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處——持續地緊隨著去看見|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17:28~21:11)

2021年1月30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每一顆心,必然有某一種感受(生起),
因此,「觀感受」全然可持續不斷地修習,
有「心」,便會有「感受」的存在,
感受就會冒出來——
這顆心有快樂、這顆心有痛苦、
這顆心有捨受……

如果我們什麼修行都不會,
便去讀自己的心——
心有快樂,知道;
心有痛苦,知道;
心有不苦不樂,也知道,
常常地去知道、持續不斷地去知道。

在五世皇時期,
從巴利文「satipaṭṭhāna」譯成泰文,
所用的詞彙是「持續地覺知」、
「持續地緊隨著去看見」,
看到快樂生起、看到痛苦生起、
看到不苦不樂生起;
看到快樂滅去、看到痛苦滅去、
看到不苦不樂滅去……

當我們看到境界時,
(比如)快樂冒出來了,
我們及時地知道,它就會滅去,
如此我們已經修習毗缽舍那了,
已開始可以看到三法印。

持續不斷地看下去,接下來心就會做總結。
當我們一個片段、一個片段在觀時,
想蘊從三法印的角度界定——
快樂生起,看的瞬間,就滅去了,
痛苦生起,看一會兒,就滅去了,
不苦不樂只是臨時地存在,也會消失,
如此我們已開始界定——
感受是無常的。
在能如此界定時,便已開始開發智慧,
開始修習毗缽舍那了。

接下來就會看到——
快樂生了就滅、痛苦生了就滅、
不苦不樂生了就滅,
如此我們已契入毗缽舍那的修行,
事實上,這並不是困難的事。

依據經典,
相較於身念處,受念處的修習更難,
此乃針對「身體方面的感受」而言,
身體方面的感受是很難觀的。
如果沒有禪定,比如,當身體病痛,
掙扎著想讓心寧靜、安住,那可不容易了。

然而,心裡的感受很容易觀,
因為它已經存在了,
一會兒苦、一會兒樂、
一會兒不苦不樂,
不停地緊隨著去知道,
最後就看見——
快樂是臨時的、痛苦是臨時的、
不苦不樂也是臨時的。

持續不斷地緊隨著去及時地知道,
接下來,智慧就會開始生起——
所有的感受,全都生了就滅,
與感受同步生起的「心」,
也全都生了就滅。

「快樂」與「覺知快樂的心」,是同步生起的,
「苦」與「覺知苦的心」也是同步生起,
「不苦不樂」與「覺知不苦不樂的心」,
他們是同步生起的,一直都是同步進行的。

因此,我們修行,
以「與心同步生起的事物」,
即——感受,作為修行(的所緣),
將感受作為我們的禪修所緣,
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心快樂,及時地知道;
心痛苦,及時地知道;
心不苦不樂,也及時地知道。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