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定的修習與利益——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2021年02月13日|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隆波帕默尊者中文基金會



請尊者允許(開示)。

今天隆波允許孔達拉村莊的居民,是一直住在村莊裡,哪裡都不去的那種進來聽法,他們坐得遠遠的。其他村莊、其他府的人,還沒允許(他們)進來,因為不清楚他們接觸過誰、去過哪裡。住在村莊裡的人互相都看得見,去做什麼有風險的事,都互相知道。因此就讓孔達拉的人進來,也是有十多個人。有人住在孔達拉,但是去別的地方,去外面工作之類的,像這樣就不屬於可以進來的那一類,不然的話就會帶病菌到村莊來。

上週一隆波去考丁寺講法,靠近老虎園的那個,弟子們已經走掉很多了,這個人去世那個人去世,生命是無常的。如果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我們什麼時候死都可能,我們就應該將我們生命活出最大的價值。

「生命」,不同人給予不同的價值,有人認為富裕是生命的答案,有很多的資產,有很大的名氣,有很美的妻子,有很帥的對象,諸如此類,也是每個人所給予的價值。但是對於像活到隆波這般年歲的人,我們很清楚地明白,他們賦予世間事物的那些價值,他們所爭搶的東西,事實上,沒有任何實質(的價值)。

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不是很多,特別是如果我們修行就會明白,修行是生命真正的答案。有錢,有能力,這樣那樣,它們不是生命真正的答案。像隆波學習政治學,隆波的朋友,跟隆波一起學的朋友,有的人做了大使,在美國,在大國家,是府尹,是廳長,是這個是那個,沒當多久,現在也都退下來了。

隆波那一屆的已經走掉差不多三十多個人了。見面時,也不過是問,誰有生病啊,不會問說,誰有新老婆,因為身體已經不行了。誰死了,光是還活著,沒病沒殘疾,就不錯了,滿足了。

那些我們曾經賦予重要性的東西,到某一點,它就不再有重要性了。不管名望多高,榮譽多大,多麼富有,最終一無所有。有些人有了百億,還不夠,還一直想要個不停。有錢了又想要有權,有權力了又想要永遠擁有。

像秦始皇,有權有勢,然後就不想死,想要長生不老,也不知道信了誰,服用了水銀。本來還可以活更久一點的,但也不行了。就這樣,當有了權力,有了錢,有了一切時,又害怕失去。

生命呢,它自身根本沒有飽和足,等到活得夠久了,就會知道,每天,人所需要的真的很少。能吃,能拉,能睡,光這樣就行了,有快樂了。這個是世間型的快樂。

法帶來更為巨大的快樂,無與倫比。如果我們不斷地訓練定的修習(samādhibhāvanā),所謂「定的修習」是一個中性的詞。

修行有兩類,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奢摩他修行需要禪定,毗婆舍那也需要禪定,合起來稱作是定的修習。如果我們訓練定的修習,我們將會獲得很多的好處。

定的修習的目的是:

第一點,我們將會得到當下的樂住,世間的人不怎麼有快樂,人們會想到未來的快樂,因為還沒有當下的快樂。一部分的人會想到過去的快樂,事實上它已經結束了,就抱怨不堪。

誰能夠安樂住於當下?這個我們佛教徒能夠做得到,像我們修行,吸氣佛、呼氣陀,或者像我們寺廟的出家師父,有些師父心太散亂了,隆波讓他觀察骨頭,觀骨頭直到骨頭透明亮堂起來,心就寧靜,就有快樂。

定的修習是為了得到當下的樂住,它不僅僅是指入四禪八定。

如果我們會修行就會知道,在心生起智慧的時候,它同樣也會生起快樂。禪定同樣也會讓心在當下就有快樂,在智慧生起來的時侯,它將會帶來快樂,它是有快樂的。這個開發智慧,在智慧生起來的時侯,它將會帶來快樂,它是有快樂的。

更甚,倘若是聖道的智慧,那個生起的快樂,對於某些尊者,它真的是無與倫比的,隆布敦稱之為「心笑」。因此,這個是來自修行的快樂。

我們能夠修習奢摩他,心就不會混亂流浪。心寧靜跟單一的所緣在一起,那個所緣逐漸變細膩,愈發精微。像剛開始觀察骨頭的時候,骨頭就是黯淡無光的,像鴨骨頭、雞骨頭。當心寧靜時,真正地去觀骨頭的時候,骨頭就會開始透明、透明、透明起來。

或者我們觀呼吸,當心寧靜時,氣息就慢慢地越來越淺、越來越淺,最後呼吸就變成光明,心就跟快樂在一起,有法喜,有快樂,有一境性生起。

有些禪定,只能修到近行定。有些禪修業處也能修到安止定,有些只能獲得色界禪,有些能到無色界定,像我們如果觀心,觀心,它容易趨向於無色,因為心是無色的。

如果我們需要寧靜的話,就修奢摩他。像我們觀身體,我們看到身體呼吸,或者觀骨頭,不管左轉右轉,看到骨頭正在移動,要向前走就好像看到骨頭,這副全身的骨架它行走,這樣心就會有快樂,寧靜,有時能生起禪相。

在蘇林府以前有一位尊者名叫隆波安,同樣也是隆布敦長老的弟子,他已經過世很久了。尊者也觀骨頭,當他經行的時候,尊者就看到自己是一具骨架在走。然後有一具骨架在前,一具在後,一具在左,一具在右,同時五具一起走。心就有禪定,有快樂生起來,然後就慢慢提升毗婆舍那來開發智慧,看到身體的真相。最後就明白,哦!我們的這個身體,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心也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在我們能夠看到身體,看到心,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的時候,必定是開發智慧的。

四念處既有一部分是奢摩他,又有一部分是毗婆舍那,但無論是修身、受、心、或者法,高僧大德就說,它將會看到身、受、心、法,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都會同樣看到這一點。

如果我們需要快樂、寧靜,而非迷失於世間,世間從未快樂,世間從未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