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學習《阿毗達摩》,也别小瞧經藏|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2021年05月01日|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禪窗



近日,疾控中心將春武里府划為「疫情最嚴重地區」,實施嚴格的管控,要求集會人數不可超過二十人。現在,寺廟也請居士供養完食物就儘快離開,聚眾或聚餐是完全禁止的。所以,必須忍耐一段時間。春武里府已經連續幾天感染上百人了,今天也一百多例,全國則有上千例。大家必須遵守防疫條例,傳染病之所以能傳染,就因為人與人的聯繫,不聯繫就不會染上,所以要小心謹慎。

中國正在舉辦四十多人的禪修班,因為中國比泰國的病例少,所以基本恢復了正常。昨天,隆波看到視頻中的中國人,看起來都很亮堂,好幾個人的修行有進步。他們距離隆波非常遠,但也在收聽隆波的直播,我們為他們提供了中文翻譯服務。

他們應該是在實踐,否則不會成長。好幾個人看起來都有進步,所以我們也要用功。泰國人學法更容易,一聽就懂,不過有時候聽,有時候懶得聽。其實聽或不聽,問題倒不大,但如果修行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是不行的。聽法卻不實踐,無論多少年都不會有起色。

親身實踐不同於研習經典,後者只要死記硬背便能通過考試來晉級。可是,實踐無法透過思維分析來進行,死記硬背也不行,必須依靠觀察和「看到」!看到什麼?看到「真實法」。

「真實法」並不是所思所想的內容,因為所思所想的內容沒有境界,它被稱為概念法,是想像和構建出來的,所以歸為概念法。包括想到身體不淨、是無常、苦、無我的,只要其中夾雜思維,就表示尚未契入毗缽舍那。

舍那必須看到境界,而且只看境界也無法生起毗舍那智慧。若想生起毗波舍那的智慧,必須看到「真實法」的實相。所謂「真實法」,此處僅限於色法和名法。因為除了色法和名法,「真實法」還包括涅槃,但因為凡夫看不到涅槃,所以無需關注它,只關注色法和名法即可。持續地觀察色法與名法,直到看見三法印:三法印即是實相。

色法與名法是真實存在的,而所想的內容屬於概念,並不真實存在。我們應該觀察真實存在的現象(即,色法和名法),但一定要觀察直到洞悉名色的實相——即,三法印。換句話說,真正需要看見的是名法和色法的三法印。

色法是什麼呢?最簡單的色法是身體物質。但事實上,真正的色法稱為「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四大」是真正的色法,此外都是仰賴這些真正的色法來構建出其它色法。比如,站的色、走的色、坐的色、臥的色,就是仰賴於物質元素聚合起來,仰賴於「四大」聚合成為行住坐臥的身體。不過,行住坐臥的色還不是真正的色法。真正的色法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可以有兩種注解:一是經藏的注解,二是《阿毗達摩》(論藏)的注解。經藏的注解非常重要,論藏的注解則屬於專業版。經由聽聞《阿毗達摩》(論藏)而證道果的人有多少?不知道。但經由聽聞經藏而證道果的人不計其數。

翻閱三藏就會發現:佛陀所教導的內容主要匯集在經藏和律藏中,《阿毗達摩》(論藏)不是教人類,而是教天神的,而後,通過舍利弗尊者的拓展和延伸,再傳授給自己的弟子。

大部分人都是聽聞經藏而證的道與果,從憍陳如尊者聽聞《初轉法輪經》開始,之後五比丘聽聞《無我相經》而證阿羅漢果,這些全在經藏中,並不在論藏內。拜火教的迦葉三兄弟及其千位弟子們所聽聞的《燃燒經》也在經藏裡,所以別輕視經藏。即便你學習《阿毗達摩》(論藏),也別因此小瞧經藏,因為聽聞經藏而證果者是不可計數的。

所以別瞧不起經藏。如果要觀察身體,就觀察頭髮、毛髮、指甲、牙齒、皮膚不是我,是無常、苦、無我的現象,一再這樣觀察,身體並不是珍寶。有些人不擅長觀四大,還有些人(比如隆波)是不喜歡觀四大,覺得觀四大稍嫌單調,不如觀心那麼精彩紛呈。還有什麼現象的精彩紛呈能跟心平分秋色呢?沒有。

