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過去和現在二十五尊佛的差別之處

依佛教的傳統說法,現在這劫稱為賢劫(Bhadda kappa)。在這劫的四阿僧祇與十萬劫之前,那劫稱為精髓(Sāramaṇḍa,核醍醐)劫,那劫有四尊佛出現世間,首先有唐杭卡拉(Taṇhaṅkara)佛、美唐卡拉(Medhaṅkara)佛和薩拉囊卡拉(Saraṇaṅkara)佛這三尊佛出現世間,接著是為我們的菩薩授記的燃燈佛。

依據三藏及註釋書的記載,在過去的四阿僧祇與十萬劫期間有二十四尊佛出現世間,加上我們的喬達摩佛,則共有二十五尊佛。這二十五尊佛為:

  1. 燃燈佛(Dīpaṅkara Buddha)
  2. 憍陳如佛(Koṇḍañña Buddha)
  3. 吉祥佛(Maṅgala Buddha)
  4. 善意佛(Sumana Buddha)
  5. 雷瓦達佛(Revata Buddh)
  6. 索毘達佛(Sobhita Buddha)
  7. 最高見佛(Anomadassī Buddha)
  8. 紅蓮花佛(Paduma Buddha)
  9. 那拉達佛(Nārada Buddha)
  10. 勝蓮花佛(Padumuttara Buddha)
  11. 善慧佛(Sumedha Buddha)
  12. 善生佛(Sujāta Buddha)
  13. 喜見佛(Piyadassī Buddha)
  14. 見義佛(Atthadassī Buddha)
  15. 見法佛(Dhammadassī Buddha)
  16. 悉達多佛(Siddhattha Buddha)
  17. 提舍佛(Tissa Buddha)
  18. 弗沙佛(Phussa Buddha)
  19. 毘婆尸佛(Vipassī Buddha)
  20. 尸棄佛(Sikhī Buddha)
  21. 毘舍浮佛(Vessabhū Buddha)
  22. 拘留孫佛(Kakusandha Buddha)
  23. 拘那含牟尼佛(Koṇāgamana Buddha)
  24. 迦葉佛(Kassapa Buddha)
  25. 喬達摩佛(Gotama)

如果把這二十五尊佛再加上剛才提到精髓劫的那三尊佛,則有二十八尊佛。在南傳佛教的傳統,會讚頌二十八佛,也會經常提到過去的二十四佛。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這二十五佛的詳細內容,請閱讀《大佛史》(The Great Chornicle of Buddhas),以下我們只是簡單地談談他們之間的差別。

一、壽量不同(āyu vematta)

「壽量不同」是指諸佛間在他們出現世間時人類平均壽命長短的不同。

燃燈佛(Dīpaṅkara)、憍陳如佛(Koṇḍañña)、最高見佛(Anomadassī)、紅蓮花佛(Paduma)、勝蓮花佛(Padumuttara)、見義佛(Atthadassī)、見法佛(Dhammadassī)、悉達多佛(Siddhattha)以及提舍佛(Tissa),這九尊佛出世時壽量是十萬歲;

吉祥佛(Maṅgala)、善意佛(Sumana)、索毘達佛(Sobhita)、那拉達佛(Nārada)、善慧佛(Sumedha)、善生佛(Sujāta)、喜見佛(Piyadassī)以及弗沙佛(Phussa),這八尊佛出世時壽量是九萬歲;

雷瓦達佛(Revata)和毘舍浮佛(Vessabhū),這兩尊佛出世時壽量是六萬歲;

毘婆尸佛(Vipassī)出世時壽量是八萬歲;尸棄佛(Sikhī)出世時壽量是七萬歲;拘留孫佛(Kakusandha)出世時壽量是四萬歲;拘那含牟尼佛(Koṇāgamana)出世時壽量是三萬歲;迦葉佛(Kassapa)出世時壽量是兩萬歲;而我們的喬達摩佛(Gotama)出世時壽量是一百歲。

佛陀出世時的壽劫長短

諸佛通常不會在人類壽量遞增的劫時出現世間。因為假如佛陀在遞增的劫時出世,並教導無常、苦和無我的教法,由於有情的壽量一劫比一劫長,他們將無法理解諸行無常、苦和無我的特相。由於這個原因,諸佛不會在任何增劫出世,而只會在減劫裡出世。

即使在減劫中,諸佛只在壽量最多十萬歲時出世。他們不會在壽量超過十萬歲時出世,因為人們會對諸行無常、苦和無我特相的教法充耳而不聞。當人類的壽量遞減時,他們可能在壽量至少一百歲時出世。當壽量少於一百歲時,諸佛是不會在這麼短的壽量裡出世的,因為即使諸行無常、苦和無我的教法自然輝耀而顯著,由於眾生的貪瞋癡煩惱是與時俱增的,儘管有佛陀的教法,眾生也無法接受、遵循和修習佛陀的教法。所以在壽量少於一百歲時,是不會有佛陀出現世間的。

