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呵護心,便能擺脫所有的魔王|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法談摘錄

2021年04月17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摘錄、整理|靜慮林



沒有覺性,相等於沒有在修行

00:01~04:00

覺性(sati)極為重要。
若沒有覺性,就沒有在修行;
若有覺性,就有在修行。

修習奢摩他,必須有覺性,
修習毗缽舍那,也必須有覺性。
修習毗缽舍那,
除了須具備覺性之外,
還須加上禪定與智慧。
如果我們缺乏覺性,
便沒有在修行,
已經迷失、已經忘失。

我們是能自我訓練的。
首先必須訓練具備覺性,
呼氣,覺知自己;
吸氣,覺知自己;
行住坐臥,去覺知;
身體動停,去覺知。

如果沒有覺知,便沒有覺性,
我們需持續不斷地覺知自己,
每一天都必須訓練。

當我們需讓心寧靜、讓心休息時,
或當我們訓練心安住時,
那全屬於訓練禪定,
都需仰賴於覺性。

隆波看到大部分的修行人,
他們修習禪定,卻沒有強調覺性,
於是便會讓心一動不動、昏昏沈沈的,
有時緊盯、苦悶,一直卡在那種狀態中,
還誤認為那會讓自己生起禪定。

如果我們扔掉覺性,
便不可能獲得正確的禪定,
正念生起,正定才會生起。

然而大部分的修行人,
禪坐處在昏昏沈沈,或是苦悶的(狀態),
有兩類(狀況):
一是昏昏沈沈,一是苦悶。
而那些根本不懂事的人,
便是不斷地散亂,心不停地溜跑。

我們必須訓練這些(特質),
心不會無緣無故生起覺性、禪定與智慧的,
這些(特質)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生起。

因此,佛陀教導四念處。
四念處起步的階段,是為了獲得覺性;
較後的階段,是為了獲得智慧。
因此,四念處涵蓋——
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修行,
而且透過訓練覺性來進行。

我們若想抓住重點,需修行好幾年。
在修行的早期,
類似處在漆黑一片之處,
什麼都看不清,
隨後不斷地摸索、不停地摸索。
即使摸索的人眾多,
但真正能走出一條路的人卻稀少。

如何讓心儲備能量?

12:42~20:08

我們必須訓練在固定形式用功。
固體形式的用功,
若需讓心寧靜,具有力量,
我們就有覺性,修習某一種禪法,
比如:觀呼吸或觀心……

如果嫻熟於觀心,
亦可作為修奢摩他的修行。
比如,我們修習奢摩他時,
讓心寧靜、舒服、具有力量……
我們觀察——
做些什麼之後,心的能量損耗最少?
於是我們減少損耗心的能量,
如此便能累積能量。
因此奢摩他的修行,
便更能累積心的力量。

我們觀察——
做些什麼之後,心力消耗較多?
那我們便沒有在累積力量,
甚至比以前損耗得更多。

因此,我們觀察——
比如,觀呼吸,觀鼻尖這處,
一旦心跑去想了,
我們就會看到——
心跑去想,便會消耗能量,
一旦心跑去想之後,
生起苦、生起樂,
這也損耗能量;
生起善與不善,
越是不善,耗能越多,
不斷地消耗,
最後沒有任何剩餘的能量。

我們去觀察,心不喜歡工作,
特別地掙扎,心也會沒有力量……

慢慢去觀察、
慢慢去觀察自己的心。
其實修習禪定並沒有什麼難度,
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當我們的心掙扎、造作、散亂……
便會損耗能量,
我們及時地意識到。

一旦我們及時地意識到,
能量的損耗便會遞減、遞減……
如此我們便有剩餘的能量可以累積,
心力就會越來越增長。

我們修習毗鉢捨那時,
亦會使用能量,
開發智慧一段時間之後,
心又開始散亂,
於是便需返回修習寧靜。

寧靜的心,其實就是——
心的工作達至最少的程度。
如果心的工作越多,能量就越消耗。

我們需觀察自己的心,
在哪一點,當它造作什麼時,
會使用到能量,
我們需及時地意識到,
如此心就會慢慢停緩下來、
慢慢停緩下來……
持續不斷地停緩下來,
最後就會真正停下來了,
在該處覺知、覺醒、喜悅。

我們必須慢慢地訓練,
這些(成果)不會無緣無故出現的,
沒有免費、沒有偶然、沒有幸運,
有的全是業與果報。
如果播下的種子是正確的,
(所結的)果便會是正確的,
所作所為也會是正確的。

比如,我們訓練自己的心,
讓它寧靜在單一的所緣,
不掙扎、造作去做些什麼工作,
心便會快樂、寧靜。

慢慢去訓練,直至極為嫻熟,
比如,我們想讓心獲得休息,
那十分容易,
讓心與某個禪修所緣在一起。
比如,覺知身體也行,
覺知身體,不用思維身體,
不用對身體進行任何干預,
如果那麼做,心依然在損耗能量。
就只是去感覺,
如此心就會慢慢地一動不動,
心跑了,及時地知道,
心便會再次返回與禪修所緣在一起,
如此待來待去,心就會寧靜下來。

如果我們有覺性,
持續不斷地及時知道心,
心同時也會安住。

慢慢去訓練,
並不是困難之事,
但是必須訓練,沒有免費的。

因此,我們修行時,
必須做固定形式練習。
我們不可能無緣無故地,
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那僅是混水摸魚,
用什麼去培養(覺性)呢?
沒有覺性,也沒有禪定,
什麼都不具備,那能做些什麼呢?