四大就在這裡,不會消失到哪裡,一旦死去就還給了世間;心卻可以跨越生死、不斷延續。心更為細膩與深邃,學習觀心之後就會覺得它是五彩繽紛的,不過也取決於每個人的根器和秉性。

有些人觀察頭髮、毛髮、指甲、牙齒、皮膚,看到身體不是「我」,能觀察頭髮、毛髮、指甲、牙齒、皮膚的心也不是「我」,於是就見法了;或是觀到放下身體,不停地照見身體乃四大聚合,毫無意義,觀身的心也找不到實質意義,於是就放下了,既放下身也放下了心,於是抵達苦的終點,這也是可以的,它取決於根器和秉性,擅長什麼就選什麼。

隆波本人不喜歡觀身,但你們要選擇觀身也是可以的,隆波教導弟子觀身的例子很多。至於觀心,要怎麼觀呢?觀心並不是去思維心,也不是猜測現在自己的心是苦是樂、是好是壞?而是要看到境界。

「心」這個現象是不會孤立生起的,它必定和眾多的「真實法」同步生起。心本身只是天然的感知,心的自然特性就是感知所緣。至於是苦是樂、是好是壞?取決於每一剎那與心同步生起的其他「真實法」,與心同步生起的現象稱為「心所」。越聽越複雜了!有心,還有心所,都屬於名法,而色身屬於色法。

名法是由「心」和「心所」組成的。比如,樂受、苦受屬於心所,苦受和樂受本身不是心,而是和心同步生起的現象。有些心是快樂的,有些心是苦的,有些是不苦不樂的捨受;樂受、苦受、捨受是和心同步生起的現象,屬於「心所」;這些「心所」讓每一顆心的面目有所不同。

快樂的心是一種情形,痛苦的心是另一種情形,不苦不樂的心又是一種情形。心本身是無法直接被看到的,因為心的自然特性是感知,無形無相,根本看不到,空空如也。

心本身是空蕩、通透的,心本身是清明的,它之所以發生變化而讓我們知道這顆心和那顆心是不同的,乃是依靠與心同步生起的心所。比如,這顆心有快樂,是因為有與心同步生起的「快樂」的心所,它和「能知」一同生起,短瞬存在,旋即滅去。

如果毫無憑借而想看到心的生滅,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它無形無相,只能經由「心所」而被看到:一旦快樂生起,快樂的心也同步生起;快樂滅去,快樂的心也同時滅去,「心」和「心所」是同生同滅的。

觀心乃是透過觀察「心所」來實現的。我們看到此念心和彼念心的不同,是因為剛才的心是快樂的,現在是帶捨受的心;或者剛才是有苦的心,現在生起了另一顆心,有苦的心滅去,因為苦滅去了,生起了帶有捨受的心,或者取而代之的是快樂的心。因此,觀察「心」和「心所」,讓我們得以開發智慧。

隆波以前也是一頭霧水,隆布敦長老教導隆波去觀心,隆波很發懵,於是修習禪定,專注地盯著心,死死抓住「能知」:靜止、空、光明。隆布敦長老看到以後棒喝隆波:你修錯了!心的自然狀態就是左思右想、演繹造作,你卻將它改裝到不思不想、不演繹造作,只有如如不動、空空如也的一種狀態。心一直處於那種狀態,便無法看到心的變化。因此,直接觀心會看不到三法印,心一直處在空、光明的狀態。

所以,梵天會產生邪見,誤以為心是恆常的。因為梵天生起的心是單一類型的心,在漫長的時間裡反反覆覆生起。比如,快樂的心一直那麼快樂,萬年、十萬年、百萬年都維持那樣的狀態。時間一久,梵天便生起邪見:誤以為這心是恆常的,於是變成邪見。

