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法談摘錄
2023年05月13日|泰國解脫園寺
11:52~22:42
摘錄、整理|靜慮林
由於巴婆利尊者(Bāvari)已年老,
無法親自前來(謁見佛陀),
所以就派弟子們前來請益,
弟子摩伽羅闍尊者(Mogharājā)請教佛陀:
「一個人如何看世間,
死神才會看不到?」
佛陀回答:
「一個人看到世間是空,
死神就會看不到。」
死神看不到之時,
即是徹底超越生老病死的狀態,
死神看不到之人,
即是阿羅漢。
阿羅漢如何看世間呢?
看到世間「空」。
「看」,
而非思考,讓世間空,
沒有帶領心,讓其相信世間空,
沒有帶領心,刻意去看世間空,
就僅僅只是看到世間空。
如何做,我們才可以看到世間空?
我們必須修習毗缽舍那業處(vipassanākammaṭṭhāna),
學習了解所有的色法及名法。
覺性覺知色法,
心安住,智慧就會生起——
色法無常,是苦、是無我的,
覺性覺知名法,
以安住的心,就會看到——
所有的名法無常、苦、無我。
那稱之為「世間」的,
即是名色,
並不僅是外在這樣的世間,
那稱之為「世間」的,
是色法與名法。
如果我們看到——
色法落於三法印之中,
名法也落於三法印之中,
心就會擺脫色法及名法,
歸還給世間,執取滅盡。
執取滅盡了,
此時就會看見世間「空」。
教義理論努力地註解——
它是如何的「空」,
提及空無眾生、無人、無我、無他,
說得正確嗎?也正確,
但它抵達不了心。
看到世间空,
「看」這一詞,就很值得體會了,
我們心的品質,
若想能看到世間、
看到名色、身心「空」,
心必須具備圓滿的戒定慧,
才能看得到。
尤其如果沒有智慧,
我們將看不到名色、
身心或世間「空」,
僅是看到「有」與「無」。
「有」與「無」依然不空,
「有」與「無」依然不被視為「空」,
依然是二元對立,
二元對立即是「有」與「無」之間。
「空」不存在二元對立,
自性「一」,
不存在二元對立。
這提及「空、空」,
好幾個人就陶醉於「空」了。
在拉達那哥欣時代,
極為卓越淵博的僧人有兩位,
一位是佛使比丘,
一位是阿姜巴育尊者,
這兩位出類拔萃,
事實上,他們的領悟及洞悉極為精深廣博。
佛使比丘對「空」的闡述很多,
這提及「空、空」,
那些閱讀或聽聞他的教法不周全之人,
就會努力地帶領心去思維「空」,
有時帶領心去看所有一切「空」。
只要心還在工作,
尚帶領心去工作,
讓它思维「空」、
讓它看見「空」,
看名色,讓其看到「空」,
心就尚有所作為。
當心沒有「空」,
世間就不會「空」。
因此想到「空」,簡直沒有好處。
如同我們閱讀禪宗惠能大師、
黃檗禪師的書籍,
書籍好嗎?好!
但閱讀了沉醉於「空」,
此也空,彼也空,
那樣的「空」,
並不是真的「空」,
它「空」,
是思維出來、造作出來的,
然後帶領心去相信它。
我們想真正看到世間「空」、
看到名色「空」,
必須修習毗缽舍那業處,
看身的實相,看心的實相,
持續不斷地去看,就會看到——
身落於三法印之中,
無常、苦、無我,
心也落於三法印之中,
無常、苦、無我。
一旦看見,它就放下,
看到嗎?
先如實觀,所以放下,
放下了,它抵達「空」,
如果沒有放下,它不「空」。
如果尚未放下,就找「空」,
那是找不到的,
因為僅是帶領心去找「空」,
那就是執取了,
執取想讓心離苦,想讓心好。
如果我們想真正能看到「空」,
不是思維,
思維就會沉醉於「空」,
此也空,彼也空,
然後僅剩「我」不空。
有些人也教導弟子,
讓他們帶領心到「空」裡,
不想、不演繹、不造作,
帶領心去到「空」,
不想、不演繹、不造作,
在帶領之時、就不「空」了。
在刻意不想、不演繹、不造作之時,
那就是造作,名為「不動行」,
那是造作。
我們無須努力地讓「空」生起,
去看色法的實相,
去看名法的實相。
一旦我們看到色法呈現三法印,
心對色法的執取會滅盡,
我們看到心的實相,
心對心的執取會滅盡。
心無論苦樂好壞,
心覺知、心迷失,
心看色法、心聽聲音、
聞香、嚐味、
感知身方面的接觸,
感知心方面的想,
全都落於三法印之中,
如此照見,就可以放下心。
因此,如果智慧圓滿,
它就可以放下名色,
一旦能放下色法、名法,
我們就會看到世間,
看到色法、名法,
內在、外在全都成為一體,
我們的身體與外在的世間也是一體的,
感覺、念頭屬於世間的,
五蘊是世間的東西。
然後,
它就會看到五蘊不斷地工作,
僅是色法的一種現象、
名法的一種現象。
持續不斷地修行,
我們就會看到——
世間僅是不斷遷流、逝去的現象,
沒有起點,沒有終點,
世間的現象就是如此的,
不斷地遷流,
沒有起點,沒有終點,
生滅、循環、變化,
沒有終點,那即是輪迴。
我們就會看到——
世間僅是不斷遷流的現象,
如同一場夢。
若我們如此照見,
我們無需尋找——
心是如何的,
若我們再尋找心,
不「空」就會生起。
因此,最終的點,
可以放下色法、放下名法,
我們無須尋找涅槃在何處。
世間即是造作,
涅槃是超越造作的狀態,
擺脫造作,沒有什麼造作,
那才能稱之為「空」。
世間「空」,是一種形式,
擺脫世間的心「空」,
是另一種形式,
那是不同形式的「空」。
世間尚存在「有」,
有因則生,無因則滅,
控制不了,
它空無人、我、眾生,
它是不斷遷流的現象。
至於擺脫世間的心,
它是另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