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我」的三個層次|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法談摘錄

(07:51~17:49)

2021年06月29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摘錄、整理|靜慮林

泰文校對|颯然雅



我們修行,
如果願意接受事實,
願意接受實相,望就不會生起,
望生起是因為我們不認識、
接受不了事實。

事實就是——
我們必然會老、必然會病、
必然會死,我們接受不了。

我們想安全、想長壽、
想一直(每時每刻)快樂幸福,
想不與所愛的人分離,
想遇見的全是自己喜歡的事物。

所有生起的望與「想要」,
讓我們的心苦。
因為所有的一切,
都不會隨順我們的望,
它隨順它的因緣。

如果我們接受不了事實,
我們就會有「想要」。

早晚課誦中,有一篇非常好,
那是省思——
我們衰老是必然的事情,
要超越衰老,是不可能的;
我們有疾病是必然的事情,
要超越疾病,是不可能的;
我們死亡是必然的事情,
要超越死亡,是不可能的;
我們必然與所愛的人事物分離,
那是避免不了的……
其實,那在提醒我們自己。

在早晚課誦時,就會有此篇內容,
相等於在提醒我們自己——
無論如何我們都會老;
無論如何我們都會病;
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死;
無論如何我們都會與所愛的人事物分離;
無論如何我們都會碰到不喜歡的事物。

若心願意接受事實……
我們就不斷地去教導它。
若能接受事實,
我們就可以不苦。

比如:那些無法接受事實的人,
在他們尚未生病之前,
就已經開始苦了。
比如:現在疾病尚未來到我們身上,
我們就已經很苦悶了,
極為擔心,十分苦悶,
一開始就已經苦了。
若真的患病,那就更加苦悶了。

因此,需努力不斷地探究事實,
持續不斷地教導自己的心,
透過佛陀的法來教導——
我們衰老是必然的事情,
要超越衰老,是不可能的;
我們有疾病是必然的事情,
要超越疾病,是不可能的;
我們死亡是必然的事情,
要超越死亡,是不可能的;
我們必然會與所愛的人事物分離,
這是避免不了的……

我們最愛的是什麼?
其實,我們最愛的是自己。
所謂「自己」,
即是我們的身與心。
愛至什麼程度,無論多愛,
到了某一天,必然會與身體——
這個我們最愛的事物分離。
慢慢地去教導心。

誦經之後,可以加入此內容,
不斷地去教導,不斷地去教導……
這尚使用念頭及思維在作分析,
但勝於什麼都不做。

若比此更好,
便去培養覺性,開發智慧,
持續不斷地觀察及體會自己的身與心——
身與心是無常、苦、無我的,
需看到事實、看到實相。

比如:觀「無我」有好幾個層次可以觀——
粗糙、中等與微細。
若較粗糙的層次,
我們便去思維、分析——
我們老、病、死是正常的,
它是無常、苦、無我的,
出生至死,會看到一個回合。
這是非常粗糙(的層次),
但勝於什麼也不做。

中等粗或中等細(的層次),
我們就去看自己的生命
經過不同的人生的階段,
每一個人生階段,
都不斷地過去、不斷地過去,
古文稱為「年齡階段」,
聽了也不懂,那是五世皇的語言。
如果要講給大家聽,就是——
我們生命的每一個階段,
來了便會過去,
不在我們的操控範圍之內,
我們掌控不了。

我們的童年時代,來了就走;
青年時代,來了也過去了;
中年時代,來了就過去了;
老年時代,也是來了就過去了……
這是觀照得稍微細一些,
看到它們來了就走,來了就走,
生滅、生滅、生滅,
一段一段地在生滅,
這依然還以念頭及思維作分析。

比如:不斷地提醒自己,對嗎?
想讓年幼的時光重來,
那是不可能的,
過了就過了,時光不可能重來。
青年時代,來了就過去,
想重新來過,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無法操控得了,
來到老年的時代……
這依然以思維及分析在開發智慧。

至於微細的層次,
微細階段的開發智慧,
即是毗缽舍那的修行。
我們並沒有看——
生命有一個階段,
就是出生到死亡,
或是按照年齡分有很多階段。
我們看的是一瞬間,
一個剎那、一個剎那。
毗缽舍那的修行更為細膩,
那已不是思維,
而是真正看到每一剎那、每一剎那。

當下這一剎那心生起了,
與快樂的感覺生起,
或是善法,或是不善法,
苦、樂、不苦不樂,
巴利文稱之為心所(cetasika),
其實就是——
與心同步生起的相應之法。

善的心,與善相應之法同步生起,
同時生,同時滅;
不善的心,也與不善相應之法同步生起,
同時生,同時滅。

比如:
生氣的心,會與生氣同步生起;
生氣的心,會與生氣同時滅去。

我們生命的每一剎那,每一剎那,
是由哪些組成的?
是由身組成的,
是由心組成的,
是由與心同步生起的相應之法,
念頭、感覺(等)組成的。

生命的每一剎那、每一剎那,
是由色法、心與心所組合而成,
色法、心、心所同時生起,
它們運作,
我們則有覺性不斷地緊隨著去知道。

我們的生命,
一次僅僅只是一個剎那而已。
我們的生命並沒有所想的那麼長,
生命是一剎那、一剎那的,
當下這一剎那的生命是有快樂的,
當下這一剎那的生命是有苦的,
快樂的生命臨時存在,就會滅去;
痛苦的生命臨時存在,也會滅去;
善的生命、不善的生命,
也是臨時存在,就會滅去。

當我們修習毗缽舍那時,
我們就會如此照見——
我們的生命,
僅僅只是一個心識剎那而已。

生命在一個心識剎那,
若我們有覺性覺知這一點時,
生命就不會迷失在過去,
不會迷失到未來。

因此,如果我們能真正活在當下,
我們就不會嘮嘮叨叨地憶念過去,
也不會美夢、擔心未來。
有時就美夢喜悅,
有時是擔心未來。

我們活在事實的當下,
不是過去的記憶,
不是未來的思維。

活在事實的當下,
那生命是不可能苦的,
那是不苦的。

因此,要努力地訓練自己,
直至我們能真正活在當下。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