透過「心所」來觀心的生滅,就會看到心一直處在生滅狀態,是無常的;心無法長時間處在某一狀態,是謂苦法印——被逼迫著要離散,快樂的心被逼迫著要消失,維持時間並不久,苦的心也是被逼迫著要消失,維持時間同樣不久;無論心有快樂還是痛苦,快樂要生起還是滅去,選擇不了,這稱為看到「無我」。

我們應該觀察「心」和「心所」的共同運作,不用訓練去觀心本身,因為壓根找不到,來無影去無蹤,我們好好訓練觀察「心所」即可。

如何觀察呢?不是用肉眼去看。因為所有的心所都是名法,是無形無相的,但各有風格、症狀與表現方式:比如各種感覺。所謂觀察心和心所,是去知道感覺、以感覺知道。比如,快樂的感覺生起,我們知道當下快樂的感覺生起;痛苦的感覺生起,就知道痛苦的感覺生起。

我們怎麼知道「有樂、有苦」呢?是以感覺知道的,所用的是感覺。現在感覺快樂、現在感覺痛苦,現在感覺不苦不樂,這是以感覺在知道。名法是透過感覺來知道的,心是能知、是感知者,屬於「能觀」,去感知心所——快樂生起,知道;快樂消失,知道;痛苦生起,知道;痛苦消失,也知道;不苦不樂生起,知道;不苦不樂消失,也知道。訓練去觀察、去感覺:現在快樂,知道有快樂;現在痛苦,知道有痛苦;現在不苦不樂,知道不苦不樂。訓練去觀心所、觀名法,就這麼簡單。

「心所」並不限於苦、樂、不苦不樂,它們只是心所的一個系列,稱為受蘊;我們先不管想蘊,因為很難觀察;而可供觀察的行蘊卻非常多,行蘊就是造作好、壞、不好不壞,各種造作。舉個簡單的例子,生氣是常常出現的現象,我們不用問自己現在生氣了還是沒生氣?我們只是感覺正在生氣,或者生氣已經消失,慢慢地輕鬆去知道,不用想太多。對「心所」或名法的觀察,與思維毫不相干,思維以後反而找不到;我們應該用感覺(去觀)。

現在感覺生氣,知道正在生氣;現在感覺貪婪、愛戀、渴望,如其本來地知道,如其呈現的樣子去知道。不斷地訓練這樣去知道,就會認識名法的「真實法」。快樂生起,知道;苦生起,知道。常常地知道,接下來就會牢牢記住。當快樂生起的瞬間,覺性及時捕捉到快樂生起了;痛苦生起時,覺性也及時捕捉到;或者生氣了,覺性還是及時知道。訓練這樣觀察境界,別用肉眼去看,要用感覺去知道。

心情舒坦,知道心情舒坦;心情鬱悶,知道心情鬱悶。用感覺就會看到自己的感覺整天在變,並不恆常,那時候已經契入毗舍那了。

首先要看到名法的境界,不是用肉眼去看,而是以感覺去「看」,以心來知道,心是「能知」。我們要去感覺——生氣了,知道它生氣了;不生氣了,知道它不生氣了;看到貪生起,貪滅去;散亂生起,散亂滅去。訓練去觀所有的境界……「觀」這個詞並不準確,其實是感覺,感覺到所有正在呈現的或剛滅去的「熱騰騰」的境界,這並不難。

隆波在修行的早期去讀《阿毗達摩》(論藏),那時修行已經不錯了,隆布敦長老保證說:「修行正確了。」可是,讀《阿毗達摩》還是一頭霧水。裡面講到的勝義諦、真實法,究竟是怎樣的呢?某日收聽廣播,具體內容記不清了,只記得裡面簡單的說明:生氣,就屬於真實法。當隆波聽到「生氣屬於真實法」時,豁然開朗,明白到作為名法的真實法是怎麼回事。

瞋痴之類的現象是怎麼知道的呢?所有與心同步生起的現象,稱為心所。與苦、樂、不苦不樂是同樣的,貪瞋痴也是與心同步生起的,與心同步生起的現象還有很多,統稱為心所,共有五十二種。

