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2016年05月14日B|泰國解脫園寺
大家要慢慢用功,修行不難的。
從未修行過的人反而容易些,而修行過的人,大部分都會緊盯,一旦粘著於緊盯,就需要花些時間了。這屬於往昔的舊業。什麼舊業呢?沒有先好好學習,結果修成了緊盯。粘著於緊盯,好過粘著於不善的事物,粘著於緊盯可以升至善道,但無法抵達涅槃。
若想抵達純淨無染與解脫自在,就必須具備智慧。需要徹見聖諦:了知「苦諦」。什麼是苦?名色(身心)是苦。對苦諦的職責是什麼?是如其本來地知道。若徹知苦諦,就能斷「集諦」(苦因),即根除欲望,欲望便不再生起。
世人也有消滅欲望的方法——想要什麼,就得到它,欲望就會消失。但接著又會想要別的。也有些人或宗教使用的方法是——想得什麼,就故意不要,排斥一切。
佛陀教導的是透過「知苦」來消滅欲望。如果我們徹底知苦——知道名色(身心)即苦,欲望就不會再生起。
普通人只能做到暫時消除欲望,有時通過迎合,有時透過打壓。比如,耆那教的做法是與欲望對抗——想吃則不吃,想睡則不睡。或通過折磨身體來對抗並且消除欲望。
面對欲望,一類做法是迎合,想要什麼就去獲得。欲望消失了,心就不再躁動。另一類做法是對抗欲望,不斷對抗,永無止息。
佛陀教導我們根除欲望的方法是——「知苦」,只需要一次,就能徹底除根欲望。何時清楚地知苦,何時就可以斷除「集諦」(苦因)。這樣自動鏟除欲望,一次根除,一勞永逸。
一旦知道了實相——此身是苦,此心是苦,純純粹粹的苦。除了苦,沒有什麼生起;除了苦,沒有什麼安住;除了苦,沒有什麼滅去。這樣照見才能稱之為「知苦」。知道實相以後,欲望將不再生起。
之所以有欲望,是因為幼稚不懂事。想要得到什麼,本質是為了想讓身心快樂,想讓身心離苦。待到知道實相——身心即是苦本身,就會明白想讓身心快樂的欲望是幼稚無知的;想讓身心不苦的欲望是不明事理。一旦智慧圓滿,欲望就再不會生起。當欲望不再生起,心的苦就止息了。
佛陀的方法並不是迎合煩惱習氣或迎合欲望,也不是經由折磨自己來對抗欲望——想吃不吃,想睡不睡,想舒服就去睡釘子床或坐在刺上,等等。
佛陀開示說:那不是出路,它們是兩個極端。其一是迎合煩惱習氣,稱之為「縱欲行」;另一個是使自己受苦,稱之為「修苦行」。佛陀說:普通人會迷失到「縱欲行」之中,不曾學法與修行的所有眾生,終其一生只是忙著透過眼耳鼻舌身心來迎合煩惱;而修行人則會步入「修苦行」的極端,打壓自己,無論如何都會或多或少的打壓,打壓身心,讓身受苦、讓心受苦。
中道即是照見實相:如身本來面目的照見身,如心本來面目的照見心。不進去干預它們,也沒有必須這樣或禁止那樣。「禁止」和「必須」屬於「修苦行」一族,一味的迎合煩惱習氣,屬於「縱欲行」一族。
知苦——知道身心的實相之後,欲望將不再生起。當欲望止息了,心就會接觸涅槃。涅槃是欲望或「想要」得以止息的狀態。涅槃本已存在,並非是新生事物,也不用到哪兒去尋找涅槃。心何時擺脫了欲望,涅槃就在現前。涅槃不在寺廟,不在印度,不在此處或它方,涅槃就在現前。有欲望的心是看不見涅槃的。僅此而已。因此,何時知苦,何時斷除苦因(集諦),何時斷絕苦因,何時徹見「滅」——涅槃。聖道就在那時生起。
這就是佛陀的教導——四聖諦。
何時尚未徹見四聖諦,表示智慧尚且不足。何時智慧具足,則會始終徹見聖諦。徹見之後,就再無心苦。唯一只剩身苦。
