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究竟是為了什麼|阿姜巴山

阿姜巴山

2020年10月3日

紫竹林翻譯組



們要知道,長遠來說,我們有職責,一年或一年半以後我們應該可以來工作了,我們來學好幾年了。事實上這些事情沒辦法要求我們一定要很厲害。我們來學,我們感覺到嗎?法是有益處的。這里能感覺到嗎?它真的能帶我們離苦。我們能感覺到嗎?然後我們知道對嗎,兩千多年來,法能傳到今天,不是免費的,不是容易的,它屬於數不清的奉獻者。很多時候法差一點就斷了,然後具有功德福報的人出現就好起來。它就是起起伏伏,這樣存在著,然後不斷地遷移。事實上現在我們沒有信心真正的法能在泰國存在多久,我們就以能做到的程度儘量把真正的法傳到很多地方。事實上隆波有心想傳到的地方主要是中國,現在中國是個穩定的國家,如果法能遷移且安居到那邊,真正的法就很可能會在那裡安居很久。

事實上說實話在世界佛教史中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我們要先感覺到,第一,法有益處。我們能有這樣的感覺,我們必須修行到這一點,能看到益處,得到結果。當我們看到法有益處,我們就有護持、保存這些法的信仰。到了某一點我們也許就能開始區分得出來了,真正的法不多。看起來在很多地方有很多寺廟有很多出家師父,我們會發現事實上它只是外殼。但是那些外殼也重要,因為那些外殼下面,很久很久會有好的人出現。但是我們不可以這樣一直等下去,在這個時間,在這個生命,在這個時段,能做什麼就必須要做。

工作的模式也變了,我們也要來幫忙,這也是訓練我們奉獻。只來學習,只來得到,不怎麼好。我們修行的核心是為了付出,不是修行讓自己得到。我想要好,我想要厲害,想要見法,這樣的目標不正確。其核心在於不自私。我們修行是為了看到沒有「我」,到了一點是為了放下自己的名色身心。事實是以得到為目的修行,讓自己好,自己棒,自己得到結果,目標不正確,看起來正確但不正確。它以得到為目的,以得到為目的有貪心,是雜染或是不善心。必須以什麼為目標?以減少心裡的雜染為目標,要以此為目標。以得到為目標就沒有得到的那一天。得到的人,得到的那一刻,想要得到、想要獲取,是沒有的。若是仍然想得到,想修行好,為了獲取的話,仍然不會得到的。

想告訴(大家)一個事實。每個人,每個來學法的人,大概不是每個人(都)能在此生得到結果。法、修行是要學很多生很多世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能實現的最大潛力。我們完全沒有職責對此感興趣,(我們)有職責造當下最好的因。假如這一生沒有得到什麼,它就會有要修行的習慣,下一生將更容易修行。以減少雜染為目的去學習,沒有雜染的那一天自然就會得到道果。如果以得到為目標,(是)貪心,沒有得到的那一天。我們觀察到嗎?如果我們要打坐或經行,哪一天有很多貪心,修行(就會)壞掉的。

傳承佛教的工作,我們所需要具備的東西是決心。決心是什麼?是我們在為別人工作的時刻。傳承佛教,每個人仍然還有雜染對嗎?觀察到嗎?我們觀察到嗎?當我們做的時候,我們是為了佛教而做,但它也有自我存在於每一次(做的時候)。當我們的重要性減少時,我們就沒有快樂。有比我們更厲害的人來做這個我們曾做過的工作,今天也許我們不能做了,也許他比我們更厲害,我們就沒有快樂了。我們也許會想方設法不讓他來做。當行善很多時,如果我們不修行,我們會發現,事實上我們也許不是真正為了「傳承佛教」這個理想而做。也行。也許超過一半是為了自己。為什麼要傳承佛教?因為傳承後好,我們就得到好。關於這些需要一點一點訓練,它需要訓練到一點,即這個工作我們曾做過,我們做得好,我們做了自豪,別人贊美,到了某一天如果有比我們更好的、更厲害的人,如果他加入進來做這份工作,傳承佛教的工作變得更好,讓別人來做我們會有快樂,這並不簡單啊。如果心高尚到這種程度,就會在很短的時間見法。慢慢訓練。我們每個人都已經將得到訓練成自然了,它是習慣,但到了一點,修行必須要熏習,它將變化。

