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全新的習慣——覺知自己|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00:15~05:44)

2020年8月16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在我們閒著無事的時候,
有空餘的時間,
比如我們坐著等待聽法時,
別白白地浪費時間坐著,
否則就會形成習慣。

一邊坐著,一邊呼吸,
一邊覺知自己,
總好過於坐著發呆。

心的自然狀態就是——
隨順以往的慣性,
過去我們修行很難,
因為我們習慣於迷失,習慣於沒有覺性,
因此,我們要努力地去重新培養新的習慣,
無論做任何事情,我們都去覺知自己。

對修行而言,
最重要的起點就是——要覺知自己。
如果無法覺知自己,就無法修行。

修行是——
不斷地認識自己和探究自己,
不斷地認識身、不斷地了解心。

如果我們忘了自己,
有身體忘了身體,有心也忘了心,
我們是無法修行的。

修行的意思是指——毗婆舍那的修行。
奢摩他的修行,也必須帶著覺知來修。
大部分人打坐之後,
迷迷糊糊的,沒有覺性。
如果沒有覺性,沒有覺知自己,
沒有對自己在覺知的話,
那是不行的,那屬於邪定。
只有非常少的人,才能夠覺知自己。

隆波以前對周圍的朋友說:
「在這個世間,
想要找到能夠覺知自己的人,
真的太少了、太難了。
有的全都是迷失的人,
一會兒迷失去看、迷失去聽、
迷失去聞、迷失去嚐、
迷失去感知身體方面的觸,
在心方面迷失去想,
有的全是迷失。」

因此,這個世間有的全都是迷失的人,
真正修行人是很少的。
我們想要修行,
直至能夠體證道、果、涅槃,
那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但是如果我們可以覺知自己的話,
那就是起點了。

隆波還是居士的時候,
曾經教導一群朋友,
最後一共得到十位。
無論去到哪個地方,
都一起做休閒車去頂禮高僧大德。
抵達高僧大德的寺廟,
有時候他們會脫口而出:
「誒!你怎麼可以將這麼多人聚集起來呢?」

那些跟隨去的人,
並非已經體證了道果,
僅僅只是能夠覺知自己,
不走神、不發呆,
而且也沒有去緊盯、去苦悶,
只是沒有做這兩種——
第一是迷失,第二是緊盯。
走神與緊盯,這就是兩個頭號敵人。

如果我們有在覺知自己,
呼吸也有在覺知自己,
行、住、坐、臥有在覺知自己,
動、停有在覺知自己,
不停地在覺知自己,
讓它成為一種習慣。

將覺知變成一種習慣,
而不是習慣於迷失。
心的自然特徵就是——
習慣於隨順以往的慣性。
一旦我們習慣於覺知了之後,
就能夠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覺知,
會自動自發地能夠覺知。

比如隆波在居士的時候,
就拼命地去訓練自己——
迷了知道,迷了知道,
不停地去訓練,
就算迷失,也不會迷失得很久。

後來對隆波寺廟的出家人調侃說:
「如何才可以迷失啊?
也想迷失一下,
但已經忘了迷失怎麼做。」

因為隆波一直訓練覺知,
呼吸也覺知自己,
行、住、坐、臥也會覺知,
包括睡著了,何處酸、何處痛也知道,
左翻身、右翻身也能覺知。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來源:禪窗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