五十二種心所裡,感受是其中一種,感受又分成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再有一個想蘊,加起來就是兩種;另外還有五十種「心所」,稱為行蘊。因此,「心所「絕大部分是行蘊——心的造作。心會造作好、造作壞、造作不好不壞;既可造作善,也可造作不善;還可造作非善非不善;既能造作與善同步生起的法,也能造作與不善同步生起的法……花樣百出、層出不窮。

我們無需認全五十種「心所」,因為我們不一定全都具備。比如,我們無法進入禪那,更無法進入無色界定,因此可以排除「心所」中關於色界、無色界的部分。我們認識的是界心所,要逐步觀察它們:瞋心、貪心、痴心、散亂心、萎靡的心……或是具備信仰、精進、覺性(正念)、智慧的心,這是善心的一組;禪定既可以生起於善心,也可以生起於不善心,禪定可生起在每一類心,時好時壞;與不善心所同步生起時,它就參與進來一起工作,令那一念心變壞……

心伴有「心所」時,不是一次只有一個「心所」,而是每一個心識剎那同步生起很多「心所」,聚集的「心所」是不可計數的,它們協同運作。但是大家不用擔心,只要簡簡單單按照佛陀在經藏裡教導的那樣觀察即可。如果按照《阿毗達摩》(論藏)來實踐,頭可就大了,應付考試還湊合,卻難以戰勝煩惱。

那麼,我們要怎麼按照經藏觀心呢?佛教開示得非常清楚:諸比丘,心有貪,知道有貪;心無貪,知道無貪……就這樣簡單地觀察,沒有什麼難度。諸比丘,心有瞋,知道有瞋;心無瞋,知道無瞋……

如何知道「心有瞋」呢?用感覺去知道。正在生氣,去感覺,當下生氣消了,去感覺,以感覺去知道。佛陀使用的詞是「知道」,心貪,知道有貪,要去知道,而不是去分析。開發智慧要去知道、去感覺,不停地知道境界,接下來境界會自行演示三法印。

心有快樂生起後,夾雜著貪,我們會看到當下心有貪(屬於不善),而且是快樂的。心有貪時,有時是快樂的,因此,心有快樂並不一定都是善的,也可能屬於不善心。

心有信仰想要聽聞佛法,愉悅地聽法,心是快樂的,屬於善心,與其他屬於善的「心所」(比如,信仰、精進、覺性)同步生起,我們都要及時去知道。

大家在訓練觀察時,無需像隆波講得那麼細緻。隨著深入修行,自然就會越來越細地知道每一顆心包含了極多「心所」。但在剛開始,簡單點,按照佛陀的教導:心貪,知道有貪,心無貪,知道無貪;心有瞋,知道有瞋,心無瞋,知道無瞋;心有痴,知道有痴,心無痴(沒有迷失),知道無痴;覺知自己,知道心覺知自己;心迷失、忘了自己,知道心迷失了……訓練時就這麼簡單,不用去觀這一刻有哪些心所?就連舍利弗尊者也數不清全部心所,以他的智慧都無法數清「非想非非想」的「心所」,必須仰賴佛陀的智慧,因為太精細了,舍利弗尊者只能數出其中一部分。而我們和舍利弗尊者之間根本不具可比性,所以不用太貪心!

就按照佛陀的教導,從簡入手:心散亂,知道心散亂;心萎靡不振,知道心萎靡不振……容易觀察的心有八類:有貪、無貪,已經兩種了;有瞋、無瞋、有痴、無痴、散亂、萎靡,共八種;還剩下八種屬於能入定者的:心有近行定、無近行定、有安止定、無安止定,難度增加了,我們不用嘗試,只需要觀察我們真正具備的部分。

我們這代人不太具備什麼禪定功夫,所以只是去看開始的八類心即可。慢慢觀察,以感覺去知道:生氣,知道生氣;貪,知道貪,迷失,知道迷失;不生氣,知道不生氣;剛才貪,現在不貪了;剛才生氣,現在不生氣了……就這樣觀察。貪瞋痴先生起,再生起覺知,然後生起不貪、不瞋、不痴來代替,它們都是成對生起的。