普通人身體痛苦時,心也會苦。修行者卻可以達至只剩身苦而無心苦。慢慢去用功,不難的。覺知自己,然後如身本來面目的觀身,如心本來面目的觀心。最後就會照見實相:名色(身心)即是苦。
簡單嗎?極其簡單。比想象得還簡單。難是因為想得太多,才會難之又難,全是「必須這樣與禁止那樣」,最後跌入「修苦行」的極端。打壓身心,令自己受苦受累。
今天是課程期間最後一次在這裡講法。禪修班明天會去蘇可泰大學聽法嗎?那麼禪修班還有明天一天,蘇可泰大學與此處不同,那裡的場地更寬敞,聽法者非常多,也有明顯的進步。據觀察,如果常去某處講法,那裡的修行就會開始進步起來。現今聽隆波講法CD或看Youtube之後,知道如何修行的人已經非常多了,能夠自己體會到。
誰覺得有必要提問?先從住在寺廟的人開始。
【問答篇】
隆波:你的修行已進步了,已領會了修行的原則。學法的時間也夠久的了。(隆波笑)
☘️居士1:感覺自己頑固不化。
隆波:頑固而已,其它並沒有什麼。
居士1:感恩隆波!我會用心修行的。
隆波:修行根本不難,感覺到了嗎?就是一個「醒來」的狀態,然後觀身與觀心工作,進而就會自行照見,會自己感覺到——根本沒有「我」在哪裡。
「我」僅僅藏在念頭的背後,並不真實存在。身體自始至終不是「我」,苦、樂、好、壞,或者心,自始以來也不是「我」。僅僅只是一種又一種境界或狀態而已,全都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根本無法掌控,它們不是「我」也不是「我的」。
感覺是「我」與「我的」,正是源於錯誤的界定,錯誤的界定源於將它們統統聚合起來看待。如果看見它們分離成一個、一個部分,在每一個部分之中都沒有「我」。
我們將名色聚集為一個整體,然後界定它是「我」。我們被它所騙。我們界定它是恆常的、快樂的、美的。錯誤的界定稱之為「想顛倒」,「想顛倒」會導致「心顛倒」,「心顛倒」並不是指發狂,而是指錯誤的思維。每一次思維時,每一次都有「我」。錯誤的思維源於錯誤的界定。錯誤的思維導致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見解是——以為真有「我」存在。因此,「身見結」僅只是錯誤的見解而已。僅只是見解錯誤,事實上,「我」從未存在。
有些人不想學習佛教,害怕學習之後「我」會消失。其實「我」從未存在,僅對於迷失之人來說才貌似存在。依賴於正確的界定——每一類色法、每一類名法,來照見「無常、苦、無我」,這被稱為正確的界定,然後思維就會正確,最終會生起正見——正確的見解。
要不斷地覺知自己——覺知身、覺知心。就會照見身不是「我」,它在自行運作;苦、樂也是自行運作,它們不是「我」;好、壞也是自行運作,它們也不是「我」;心也是自行運作。就是如此觀照下去。
☘️居士2:頂禮隆波!
隆波:你比以前有進步,以前想得太多。
居士2:對,現在發覺這個是最多的。
隆波:就是!及時的知道,就已經很好了。我們不需要追求其它的聰明,只需要照見一切無常,每一樣都是自行運作。比如當下,你正「想要說」,感覺到了嗎?它從胸口湧動出來,是自行呈現的。我們只需要照見它生起而後滅去。其它的境界或狀態也是如此。不難的。
居士2:照見一部分境界或狀態是無法掌控的。
隆波:全都是如此,而非某部分。
居士2:這說明正在開發智慧,對嗎?
隆波:對,照見「無我」——無法掌控。
☘️居士3:頂禮隆波!
