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法談摘錄
2021年05月08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摘錄、整理|靜慮林
沒有哪個禪法,比哪個禪法更好
08:18~11:55
努力不断地觀察自己的心,
修行某一種禪法,什麼禪法都行,
只要是自己擅長的禪修所緣,
沒有哪個禪修方法,
比哪個禪修方法更好,
也沒有哪一條法脈,
比哪一條法脈更好。
若擅長於念誦「佛陀」,
就念誦「佛陀」;
若擅長於修習安般念,
就修习安般念。
若覺得——
只是一味地念誦「佛陀」太輕了,
或覺得——
只是一味地觀呼吸太輕了,
那便吸「佛」、呼「陀」,
將念誦與呼吸(同步),
也就是——
念誦「佛陀」與安般念一起進行,
或觀腹部升降,
或念誦其他內容,
不念誦「佛陀」也可以,
那全是同一回事,它們是一樣的。
那僅僅作為——
觀察心的一個參照物而已,
所有的禪修方法,
僅是觀察心的一個參照物——
我們的心是什麼樣的?
如果沒有臨時的家,
如果沒有禪修所緣,
心就會溜很久,
而且我們都沒有意識到心跑了。
若心有臨時的家,
一旦心跑掉,
我們便能很快地意識到。
「臨時的家」可幫助我們,
讓覺性生起得越來越快。
知者,是有禪定的心
17:12~18:51
一旦我們的覺性正確,
心就會安住,
有正確的禪定。
覺性是「知道境界」的主體,
一旦如實地觀到正在呈現的境界,
知者就會生起,
禪定就會生起。
「知者」並不是禪定,
「知者」是有禪定的心,
必須清楚地區分。
對所緣進行感知的是「心」,
但是心有眾多種類,十分複雜,
僅是世間的心,
就有八十一種。
但我們不會知道所有的心,
比如,色界定、無色界定的心,
我們並不認識。
我們有欲界的心,
那就以我們能觀察到的現象,
持續不斷地觀察下去。
比如,心生氣,
知道「心生氣」,
持續不斷地覺知,
就會看到所有的境界——
生、住、滅,
充滿了無常、充滿了苦。
換而言之,
無論心所處的狀態多麼好,
心有禪定、有快樂,
快樂也被逼迫著要消失,
這稱之為「苦」的法印。
而且,現象是存在還是消失,
我們無法選擇、無法命令,
這稱之為「無我」的法印。
持續不斷地如此觀察下去,
正確的領悟、正確的明白就會生起。
一旦生起正確的領悟、正確的明白,
心就會慢慢地鬆開。
逃脫不了,便與苦同在
18:51~21:52
早期的時候,心還不會鬆開,
比如,我們觀身、觀心,
持續不斷地觀下去,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我們就會覺得——
身與心不是什麼殊勝的寶貝,
充滿了苦,充滿了過患,
真的很令人厭離。
比如,我們訓練禪定,
心有快樂、寧靜,
但不久就會退失,
「唉!真令人討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