因此,在固定形式訓練,
訓練讓心具有力量,
心具有力量之後,
心跑了,及時地知道;
心跑了,及時地知道,
如此心就會安住,
既獲得寧靜,又獲得力量,
也獲得安住。

心安住之後,
我們就準備好進入戰場了。
在訓練自己的心時,
那稱之為「心學」,
若在外面的世間訓練心學,
就會極為困難,
因為心很容易散亂。
當我們在固定形式用功時,
其實更容易訓練心學,
因為我們沒有其他的工作,
於是就不斷地探究自己的心。

心做些什麼,或怎麼做時,
耗能最少?
我們如此去觀察,
心跑了,知道;
心跑了,知道,
如此心就會自行安住,
既會得到寧靜,也會得到安住,
於是我們就準備好上戰場了。

我們的心如同一個戰士,
已訓練得很好,
接下來便能投入到真實的戰場中。

若無緣無故地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根本沒有訓練心,沒有讓心安住、
沒有讓心寧靜、沒有讓心具有力量,
事先不去訓練這些(特質),
如同讓一個小孩直接當兵,
然後送到戰場上平白送死,
因為他們根本來不及(反應),
敵人往這處來了,怎麼辦?
極力地戰鬥,但敵人並沒有形象,
他們身在何處也不知曉,
即使拿起槍射擊,
也找不到敵人的所在之處。

譬如自己的身體很差、素質很差,
進入戰場,誰都打不過,
究竟戰勝得了誰呢?
即使知道敵人就在森林裡,
衝進去卻什麼都沒做,
自己還迷路了,那可不行。

我們的心亦同,如果力量不足,
而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如同小孩在森林裡迷路,
什麼也幫不上忙。

因此,固定形式的用功十分重要。
如果我們希望在今生體證道果、涅槃,
就必須安排時間訓練,
時間到了,就必須修行。
無論念誦佛陀或觀呼吸,
什麼(方法)都行。

比如,我們念誦「佛陀、佛陀」,
然後心散亂,
我們看到——誒!心散亂了,
心散亂時,它會損耗能量,
我們及時地知道,
便會減少能量的損耗,
隨後慢慢進入到儲存能量的階段,
如此心力就會越來越增長。
心力增長了,
便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誰能呵護心,便能擺脫所有的魔王

12:42~20:08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並不是指——做什麼都行,
然後不斷地混水摸魚,
宣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若想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我們必須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心迷失去看,及時地知道;
心迷失去聽,及時地知道;
心迷失去聞,及時地知道;
心迷失去嚐,及時地知道;
心迷失去感知身體方面的接觸,及時地知道;
心迷失去想、演繹、造作,及時地知道。

在固定形式用功時,
心並沒有跑到眼、耳、鼻、舌,
僅剩下身與心。
比如打坐,身體會酸痛,
心跑到身體上,及時地知道;
心跑去想,及時地知道。
因此,在固定形式用功時,
著重於兩個根門,
也就是——身與心。

但在真實的戰場中、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時,
我們在六個根門戰鬥,
敵人會從六個地方跑過來,
也就是——
眼、耳、鼻、舌、身、心,
這六個根門。

六個根門接觸所緣,
我們選擇不了——
心是去看畫面、
或是去聽聲音、
或是去聞氣味、
或是去嚐味道、
還是去感知身體方面的接觸……
我們是選擇不了的。

在心裡面亦同,
心是善或不善,
我們也選擇不了、
阻止不了、命令不了,
它是無我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
在外面的世界時,
類似於敵人一會兒從眼根來,
一會兒從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一會兒迷失去想……
敵人可從各個方向出現,
那我們如何鬥得過呢?

那些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的人,
他並沒有在六個根門戰鬥,
如此戰鬥並不聰明,
不可能有戰勝的一天。

僅需守護一個根門,
也就是——呵護心。
僅需呵護「心」這一個根門,
就可以了。

誰能呵護心,
便能擺脫所有的魔王。
所謂「所有的魔王」,
即是色、聲、香、味、觸、法,
那就是「所有的魔王」,
它們不斷地掐著我們的脖子,
讓我們迷失在世間。

有覺性呵護自己的心,
我們在固定形式訓練時,
已曾經訓練——
心散亂,及時地知道,
心在損耗能量,也及時地知道,
無論心是如何的,都及時地知道。

我們持續不斷地訓練——
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直至嫻熟。

在日常生活中——
當眼睛看到畫面,
心滿意或不滿意,及時地知道;
耳朵聽到聲音,
心滿意或不滿意,及時地知道;
鼻子聞到氣味、舌頭嚐到味道、
身體接觸、心感知念頭,
心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
有覺性及時地知道,
就這麼去訓練。

我們僅呵護「心」這一個根門。
怎麼可能呵護眼睛呢?
眼睛一睜開,就會看到畫面,
即使沒有刻意要看,它就看到了,
我們呵護不了;
呵護耳朵,不讓它聽到聲音,
我們也呵護不了;
呵護鼻子,不讓它聞到氣味,
可以嗎?那就患上冠病,
你就會失去味覺及嗅覺,
鼻子聞不到氣味,舌頭嚐不到味道,
便會損耗兩個根門。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其實就是——
有眼睛就去看,
有耳朵就去聽,
有鼻子就去聞,
有舌頭就去嚐,
有身體就去感觸,
有心就去想、演繹、造作,
讓它們自然地工作,
但我們有覺性去呵護自己的心。

因此,眼睛看到畫面,
心滿意或不滿意,及時地知道;
生起苦、生起樂,
心滿意或不滿意,及時地知道;
生起貪瞋痴等,及時地知道。

呵護單一的「心」,
不必去呵護六個根門,
呵護六個根門,
並沒有任何人能做得到。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