隆波:你的進步非常大。
居士3:最近兩個月,心始終造作不善,遭遇非常強烈且戰勝不了的煩惱習氣,心斷斷續續地鬱鬱寡歡、萎靡不振。
隆波:別相信它們。
居士3:而且感到厭倦。
隆波:體會到了嗎?心自行造作不善,並不是你在造作它?它是自行造作的。
居士3:嗯。
隆波:我們不去阻止它們,也阻止不了。
居士3:好的。
隆波:觀照它們在自行造作,它們不是「我」,就從這個角度去觀照。
居士3:也有這樣觀照,但心還是時不時的鬱鬱寡歡。
隆波:這就已經被煩惱習氣所騙了,要及時的知道。鬱鬱寡歡,要知道鬱鬱寡歡,別讓它們掌控了心。
居士3:根本不太能修行。
隆波:這就是修行!如其本來地知道名色,就稱為「修行」。看到嗎?它自行在想那些不好的,自行鬱鬱寡歡。這就是修行。
居士3:好的。
隆波:修行並非意味著必須要怎樣…
居士3:即便我的心已經厭倦到受不了…
隆波:厭倦知道厭倦,不喜歡厭倦要知道不喜歡。
居士:好的。
隆波:不喜歡知道不喜歡,如此而已。佛陀並沒有教導——必須好。心有貪,就知道有貪,並未教導說要禁止貪。
居士3:這說明我現在修行還OK,對嗎?
隆波:OK。下一個。
隆波:你在打壓自己嗎?
☘️居士4:打壓得非常厲害。
隆波:嗯,別打壓,累!不可憐它嗎?
居士4:好的。
隆波:要非常悲憫這個身體,它真的很可憐。
居士4:好的。
隆波:這個心也真的好可憐。
居士4:好的。
隆波:別壓制它們,別打壓它們。
居士4:好的,現在修行形式變成了經行,經行的時候,心跑出去,知道;然後就會緊盯。隨後又跑出去,又再次緊盯。
隆波:對,可以的。
居士4:好的。
隆波:看到了嗎?它自行在跑,自行在緊盯。
居士4:是的。
隆波:就這樣觀照,不用害怕。
居士4:好的。
隆波:並非必須只從好的事物中學習,學習那些不好的事物,同樣可以獲得智慧。
居士4:好的。
隆波:好,接下來還有誰要提問?
☘️居士5:頂禮隆波!我現在覺得很憋悶。
隆波:對,就如其本來地知道。
居士5:好的。
隆波:有個訣竅可以讓修行更容易:任何境界或狀態都行,它們是什麼並不重要。苦或樂、好或壞,全都是平等的。它們不平等是因為心喜歡這個、討厭那個。因此無論發生什麼,要及時知道自己的心。比如當下憋悶,心不喜歡,要知道不喜歡。去覺知「不喜歡」的感覺,而非覺知憋悶。
居士5:好的。
隆波:一旦覺知到「不喜歡」,心就會中立繼而明白「憋悶」不是「我」。
居士5:好的,就是剛剛才憋悶起來的。
隆波:一定會的,舉手的人必定會憋悶。你的修行很好,蘊已經分離,繼續觀照。
居士5:好的。
隆波:看得出了嗎?蘊已經分離了?
居士5:看不出來。
隆波:感覺到了嗎?身體移動,心只是一個感覺的人?
居士5:感覺得到。
隆波:身與心是不同的部分。
居士5:是的。
隆波:這就是分離。
居士5:嗯。
隆波:苦、樂、好、壞與心也是不同的部分。
居士5:是的。
隆波:還有什麼疑問嗎?
居士5:沒有,只是感覺瞋心非常多。
隆波:瞋心多,是因為沒有打壓。瞋心生起,照見無常了嗎?無法掌控?如此觀照。
居士5:好的,感恩您!
☘️居士6:頂禮隆波!
隆波:別說得太長,看樣子很會聊天。
居士6:不確定自己修行是否正確,怎麼辦?
隆波:要知道「不確定」,只需要及時的知道心而已。不確定,知道不確定。觀察到了嗎?蘊可以分離,身與心是不同的部分。
居士6:曾經看見過,後來好像不會修行了。
隆波:然後「想要」修行嗎?
居士6:是有「想要」。
隆波:要知道「想要」。
居士6:好的。
隆波:知道當下的境界或狀態就行。
居士:我的修行還在正確的路上嗎?
隆波:在。但是實話實說,你過於散亂了。
☘️居士7:頂禮隆波!
隆波:一時說不出話來了(隆波笑),時不時地去修習寧靜,輕自在地覺知自己。如果無法觀心,就觀身。思維身體不是「我」,是物質元素。我們只是臨時仰賴它,不久就要還給主人。如果觀不了心,就這樣觀身。心可以消失,但身體不可能消失去哪裡的。
☘️居士8:隆波好!
