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21年5月26日|泰國解脫園寺
泰譯中|Ajahn khun
跟隨佛陀的步伐——七覺支,往前邁進
0:00~19:51
今天是衛塞節,這節日的重要性大家都已知曉。其實,這些佛法大家都已經學習了很多,只剩下禪修的實踐。
今天是一個提醒我們憶念起佛陀的日子,這是佛陀(太子)的肉身來到這世間的日子,這天也是佛陀覺悟、達到涅槃的日子。涅槃有兩種,當太子覺悟成為阿羅漢,他的肉身還在,稱為「有餘涅槃」,當佛陀去世般涅槃那天,即進入到不再存於諸蘊的「無餘涅槃」。
隆波覺得前天僧王所御賜的衛塞節開示非常有意義。僧王在開示中提到:悉達多太子出生時,即能走七步。然後說出一句偉大的宣言——這是他的最後一生。
隆波常提醒大家,當我們看這些故事的時候,應該深入的看到這其中所蘊含的法義。真的有嬰孩可以一出世就能走七步?沒有!因為四肢都沒健壯有力,這是不可能可以走路的。
關於這個「走七步」的典故,僧王的詮釋是代表「七覺支」。有了「七覺支」,就能走向覺悟,成為阿羅漢。
念覺支(sati-sambojjhaṅga)
七覺支的第一項從「正念」(sati)開始。僧王的開示,非常有道理,值得深思。太子的肉體,剛出世的時候是還不能走路的,但他內心的成熟,我們無法得知。
隆波曾經見過一個人,即使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他都能夠記得。他說,在母胎的時候,覺得處在一個狹窄、有壓迫感的地方。他還記得當出生的時候,看到的第一道光線,感到害怕驚嚇就嚎啕大哭。當護士幫他洗淨身體,用布包著讓他覺得安全,然後就開始有自我意識,「我」的概念生起了。這是一個普通人,他能夠記得在母胎的情況。
在經典中提到,太子是由兜率天的天神下生,他帶著覺知來到母胎,這聽起來好像故事。但這確實有人可以做到。一顆經過不斷訓練的心,正念正知非常地穩固,能夠記得。所以當太子誕生的時候,心中感嘆:「今生是最後一生」,這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至於走七步這回事,僧王詮釋得很好,走向解脫,就是走在七覺支的道路上。
七覺支,從「念覺支」開始,念覺支是什麼?念覺支是導向解脫的正念,而不是為了活在世間的正念。世間人說:「喝酒了會失去正念,那不喝酒就表示有正念。」那是世俗的正念,並不是為了達到清淨、解脫的正念,那只是生存在世間的工具。好比我們在工作時有正念、專注,這可以讓我們生存在世間。但真正能擺脫世間、超越世間的正念,是指「四念處」。四念處是——覺知自己的身、覺知自己的心。
擇法覺支(dhamma-vicaya-sambojjhaṅga)
僧王寫的真的很值得聽,他教導我們要知道心的造作,要及時了知自己的起心動念。尊者是直接契入到心,印象中,他似乎沒有提及(正念於)身體,最重要的核心在於(觀)心方面的工作。因此,我們要有正念,及時知道心的造作,覺知起心動念。
心的造作有三種——造作惡不善法;造作善法;以及造作空無,(第三類的人)以為六根與六塵不接觸就會很好,就會有快樂,於是就遠離外緣。嘗試不去接觸外緣,其實這就是進入無色界,這也是其中一種造作。
那稱之為什麼?造作善的,稱之為「福行」(puññābhisaṅkhāra);造作不善,稱之為「非福行」(apuññābhisaṅkhāra);第三種(是造作無色界的善思),稱之為「不動行」(āneñjābhisaṅkhāra),這三種造作不斷地在我們內心流轉,我們要有正念,及時知道心中的這三種造作。
心造作,讓善法功德在心中生起,要有正念及時覺知。如果沒能及時察覺,就會有喜歡、不喜歡。當造作好,我們就滿意,認為我們的心是善的。有時心造作——「我的戒持得好,我沒有失念而犯戒」,過後,因為沒有及時察覺,認為自己的戒持得好,就產生我慢,自我膨脹——「我比別人好」,這樣說明,還不懂得修行。
如果真的會修行,當心造作善法,知道「造作善」,心滿意於造作善,知道「滿意」。或「非福行」生起了,心造作不善,我們要有正念及時知道——當下造作貪瞋痴、造作散亂、造作抑鬱,要有正念及時知道。
我們看到心造作不善,進入寺廟的那些修行人,一旦看到心造作不善,便會不滿意,不喜歡了,心沒有保持中立。心不喜歡,知道「不喜歡」,就是如此不斷地覺知,知道所生起的造作,知道心對它們的反應——有時喜歡,有時不喜歡,持續不斷地及時覺知。
當我們持續地覺知這些造作,智慧就會自行生起,就會看到所有的境界生、住、滅,無論是好,還是壞。
至於造作「不動行」,即是努力地造作「不造作」,論典解釋為這是指「無色界定」。但如果我們還無法進入無色界定,那當我們禪修時,努力讓心不造作,讓心空無、靜止,這也勉強可以歸納為「不動行」,讓心一動不動、空空的,這也是一種造作。造作空無、靜止、造作「無所有」,這麼做的人大部分都是禪修者。
那些沒有修行的人,他們只是福行和非福行,造作善與不善,普遍上都是如此。而修行人則會努力地造作第三種,以超越一般的人,就會努力地不造作。
不造作的方式,即是遠離「觸」,不感知外在的境界。如果真的非常善於遠離,眼、耳、鼻、舌、身等即會滅,進入無色界,遠離造作,而造作更細膩的現象。
僧王教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