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法談摘錄
2023年06月04日|泰國解脫園寺
摘錄、整理|靜慮林
身遠離
02:34~08:28
遠離,
讓自己從——
必須與很多人打交道、
動蕩不安的重複習慣中抽離,
從團體、從人群中抽身,
這稱之為「身遠離」。
「遠離」(viveka)
意思是寧靜及出離,
有三種,即——
身遠離(kāyaviveka)、
心遠離(cittaviveka)、
依遠離(upadhiviveka)。
「身遠離」讓我們的心有力量,
如果我們整日、整夜、整年,
周旋於與他人打交道,
就會很累。
「人」的意思即是——
動蕩不安,
每一個人都有動蕩不安,
每一個人有一、兩種,
與十個人打交道,
就會有十種或好幾十種動亂,
如果上百人,就更甚了。
到了時間,
就要給自己獨處的時間,
如果有機會,
這稱之為——遠離。
若真正按照文獻,
稱之為「身遠離」,
讓身體及自己從攀緣中出離,
不與團體打成一片。
但這一點必須好好地看,
有時抽身出來獨處,
它依然擺脫不了攀緣,
現在這個時代,
網絡與我們連接,
他人無時無刻都可以聯繫我們,
即使在森林或寺庙裡,
不一會兒就有信息來了。
以前就有SMS之類的,
現在是Line、什麼IG之類的,
這太多了,
因此,我們並沒有真的遠離,
僅僅只是身體在獨處,
僅是外殼而已,
但實際上,依然與他人攀緣,
沒有停止。
倘若如此,
心沒有獲得休息,
身也沒有獲得休息。
當我們懂得真正的獨處,
比如:在我們修行的時段,
就確確把手機關上,
然後心意堅決,
不必瞻前顧後,各種擔心。
有些人想著,
「獨處」即是不跟他人交往,
那也沒有到那般程度。
比如有時候,
我們邀請他人一起修行,
成群或成團的,
一起認真地集體共修,
那亦可稱之為「獨處」。
獨處,
我們遠離充滿煩惱、
混亂的團體。
但如果是一起做功德、
行善的群體,
不必須遠離,
那是好,並非不好。
以前隆波早期修行時,
隆波也有夥伴,
有一起修行的善友,
一起親近高僧大德,一起聞法,
我們也修行,交流經驗,
這依然屬於「獨處」,
因為我們是以善法交流,
而非不善法。
我們遠離世間,
遠離動蕩不安,
遠離一切不善法。
比如:我們無緣無故,
獨自逃離至森林,
號稱那是「獨處」,
也許不是「獨處」也有可能。
因此,「獨處」
會輔助我們精力充沛,
具有力量修行。
整年、整輩子動蕩不安,
力量就會下降,
與他人交往得越多,
力量則越下降。
因此,努力地結交
那些我們與其交往後,
會生起善法的人,
那不阻止,並非不應做之事。
在隆波修行以來,
隆波也有「身遠離」,
大概三個月一次,
一年有四個回合,
運用那段時間,
與自己在一起修行,
暫時放下動蕩不安,
暫時放下所有的負擔,
不久再回來與工作、
與所有的負擔戰鬥,
心會強大、有力量、滋潤。
心遠離
08:44~12:33
「心遠離」(cittaviveka),即是——
自身遠離一切不善心。
如何做,
心才能夠暫時地遠離所有的不善?
必須修習禪定,
就修習禪那、三摩缽地(samāpatti)。
在心具有禪定的瞬間,
那稱之為「心遠離」,
因為心沒有迷失、
動盪到所有的煩惱之中,
所有的五蓋被暫時地壓制,
心寧靜、心快樂。
大家就訓練,
修習禪定是有好處的,
訓練的早期會有些難,
持續不斷地訓練,
它也不超過普通人能夠做到的程度。
首先就有「身遠離」,
如果沒有必要,別與他人攀緣,
我們回來訓練自己的心,
每一天修習業處,
做自己的正式禪修訓練。
當心有煩惱、
有五蓋之類生起時,
有覺性及時地知道,
五蓋就會滅去,
煩惱鬥不過覺性。
因此,
煩惱生起、五蓋生起,
五蓋屬於中級的煩惱,
它們生起,
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
五蓋滅去,禪定就會生起。
或如果在正式禪修練習訓練完整,
就修習能夠進入禪那的禪修業處,
比如:憶念佛法僧的恩德,
憶念天神的美德,
憶念佈施、憶念持戒等,
這尚未抵達禪那,
僅獲得近行定的階段。
修習可以進入禪那的禪修業處,
比如:安般念,
或者身至念,
修習可以抵達四禪。
或修習慈心觀,
修習讓心有寧靜,有慈心,
無限地往外散發,
就可以進入更高的禪那,
可以抵達無色界定。
這如果我們會修習,
就應該修習。
如果我們不會修習禪那,
我們就持續不斷地修行,
有「剎那定」程度的禪定,
久久的,心才獲得一次近行定,
寧靜下來,
但尚未抵達禪那。
然後就修習毗缽舍那,
直至體證道果,成為阿羅漢。
可以做到嗎?
成為阿羅漢,
但沒有先訓練進入禪那?
是可以的。
成為一類阿羅漢,
稱之為「純觀」(sukkha-vipassaka),
屬於乾澀類型的阿羅漢,
乾澀地修行,
就類似於長途跋涉,
以出離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