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口訣|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20:46~30:12)

2021年1月10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心是什麼樣子的,就知道它是那樣子的,
一旦觀得極為嫻熟之後,就開始能抓住修行的原則,
共有三項原則。

(第一)
觀之前,別想著去觀,然後不停地尋找——
現在的心是如何的?
大家觀心時,喜歡找心,
打坐,坐著看——
心是如何的?心在何處?
這已不正確,這是在貪心的驅動下禪坐。

因此,在觀心之前,不用去尋找心,
等到感覺生起之後,才去知道。
快樂生起之後,知道「心快樂」,
痛苦生起之後,知道「心痛苦」,
心貪了、心瞋了、心痴了,知道「貪瞋痴」……
貪瞋痴生起了,才去知道。
因此,觀心的第一項原則就是——
別去尋找,別努力地去看,
而是讓感覺生起之後,才去知道。
這是第一項,
在觀之前別去找,讓感覺生起之後,才去知道。

第二,在觀的過程中,別跳進去或衝進去看,
比如,看水缸內有什麼東西一般,
誰曾經看過中國電影的水缸?
圓圓的,有些人跳進去看,
頭伸到水裡,結果再也起不來了。
觀心也是一樣的,別跳進去,
而需以旁觀者的角度,有距離地去看。

比如,我們站在路邊,
看到車子在馬路上奔馳,
我們並沒有站在馬路中間,,
如果站在馬路中間,我們就什麼都看不了了,
需不停地閃躲車子,很麻煩。

如今不必躲車,我們站在高樓上,
看到車子奔馳,這輛車來了,那輛車走了……
如同觀心,我們並不會跳到那個狀態裡去,
而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著那些呈現的現象,
以無得無失的角度去看,就會看得很清楚。

就像站在高樓,就能清楚地看到車子,
如果我們站在馬路上,就什麼都看不了了,
尤其是唐人街的,如果誰能越過唐人街,那就很厲害了,
不知道該怎麼躲車,這邊也有車,那邊也有車,交通雜亂。
如果我們能抽身出來,成為觀者,
有距離地去看,觀的時候沒有跳進去所呈現的現象裡,
我們就能以無得無失的心,看到所有的境界,
並且輕鬆自在地去看。

或是我們站在岸邊,
看到眼前的河流有東西漂浮,
或是狗的屍體,或是船……漂浮來、漂浮去,
我們並沒有跳到水裡,而只站在岸上,
就會看到所有的一切,來了就走,來了就走。

如果我們跳到河裡,就會隨著河流漂走,
假設我們看到腐臭的狗屍,就會與它一起漂走了,
那時,那條腐臭的狗屍,就會變成是恆常的,
不會來,不會走,因為(你與它)一起漂走,
因此別讓心(與所緣)一起走,
心必須抽身出來,別跳到現象裡去。

第一項原則,觀心的時候,
讓境界生起了,才去知道,別去尋找;
第二項原則,在觀心的過程中,
別跳進去看,而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
第三項原則,一旦覺知之後,觀了之後,
心生起滿意與不滿意,需有覺性及時地意識到,
知道境界時,在知道的過程中,別跳進去觀,
心不跳進去,心生起什麼樣的反應,
比如,看到這個有快樂,看到那個有痛苦,
看到這個喜歡,看到那個不喜歡……
需及時地意識到。

因此,觀心,並不是混水摸魚,必須有原則。
隆波想抓住原則,接下來也用了四個月的時間。
最開始呵護「知者」,不停地看守「知者」,
而後開始放任心工作,最後抓住了原則——
讓感覺先生起,才去知道,這是第一項。
別守株待兔,別等著去看,
比如一直盯著看,守著心,
看有什麼東西冒出來,
哪個煩惱雜染會冒起來?
並沒有哪個會冒出來的。

譬如,我們想抓洞穴裡的兔子,
如果我們拿著棍子一直守著洞口,
會有什麼動物冒出來讓我們抓呢?
不會有的。
我們必須似乎不注意般地看著,
保持距離,就如沒有看著一般,
它就會冒出來,然後我們就知道:
「哎呀!這個冒出來了」
「兔子冒出來了!」
或是「老鼠冒出來了!」
因此,別守株待兔,境界生起後,才去知道,
在「生起之後才知道」的過程中,是以旁觀者的角度觀,
而不是刻意地把心放在其他地方。

有些人認為,以旁觀者的角度觀,
於是把心抽身出來,放到天花板上,再返回看,
並不是如此。
以旁觀者的角度觀,是輕鬆自在地觀。
比如,我們在高樓上,看著馬路上的車子奔馳,
以圈外人的角度去看,
那麼看,已是圈外的角度了,不必跑到屋頂上。
如果跑到屋頂,稱「這是以圈外人的角度觀」,
這已經不是,太過於刻意了。

觀了之後,如果生起了什麼反應,
有覺性及時地意識到,
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看——
滿意,及時地知道;
不滿意,及時地意識到。
比如,我們看到「生氣生起了」,
我們是修行人,生氣生起了,
不喜歡,知道「不喜歡」;
善法生起了,今天心很寧靜、舒服、
光明、亮堂、覺性很快,
心喜歡,知道「心喜歡」,
這是觀心的第三項原則。

第一項,觀之前,別提前守株待兔,
境界生起了才去知道,才去看見;
第二項,在觀的過程中,別跳進去知道,
以旁觀的角度去看;
第三項,知道了之後,如果生起了什麼反應,
滿意與不滿意諸類,要及時地意識到,
而不是覺知之後,感覺滿意,一直很享受,
或是覺知之後,感覺不喜歡,努力地對治,
應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
第三項是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
沒有滿意,也沒有不滿意。

保持中立的方式,就是——
知道「心沒有保持中立」,
知道「心有滿意及不滿意」。
如果我們能這麼做,說明懂得觀心了,
我們就會看到每一種心,全都生了就滅,
快樂的心生了就滅,痛苦的心生了就滅,
好的心、壞的心……全都生了就滅。

到了某一點,智慧就會生起,
知道每一種心,全都生了就滅,
一旦這麼照見,就會知道——
心不是「我」。

如果心是「我」,
就一定是恆常的,必然是永遠恆常。
然而心不恆常,它生了就滅、生了就滅、
生了就滅……非常快速地生滅,
一旦如此照見之後,心知道了實相,
就會放下知道的這項事物。

比如,我們觀心、觀心,
心集中起來,心就會在內在開發智慧,
就會看到內在的兩、三個剎那的生滅,
而後就會放下,放下心,
逆流而上來到「知元素」,
包裹心的煩惱雜染、漏煩惱就會消融,
純淨無染的「知元素」就會現身。

有些修行人提及「不死的心」,
那僅僅只是一種表述方式,
實際上,那就是不朽的「法元素」,
那是「識元素」,那不是「知者的心」,
「知者的心」依然還有生死,
但那已是不朽的「法元素」。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