心生氣了,一旦覺知到,生氣滅去,取而代之是覺知的心,它是成對的。學法的時候要成對學習,只學一對就夠了,選其中時常生起的一對來學即可。有些人心平氣和,很少生氣,就算被罵,也不起波瀾,整天笑眯眯的,這類人就別透過觀瞋來修行了,因為根本沒有可觀的。

瞋心重可以觀生氣,動不動就生氣,動不動就生氣,一會兒就煩,一會兒又煩了,這麼觀察很快就會看到真實法:心和生氣同步生、滅,然後生起新境界——不生氣,有覺知;無瞋也是一種境界,一旦覺性生起,瞋心就滅去,取而代之的是生起無瞋。就這樣不斷地觀察體會千次、萬次、十萬次、百萬次……究竟需要多少次?取決於各自根器。

如果根器上乘尤其慧根犀利,不用觀察很多就會明白,心將領悟及照見——凡生起的,必然滅去。他們不是看到貪生、貪滅,而是洞見一切都是生了即滅。

修行必須看到境界。透過真正的色法來觀色的真實法,有些色法是透過心來感知的。比如,移動的色法。我們閉著眼睛,色在動,知道,這是以心在知道;但色法的四大是很難觀察的,地大、火大、風大,是以身體的接觸而感知的,水大是透過心來感覺,這是從《阿毗達摩》(論藏)的角度來說。如果從經藏的角度,我們可以看見、感到嘴裡的唾液,它是可被感知的。經藏與《阿毗達摩》(論藏)完全是兩個角度,我們自己應該量力而行。

「量力而行」是指,按照經藏的角度,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能觀察到它。如果非要按照《阿毗達摩》(論藏)的角度去觀察,難度就會很高。比如,一根頭髮包含了全部地、水、火、風,那需要足夠的覺性、禪定、智慧才能看到,我們只去觀察那些佛陀在經藏教導的現象就夠了。

大部分體證道、果、涅槃的行者都是基於經藏的研習。有些經是佛陀直接宣講的,有些是弟子從佛陀那裡聽到的,還有些是弟子們自己親證的,然後在結集時講出來,經所有的阿羅漢聖者肯定通過。三藏之中有許多法義是阿羅漢聖者講的,經由共同結集的阿羅漢聖者一致表決認可。但是,後世卻有連初果都不是的人,到處宣稱「三藏裡的阿羅漢們是不可信的」!這些是多餘之舉……簡直是以螢光去照滿月,太不自量力啦!

我們的研習範圍並不僅限於佛陀的開示,裡面匯編的聖弟子的教導全都非常殊勝!事實上,整個三藏都不是佛陀的口述,而是經典結集時依靠弟子的記憶匯編而成。三藏是由佛陀的聖弟子匯編的,有些是源於聆聽佛陀的開示,有些是源於聆聽其他弟子的開示,有些是源於自證,然後得到與會代表一致通過,於是內容就出現在三藏裡。

大家要逐步地、簡單地學習,不用太複雜。觀察地、水、火、風,就直接去觀地大有什麼?頭髮、毛髮、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頭,至於骨髓,看不見,只能想象,那就不必去觀,只選擇能看到的東西。知道身體裡水大有什麼嗎?一會兒解小便,一會兒流口水,對嗎?刀划破了會流血。水大有血液、膿水、小便等。這些是水大,觀察下去……

之所以稱為(四)大,是因為它們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誰認為小便是自己?如果這樣認為,應該立刻去看精神科醫生。大便屬於什麼?地大,因為硬硬的。有人說不一定,拉肚子呢?這是抬槓!流體也會很快變硬的。

觀「四大」時,我們真能看到的就是這些,要看到它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誰覺得頭髮是自己?頭髮長在頭上時,我們會感覺是自己,對嗎?一旦剪下、刮掉或脫落,就不是「我」了。沒有人認為頭髮是人、眾生、我、他,否則就是精神出問題了。

看到了嗎?法是如此簡單!誰否定法,誰就是睜眼說瞎話。法是經受得起任何考驗的!牙齒是人、是眾生、是我、是他嗎?牙齒一旦被拔下來,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觀下去,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如此不斷地觀察,起先可以思維,接下去就會直接感覺到。

