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不安的源頭,並不在外在|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法談摘錄

(0:30~08:34)

2021年02月28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摘錄、整理|靜慮林



修行,很奇特,
我們感覺快樂,
越修行,越快樂,
與此同時,
越修行,越看見苦,
因此不曉得究竟是苦?還是樂?

比如,持續不斷地修行,
心會輕鬆、舒坦,
心自身就有快樂,
不必去求任何人。

然而修行,當我們愈多地看見苦,
心便會愈多地從世間鬆脫出來、
從苦中鬆脫出來,
心便會擁有越來越多快樂、
越來越多寧靜。

寧靜十分重要,
寧靜中具有快樂……
若提及「涅槃」,
便有一些描繪,
比如,有些人描繪——
涅槃存在於某一個世界,
該處有佛陀及眾多阿羅漢聚集在一起,
那並不是佛教中的「涅槃」。

涅槃有其獨有的特徵,
涅槃的特徵為「寧靜」,
又或稱之為「寂靜」。
涅槃的特徵是「寧靜」,
同時,佛陀亦注解——
涅槃是「無上空」,
無任何一種「空」能與之相提並論。
佛陀更進一步地注解——
涅槃是快樂,
而且是無窮、無上的快樂。

因此,在這寧靜之中,
有「空」、有快樂,
它們同在一起。

修行,我們無法「統治」涅槃,
何時我們修行,
心寧靜、快樂,
我們的心抵達寧靜與快樂,
便不再苦,便會看到——
這個世間「空」,
空無自我、空無實體、
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你、無我、無他……
內是空的,
在「知元素」、
法及「法元素」裡,
亦是空的,
它與世間的「空」、宇宙的「空」,
完全一體、全然平等。

然而,當心尚未抵達及接觸涅槃時,
我們的「心」與「外在的世界」,
並不平等。

如果我們好好地體會,
心是一個部分,
外在的世間是另一個部分,
而且我們喜歡看外在的世間,
一會兒苦、一會兒樂,
始終處在動盪不安之中,
沒有真正的快樂與寧靜。

事實上,外在的世間是「空」的,
它之所以「不空」,
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心。
由於望與煩惱的驅動,
我們的心不斷地動蕩起伏,
我們卻喜歡批判外在的世間動盪不安。

世間就是如此的,
自始以來便是如此,
是我們的心亂七八糟,
滿意於這個境界,不滿意於那個境界……
於是心就會掙扎、造作,
心沒有「空」、
沒有寧靜、沒有寂靜。
其實是我們的內心不寂靜,
反而怪罪這個世間不寂靜。

修行,直至某一天了解世間。
「世間」包括——
「內在的世間」及「外在的世間」。
「外在的世間」就是——
外在的事物、
圍繞著我們外面的所有一切;
「內在的世界」就是——
五蘊,身與心。

持續不斷地探究世間的實相,
直至最終認清實相——
這個世間是「空無自我」的,
尤其看到五蘊不是「我」、不是「我的」,
空無實體,五蘊皆空。

觀察到這點之後,了知——
「外在的世間」與「內在的世間」
全是一樣的,皆是「空」的,
全然平等。

隆布敦長老曾經開示,
何時我們看到——
「心」與「外在的事物」全然一體,
我們便可以離苦,
因為它是一體的,
全然是「空」,完全平等。

然而,它是「我」、是人、
是眾生、是你、是他……
那是因為心的「界定」,
事實上,它自身是空的。

然而,這個「空」,
並非「斷滅空」,
並不是什麼都沒有,
「空」裡是寧靜,不會動蕩起伏,
而且僅有無窮無盡的快樂。

當我們修行時,
心抵達涅槃、接觸涅槃,
便會有無窮無盡的快樂。

如此之「法」,
倘若佛陀沒有出世,
不可能有任何人覓得,
除了獨覺佛以外,
其他人不可能靠自己而能抵達涅槃。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

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