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不修行者,有何差異?|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法談摘錄

(17:05~22:17)

2021年03月14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摘錄、整理|靜慮林



當我們修行時,
我們與不修行的人是沒什麼區別的。
眼睛看到圖像,
我們就會生起感受,
生起苦、樂,
有時會滿意,
有時會不滿意,
生起貪、瞋、痴等,
無論修行或是不修行的人,
皆會發生同樣的狀況。

但不修行的人,
一旦生起苦樂、好壞,
他關注的是外在的事物,
關注的是色、聲、香、味、觸,
以及自己所想的內容。
對自己並沒有興趣,
並沒有興趣「讀」自己——
當下這一刻的心是如何的。
一旦沒有興趣,就沒有修行,
便沒有探究身、學習心。

修行即是——
探究身心的實相。
一般沒有修行的人,
與修行人是沒什麼區別的——
眼睛同樣看得見,
耳朵同樣聽得到,
鼻子聞到、舌頭嚐到、
身體接觸到冷熱、硬軟等,
心也會接觸到念頭、演繹、造作……
同樣會有接觸。

然而,對於不修行的人,
或不會修行的人,
一旦接觸之後,
他關注的是那些接觸的事物,
關注的是色、聲、香、味、觸,
以及所想的內容。

至於那些用心修行的人,
一旦接觸所緣之後,
並沒有關注外在的事物,
而是返回看自己,
關注自己的身、自己的心,
區別僅有些許。

兩者同樣會有接觸,
至於接觸好的所緣或不好的所緣,
那取決於自己的善業或惡業現前。

有善業……
有些人沒有修行,
但是他有舊的福報,
於是一直接觸到好的境界,
與周圍的人相處得很好、
家庭很好、工作很好,
什麼都很好……
賺錢很容易,
想得到什麼,便會獲得,
過往的舊福報累積得很好,
但若沒有修行,就無法更上一層樓,
過往的舊業好,可讓它更好。

作為修行人,
我們並不像沒有學法的人那般,
因此,眼、耳、鼻、舌、身接觸到所緣之後,
持續不斷地「讀」自己,
觀自己的身,觀自己的心。

比如,接觸到不滿意的所緣,
開始生氣了,
看到這個人的臉,生氣了,
或被他責罵……
如果我們擅長觀心,
便會看到「心生氣了」。
如果擅長觀身,
便會看到自己的臉變了,
原是人類的臉,變成了魔鬼的臉,
有時變成了瘋狗的臉,想去咬他……
感覺身體,便會感覺到「面相變了」,
它會隨著我們的心情而改變。

比如,一看到某些人,
便知道此人瞋心重,
因為他的面相已說明。
心是如何的,便會呈現於面相上。

有些人觀身……
比如生氣了,
若常常觀身,
生氣了,想揍人,
看到自己的手已開始握拳,
如果我們透過觀身培養覺性,
一旦身體動,開始收緊,
覺性就生起了,
知道身體是如此的,
然後便能穿透到內心——
「誒!生氣了。」

但如果嫻熟於觀心,
便不用透過身體,
心一生氣,
立即就知道「生氣了」。

因此觀心難,
是因為大部分人不願意去看,
生氣了,就去看令自己生氣的事物,
貪了,就去看令自己貪的事物,
看自己所愛的事物,便會迷失在內,
根本不去觀。

因此,如果我們真正去觀,
持續不斷地觀察、體會,
那是不難的,
難是因為我們不修行、不去看。

因此,隆布敦長老才會開示:
「修行不難,
難的是不修行的人,
讀了很多書,
從現在開始,讀自己的心。」

持續不斷地觀察自己的心,
這是對於修習心念處的人而言,
看到——
心有貪、心無貪;
心有瞋、心無瞋;
心迷失、心覺知;
心散亂、心萎靡不振,
就是這四對,
持續不斷地去觀察、體會。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