看到了嗎?最後還是要來到「感覺」,感覺到「四大」,感覺到地水火風等元素,清楚知道它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以覺性感知,以智慧了知,接下來再不是透過身體來知道了。起先,知道堅硬者是地大,我們知道、知道,一旦覺性和智慧真正生起,就會以心知道,以心洞悉實相:地、水、火、風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或者以覺性和智慧洞悉實相:全部的「心所」和「心」生、住、滅,屬於無常、苦、無我的現象,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

比如,生氣了,看到生氣的生、住、滅,而不會看到生氣是人、是眾生、是我、是他。慢慢地觀察和生氣同步生起的心,它短暫生起,一旦生氣滅去,生氣的心同時滅去,它們同步生滅。生氣的心和生氣是同步生滅的,貪婪的心和貪婪是同步生滅的,不停地觀察體會。

透過生滅的「心所」來觀,由於「心所」具備極多的獨特個性,讓我們知道它們每一個都是彼此不同的,然而心只有一個特性,即:感知所緣。因此,如果直接去觀察心本身,就會發現這裡是心,那裡也是心,無法區分它們,所以我們要依靠「心所」。

首先,訓練去觀察境界,看見實際存在的現象。一再重複,就會看到「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我、沒有他」的實相,多去訓練,直至嫻熟。

假如我們自卑、失戀、難過,如果懂得觀察,就會看到自卑、傷心、難過並不是「我」,而是「心所」,僅僅是一種生起的感覺。一旦看到就會滅去,心於是保持中立,接下來,一旦被識破的感覺生起,心不再滿意或不滿意,心保持中立。不停地訓練,最終心契入中立,快樂生起,心保持中立,不迷失於滿意;痛苦生起,心保持中立,不迷失於不滿意;善法生起,心保持中立,不迷失於滿意;貪瞋痴等不善法生起,心也保持中立,沒有不滿意。擺脫了滿意和不滿意的心,不會再起伏,而會「空」,道與果就在那時生起,心將集中起來而見法。

見法只發生在禪那(四禪八定)之中,然而大家無需為無法入定而擔心!我們只要不斷地培養覺性、開發智慧,不停地去觀所有境界的生滅,到了足夠的一點,心將自行入禪那,聖道和聖果也自行生起。沒有人可以指揮心去體證道與果。當戒、定、慧圓滿,聖道和聖果將會自行生起。

大家要日復一日去訓練!比如,現在必須在家辦公,待厭了,想出去玩,換下環境,去不了,不方便,悶悶不樂。如果及時知道悶悶不樂,就會看到悶悶不樂與心是不同的部分,心是能知,悶悶不樂是和心同步生起的心所,一旦及時知道,悶悶不樂的心就滅去,取而代之的是生起愉悅的心。

因此,在必須居家隔離時,我們有一個與自己相處的良機,可以多去認識和瞭解自己。有些行業無法在家辦公,比如喪葬業,人死了,他們無法推說:「對不起,現在居家辦公!」可是僧人可以。接下來,人死的時候,僧人能以網絡視頻的方式來誦經超度,不久以後也許發展到這個程度吧。然後呢?如果一連念誦好幾天,僧人就開始玩花樣了,來個直播回放,然後自己去睡大覺。有些行業可以居家辦公,有些不行。不管怎樣,善用現在獨處的機會,別沈醉於厭煩!不管怎樣,反正都必須獨處,多去探究自己才可以獲得貼身的寶貝。

好啦,今天講了40分鐘,差不多了。

寺廟仍未允許居士來聽法,藉此機會通知所有人:寺廟仍未開放,但也沒有禁止居士供僧,轉交給寺廟工作人員即可,他們自會處理。我們必須遵守防疫政策來共度難關,無論如何要心意堅定、共克時艱。苦已經發生了,要會忍耐而非抱怨。(請)遵守防疫規定,共度難關!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來源:www.ganluyu.org

音頻來源:禪窗

視頻|中文字幕

視頻|同聲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