修行的原則有三個。第一,捨棄一切惡行與不善法。貪,事實是我們必須要是重要的。我們試著回答,(這)是善法還是不善法?對嗎,不是善法。我們覺得我們必須要是重要的,我們不願意舍捨棄這個。但我們想做的第二件事,是做很多功德,做很多善法。事實上佛陀的法說道: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捨棄惡行與不善法,第二件是做所有的善法直至完滿,第三件是讓我們的心純凈。但大多數人不想做第一件事。比如,不想捨棄自我,只想做第二件事。我們要做重要的工作,過程它是錯的,結果也是錯的。目標錯了一點,度數只偏了一度,當我們開始走,心就離正確的點越遠。從現在起,不再更多地隨順你們了。我們是重要的,需要來一起幫忙合作。對自己有責任,對別人有責任,有責任為自己創造利益,為別人創造利益,傳承佛教。

事實上,在過去弘法的時間裡,課程裡的工作,需要做些什麼,什麼時候做,也不是(老師)自己隨心所地做的。我們觀察到嗎,我們常常來參加課程,一開始並沒有學到多少,只是聽、聽、聽。為什麼聽?那個時候中文這一塊的法談很少。很久之後,講課逐漸減少,接下來講課則愈發減少。因為隆波的法談已經很多了,基礎的法,誰都能來學,它已經足夠多了。(接下來)將以讓這些學生比過去更加直接地切入修行為目的,以真正在修行上前行為目的,不僅限於學習原則了。

這樣的工作,沒有騎士,沒有英雄,只有團隊工作。每個人都有職責。沒有說打掃清潔的人不如教法的人重要,它不能相比較。聽法的禪堂和廁所哪一個更重要?因為它們是不能拿來混為一談的東西。只有禪堂聽法沒有廁所,我們受得了嗎?這樣也不行,對嗎?我們覺得教法的人最重要,某個角度是重要的,但要做直播,就完全做不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這裡教法然後傳播到那邊去,如果沒有這群人(法工),或者沒有我們來幫忙,工作無法完成。

要說的是,在泰國政策是這樣的,有屬於基金會的官方渠道,包括:網站、臉書、IG和Line,法(分享)出來就是正式的了。但是有非常多的人沒有在基金會的團隊裡,他們想做什麼就做,比如,喜歡剪輯,喜歡法談的片段,他們去做是他們自己的事,他們去傳播是他們自己的事,這個我們不去禁止。

原則是,法是中性的,我們發現一些人在做的一些事,做出來看著像野路子,一點點,不完美,但有一群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全部的法。有些人想知道失戀要怎麼辦,隆波也有法談是關於這些的。在世間失戀的人比想得到法的人多。(這樣)讓法傳播開去。一些人有家庭方面的問題,隆波教法的時候有很多層次,某些時刻人們會問家庭方面的問題。如果讓那些用心修行,很渴望道果的人來做,法就只有安住的心、SATI(覺性)、發展智慧、三法印。但如果另一種程度的人來,(想知道)孩子頑固怎麼辦,生病怎麼辦,事實上這一類的法,隆波也會間歇性地教導。是把真正的法根據形勢的變化來運用,做給一些根器薄弱的人,來得到法的利益。然後這些失戀的人,失戀了聽法,覺得可以幫到失戀的人,到了某一點,他們會發現,事實上在這個世間有一個能夠讓人離苦的好知識,他們會慢慢自己去探尋更高的法。這樣說不是讓我們去做那些和失戀有關的法。提這個是舉個例子讓(我們)看到真實面貌,有些法在泰國很受歡迎。那些人們看得非常多的不是出自基金會的法談,而是一些不知道誰做的法談,然後那些人非常喜歡。能想出為什麼我們不阻攔嗎?但原則是,出自基金會的法談一定會通過檢查,都能夠引證。總而言之,它是官方的。在中國如果有誰要做,現在有一個正式的主團隊了,如果有子團隊想要做,會採用泰國的政策,因為這個人做的和那個人做的會用不同圖案,會用不同的色彩。我們看到它們的感覺是不同的,我們可以抓住更多種類的人群。但請保證一個原則就是:所用的法談需註明引用自哪一天的法談、多少分鐘,可以找到來源,而不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法。

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沒有?準備要付出還是準備要得到?先付出。知道阿難尊者嗎?和阿難尊者同一時期出家的(尊者)很多都在他之前體證阿羅漢,阿難尊者直到80歲還是須陀洹。隆波說道:(我們)一定要像阿難尊者那樣,不要想著一定要第一個體證阿羅漢,或是不要想著我們要第一個見法,阿難尊者的巴拉密很多啊。

【完】


紫竹林翻譯組聲明:

受限於語言水平以及修行體證,或無法忠實還原龍波帕默尊者及助理老師的法談開示。譯文若有歧誤偏側,皆歸咎於譯者。在此望讀者不吝指正,懇請原諒與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