會不太順利。
當我們在盡義務和責任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得比較周全,讓自己挑不出自己的毛病,別人也無法挑出我們的毛病。(那樣)在各個方面,別人也就無法指責我們了。
不要讓別人有這樣一種感覺:一個修行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