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是否會修行|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法談摘錄

(22’47”~27’31”)

2020年10月11日|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禪窗



行蘊,就是造作善、造作不善。
比如,今天信仰(心)爆棚,
本想去寺廟聞法,
但只是下雨了而已——
(心想)這樣的天氣正適合睡覺,
(於是)信仰(心)消失,變成了懶惰,
它們都是無常的。

在拿到預定聽法的名額時,特別高興,
可是真來寺廟聽法時,
如果隆波講個不停,
卻又心生厭煩,想要趕緊離開。

「善心」是無常的,
它可以變成「不善」。
「不善心」也是無常的,
有時它也會變成「善心」。
例如,我們對某人很生氣,
手來不及「剎車」,已經一拳揮了過去,
結果打得他嘴巴和鼻孔都是血……
弄得自己也驚慌失措,非常可憐他,又心生悲憫了,
「不善」竟然又轉成了「善心」,
就是這樣變來變去的,
從「善」也可以變成「不善」。

如果我們了解自己的心,
就會看到心裡充滿了無常、
苦與無法掌控的現象。

比如,我們有孩子,總是提心弔膽,
擔心他在馬路上亂跑而被撞到,
害怕孩子被車撞了以後會很痛。
但是孩子偏偏不聽話,
偷偷跑去路邊玩兒,
於是我們就生氣了,
逮個正著時,就會揍他。
(這時)孩子並沒有因為被車撞而痛,
卻因為被父母揍而痛了。

起先,父母是出於悲心,
不想讓孩子承受傷痛、不想讓孩子受苦,
但是因為他不聽自己的話,
所以瞋心冒了出來,
結果,悲心就變成了瞋心。

又或是看到小狗被車撞了,
我們心生悲憫,希望幫助它離苦,
到最後卻無能為力,它還是死了。
我們感到非常傷心,
同時暗暗責罵自己:
為什麼那麼晚才出手相救?
或是,為什麼自己開車這麼不小心,
把它給撞了呢?
悲心是屬於善心,結果卻變成不善(瞋心),
有時對狗生氣,有時對自己生氣,
我們的心就是變來變去的。

我們回觀自己的心,
正是為了可以及時知道心的變化:
一會兒苦、一會兒樂,
一會兒好、一會兒壞,
一會兒貪、一會兒瞋、一會兒痴,
一會兒散亂,一會兒萎靡不振……

當我們的心是「觀者」時,
就會看到:
苦樂、好壞、
貪、瞋、痴、
散亂、萎靡不振……
並不是心本身,
而是被心所覺知和觀察的對象,
並且它們全都是即生即滅的。

這樣實踐才可謂是「抓住了修行的關鍵」,
因為心成為了「觀者」,即心是安住的。

在實踐的早期階段,
只要這樣練習就夠了:
只需要看到——
在心中生起的所有感覺時,
心僅僅是「觀者」;
「進入」心中的一切(境界),
都是來了即走,無法被掌控;
僅僅只需要看見這些就足矣。

(這個階段)還不需要看到「知者也是生滅的」,
因為我們還不太具備「知者」,
必須培養一段時間,
等到禪定的品質好了,
「知者」才會凸顯。
像大家目前這種上躥下跳的心,
不太可能具備「知者」。

大家很容易忽視的地方:
比如,隆波是先修習禪定的,
心已經有了力量,
能夠看到境界來了就走、來了就走,
可以(直接)開發智慧,
看到它們的無常、苦或無我。

但是大家還不具備禪定,
一旦貪心生起,
心立即跟著「貪」跑了,
想要看到「貪」的生滅是不可能的。
「瞋」一生起,心又跟著「瞋」跑,
看不到「瞋」的生滅,
因為已經氣得忘乎所以,
徹底喪失了覺性。
所以說,心必須先成為「觀者」。

這正是真正的分水嶺——
用以衡量我們「是否會修行了」。

觀身,必須要有作為「知者」的心;
觀受——無論是身受或心受,
也必須要有作為「觀者」的心;
觀察心中的想蘊和行蘊時,
同樣需要「知者的心」,
這樣才能讓蘊從心分離出來,而心是知者。

當我們持續這樣訓練時,
便會看到所有被觀察的對象,
全部都是生了即滅。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完整開示|音頻來源:禪窗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

微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