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地修行,而不是精進地打坐經行|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15:29~20:20)

2020年09月26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走神」屬於「放逸型」,
「緊盯」屬於「修苦行」,
如果我們不走神、不緊盯,
我們在覺知自己,
有覺性,心安住與自己在一起,
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身心的運動變化,
智慧就會生起。

如果沒有這兩個部分——
沒有「覺性」,
沒有「心安住與自己在一起」的禪定,
或者只有一點點,久久地才生起一次,
這稱之為「缺乏精進」。

精進、覺性、禪定,
這三個带「正」的部分:
正精進——也就是正確的精進,
正念——也就是正確的覺性,
而不是緊盯、鬱悶的覺性。
正定——是正確的禪定,
也就是心安住,
是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
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狀態。

我們不需要打壓。
心迷失了,知道「迷失了」,
禪定就會生起,
我們並沒有刻意地營造它,
而且也沒有試著去呵護它。

我們常常地訓練,直到它能夠持續……
「持續」這個詞並不完全準確,
事實上,是它生起得非常頻繁。
「心安住」的狀態非常頻繁生起時,
就會感覺似乎一整天都在安住。

隆波就是如此訓練過來的。
身為居士的時候,
隆波的覺性就非常地快速,
任何所緣在身心發生,
隆波都能捕捉到。
禪定也是具備的,
心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而且無需呵護。
為什麽無需呵護?
因為覺性非常快速,
心一動立即看見,一動立即看見,
真正的禪定就生起了。

那些高僧大德,
包括隆布信長老,並不知道隆波的名字,
因為隆波去頂禮高僧大德,
從未提及自己的名字、從何處來,
根本不說這些,那只是在浪費時間,
都只是直接向他們請法。
隆布信長老不知道隆波的名字,
他稱隆波為「知者」,
「知者」變成了隆波的法號,
每一次碰到,都會稱呼「知者、知者」。

隆布蒲尊者稱隆波為「修行人」,
一見到就說:
「修行人,怎麽樣啊?這次有什麽?」
意思就是——
在修行方面,有什麽要分享的嗎?

為什麽是「修行人」?
為什麽是「知者」?
因為覺性與禪定非常強大,
為何覺性與禪定很強大?
因為具備精進。

精進修行,
而不是精進地打坐、經行,
而是精進地——
有覺性,去訓練心安住。

比如,訓練讓心安住,
有時候隆波的心與所緣浸泡在一起了。
如果覺性已經捕捉到了,
隆波計時,在三秒鐘,最多五秒鐘之內,
心必須要從這個所緣裡鬆脫出來,
直到一旦意識「心跑到與所緣在一起」的瞬間,
心就自己抽身出來了,這僅源自於精進而已。

精進於什麽?
精進並不是像牛一樣地經行、打坐,
精進並不表示經行很久、打坐很久。
精進的意思是——
精進地斷除已生起的煩惱習氣,
精進地讓還未生起的煩惱不生起。
精進地讓未生起的善法生起,
精進地讓已生起的善法茁壯成長,
所涉及的都是善與不善。

如果日日夜夜經行,
希望取得道果、涅槃,
這並未讓煩惱受到絲毫地影響,
反而是在煩惱的驅使下行動。

因此,精進必須是「正確的精進」,
努力修行,但必須要有「正精進」,
而不是「邪精進」,
如果精進地隨順煩惱習氣,就不對了。

比如打坐,拼命地打壓自己,
一直處在鬱悶、苦悶的狀態,
這不能稱之為「正精進」,
並沒有減少煩惱習氣,
而是拼命地「迎合煩惱習氣」。

如果能打坐很久、經行很久,
就覺得自己很厲害,
原本是應該減少煩惱習氣,
結果變成了——「我很厲害」。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來源:禪窗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