翻譯:已經來好幾天了,感覺心不太正常,一直處於緊盯狀態,今天開始感覺輕些。
隆波:對。緊盯,要知道緊盯,我們禁止不了它。心並不真的是「我」,無法被指揮。命令它「別緊張」,它依然會緊張。叫它「別緊盯」,它仍會緊盯。去觀照它工作,直至智慧生起而領悟到:心不是「我」,它能夠自行運作。比如今天並沒做什麼,它卻自行舒服起來。去觀心工作,這樣修行是可行的。
☘️居士9: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阿姜巴山沒有開示嗎?(隆波笑)去用功,已經開始會修行了。慢慢觀照:這個身不是「我」,是被心觀察的對象;一切苦樂感覺不是「我」,是被心觀察的對象;貪、瞋、痴也不是「我」,是被心觀察的對象。持續不斷的如此觀照。如果散亂,就禮佛念經,你依然很散亂。
今天阿姜納是否去教禪定?阿姜納已經在拼命備課了——修習禪定(隆波笑)。阿姜納是隆波的弟子之中最精通於禪定的人,此刻他已經入定,不知道什麼了,可以批評他(隆波笑)。學習禪定要用於修行。禪定有很多玩法,有時出去玩也可以,接收不同的能量也行,但這些並不是目的。
要訓練「心安住」的禪定——讓心與自己在一起,如果需要休息,就訓練讓心休息的禪定。至於心往外送看見各種境界的禪定,無須學習。
還有什麼嗎?
翻譯:隆波提到的緊盯、走神等煩惱習氣,他全部都有。
隆波:很好,這才能進步。因為每個人都有,如果看不見,就無法進步。比如當下,看見出家師父走來,心就跑過去了,心能夠自行跑掉——就是這樣及時的知道心,照見心能夠自行運作。時而貪,時而瞋,時而迷失,持續不斷地觀察它工作,有的只是變化不斷,有的只是無法掌控,心不是「我」。你的修行很好,可是禪定力不夠,心容易散亂。
☘️居士10:感覺頭暈乎乎的,是因為想得太多嗎?
隆波:有幾種狀況:有時是因為想得太多;散亂會導致暈暈乎乎;禪定力不夠也會如此;還有可能是被外在能量所控制。每個人都會釋放能量,不善的人也會在空間中散播能量。我們靠近某些人就會頭暈,有過這樣的經驗嗎?靠近某些人以後頭暈,不用喝酒就醉了,而接近某些人則感到心情舒暢、非常愉悅。因此,我們的感覺有時是源於外在因素,有時是源於自心的造作。
究竟源於內在還是外在,那並不重要,「暈暈乎乎」也是一種被心觀察的境界或狀態,一旦心看見之後生起滿意或不滿意,要及時知道。修行的重點在於及時知道心的滿意、不滿意,而不是去選擇——必須好的境界或狀態才行。因此,暈暈乎乎的時候,或感覺不知所措,什麼都觀不起來,要知道「什麼都不知道」,知道「自己想知道」,僅僅如此,就可以了。
隆波在第三個結夏安居時,心有點模糊,「嗯,為什麼又模糊了?」隆波修行以來都是心地光明,為什麼又模糊了?於是想方設法對治。臨時光明又再次模糊,最終,智慧緊隨而至:心對光明與模糊有滿意與不滿意。一旦及時知道這點,心就契入中立,再也不模糊,徹底和模糊告別。因此,那取決於心是否對境界或狀態保持中立。心保持中立,就會了解真相:那個境界或狀態並沒有什麼意義,全都不是「我」。因此別怕「暈暈乎乎」。
☘️居士11:頂禮師父!我自修行以來,一直法喜充滿,感覺這裡像天堂一樣寬廣、開闊與寧靜。
隆波:這取決於我們的心。如果心緒不寧,世界就是灰暗與動蕩不安的,我們的心是構建世界的人。比如當下,一切都覺得很好,唯一的欠缺是——心被法喜控制了。別投降。即便是美好的東西,也別被控制了心,必須從中獲得自由。這樣的「法喜」將會被隆波「扁一頓」。
居士:一直法喜充滿,越靠近師父越是法喜。
隆波:隆波每一天都有快樂,甚至醫生給一大把藥吃,也依然有快樂。(隆波笑)要及時知道心,別放任心被法喜等任何感覺控制,如其本來地知道,要照見法喜與心是不同的部分。
比如,當下已經開始分離了,感覺到了嗎?別讓它們聚合,但也別刻意分離。當下你有刻意,會感到憋悶,那就步入了打壓自己的極端。被感覺所控制,便已迷失於世間。而極力對抗,去刻意分離,依然不是中道。如果心被情緒掌控,要知道被情緒掌控。不喜歡,知道不喜歡。有些人被情緒控制以後很喜歡,喜歡,也要知道喜歡。持續地及時知道心的喜歡與不喜歡,在任何情形都要持續的如此覺知。
☘️居士12:頂禮隆波!我在瑞士,不在泰國,而且剛剛聽法。
隆波:不錯,作為剛起步的人,已經不錯了。感覺到了嗎?你的心與以前不同了。
居士:是的,是的。
隆波:已經對了。
居士:去年年底剛剛開始聽隆波的法談,絕大部分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
隆波:無論誰都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修行更多些。
居士:嗯?