正是如此,諸佛最多在壽量十萬歲,最少在壽量一百歲時出世。儘管確實他們出世在最多和最少壽量這兩劫之間的減劫,諸佛只在壽量相符以及他們在菩薩期間修波羅蜜所累積的菩提資糧達到成熟程度相符的時劫中出世。那些菩提資糧在適合他們成佛的壽量十萬歲時成熟的菩薩,他們會在那個壽量十萬歲時出世成佛;那些還在積累波羅蜜而菩提資糧尚未成熟的菩薩,就不會在壽量十萬歲時出世,而是會等到他們的菩提資糧成熟的壽量時出世,可能是在壽量九萬歲,或者在壽量八萬歲、七萬歲、六萬歲等出世。

在這個賢劫中,拘留孫佛(Kakusandha)在壽量四萬歲時出世;拘那含牟尼佛(Koṇāgamana)在壽量三萬歲時出世;迦葉佛(Kassapa)在壽量兩萬歲的劫時出世;從此可能會期待我們的喬達摩佛(Gotama)會以類似的方式出世,比如說在迦葉佛之後過了一個中劫,在壽量十萬歲時;但他那時是無法出世的,因為他的波羅蜜資糧還沒有成熟。不僅如此,他也無法在壽量五千歲、一千歲或五百歲時出世。因為他只能在作為維山達拉王子的那一世才能完全地圓滿波羅蜜。僅僅只在那一世,他的波羅蜜才達到最圓滿的程度。在當維山達拉王子的那一世,是在壽量一百歲之時。由於他的波羅蜜已經完全圓滿,因此喬達摩佛只在同樣的壽量,在壽量一百歲的劫時出世。

二、身量不同(pamāṇa vematta)

「身量不同」是指諸佛間身高的不同。

燃燈佛(Dīpaṅkara)、雷瓦達佛(Revata)、喜見佛(Piyadassī)、見義佛(Atthadassī)、見法佛(Dhammadassī)以及毘婆尸佛(Vipassī),這六尊佛的身高是八十腕尺;

憍陳如佛(Koṇḍañña)、吉祥佛(Maṅgala)、那拉達佛(Nārada)以及善慧佛(Sumedha),這四尊佛的身高是八十八腕尺;

善意佛(Sumana)的身高是九十腕尺;

索毘達佛(Sobhita)、最高見佛(Anomadassī)、紅蓮花佛(Paduma)、勝蓮花佛(Padumuttara)以及弗沙佛(Phussa),這五尊佛的身高是五十八腕尺;

善生佛(Sujāta)的身高是五十腕尺;

悉達多佛(Siddhattha)、提舍佛(Tissa)以及毘舍浮佛(Vessabhū),這三尊佛的身高是六十腕尺;

尸棄佛(Sikhī)的身高是七十腕尺;

拘留孫佛(Kakusandha)、拘那含牟尼佛(Koṇāgamana)和迦葉佛(Kassapa),他們的身高分別是四十腕尺、三十腕尺和二十腕尺;

喬達摩佛(Gotama)的身高是十六或十八腕尺。

三、種姓不同(kula vematta)

「種姓不同」是指諸佛間種姓的不同。

拘留孫佛(Kakusandha)、拘那含牟尼佛(Koṇāgamana)和迦葉佛(Kassapa)出生在婆羅門種姓;而其餘的二十二尊佛則出生在剎帝利種姓。當世間上的人們認為剎帝利是最殊勝時,諸佛就出自剎帝利種姓;當人們認為婆羅門是最殊勝時,諸佛就屬於婆羅門種姓。

四、修苦行的時間不同(padhāna vematta, 精勤不同)

燃燈佛(Dīpaṅkara)、憍陳如佛(Koṇḍañña)、善意佛(Sumana)、最高見佛(Anomadassī)、善生佛(Sujāta)、悉達多佛(Siddhattha)以及拘留孫佛(Kakusandha),這七尊佛修習苦行十個月;

吉祥佛(Maṅgala)、善慧佛(Sumedha)、提舍佛(Tissa)以及尸棄佛(Sikhī),這四尊佛修習苦行八個月;

雷瓦達佛(Revata)修習苦行七個月;索毘達佛(Sobhita)修習苦行四個月;

紅蓮花佛(Paduma)、見義佛(Atthadassī)以及毘婆尸佛(Vipassī),這三尊佛修習苦行半個月(十五天);

那拉達佛(Nārada)、勝蓮花佛(Padumuttara)、見法佛(Dhammadassī)和迦葉佛(Kassapa),這四尊佛修習苦行七天;

喜見佛(Piyadassī)、弗沙佛(Phussa)、毘舍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