隆波:因為生命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日常生活中。
居士:有時會透過想傷心的事來檢測自己的修行。然後內心會流淚,表面上不會。自己覺得能夠分離身和心了。
隆波:嗯。
居士:有那樣的感覺。
隆波:已經分離了。別放任心流淚,心依然還被難過的情緒控制。
居士:啊?
隆波:你要直接觀察痛苦的感覺。它會從心中分離出來,但是別去刻意的抽離,如果刻意抽離,心就會寧靜、呆滯、僵硬。
居士:對!對!
隆波:比如當下你正在刻意抽離,就會感到憋悶,心不正常。
居士:是的。
隆波:要如其本來的去知道。
居士:大部分情況是下班回家後,看隆波的視頻,做家務以前,播放隆波的法談,每天如此。
隆波:很好,持續聽法以後,理解就會改變,剛開始聽法的時候,是這樣一種理解,修行一段時間以後再聽,理解就會不同。
居士:是的,感覺自己在戒方面的進步很大。
隆波:很好。
居士:在修習禪定的時候,能夠更快入定。
隆波:是的,很好。
居士:想在回瑞士之前,再次頂禮隆波,非常非常感恩隆波!
隆波:去用功吧,慢慢練習。
居士:好的,師父!
隆波:不停地觀察自己,及時的知道心,及時的知道煩惱,深入地學習下去。
居士:好的。
☘️居士13:他曾學習隆波的法談,隆波說他陷入緊盯。
隆波: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緊盯了。如果緊盯就會憋悶,現在心開始松脫出來。修行已經進步,沒有非常強的緊盯。
不斷覺知,接下來,心有快樂,要及時知道。快樂時多時少,有時則不苦不樂,我們會看見它們變化不斷。有時候會有苦,有「擔心」等來來去去。
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觀察。就會照見:心每天在變,整天在變。持續的觀照,直至智慧生起——這個心是無常的,這個心不是「我」。若能獲得這樣的領悟,心就會越來越快樂。
大家注意到沒?中文真的非常難學,隆波努力在聽,依然不知何處是頭,何處是尾。他們說話的時候沒有停頓,根本摸不著頭腦。翻譯不錯,全能翻譯出來,還有誰嗎?
☘️法師14:想請尊者開示接下來如何修行?
隆波:修行已經進步了,心比以前舒服、寧靜。繼續學習,修行就是探究自己,探究身,探究心,要看見實相:一切都是臨時的。包括身體也包括心。不斷觀察,我們僅僅只是臨時依靠它們而已。修行基本不錯。
☘️法師14:請求懺悔。
隆波:嗯,還有別的要問嗎?
隆波:法師您的修行比以前進步了,心松脫出來了,輕舒坦。以快樂、輕、覺醒的心,覺知身、覺知心。心能夠覺醒,很好。這位法師的修行已經上路了。
☘️法師14:不太適應這裡,不知為何睡不著。
隆波:睡不著的問題去問醫生。我們要訓練心,比如:有擔心,知道擔心。要及時的知道心。身體有恙可以找醫生。而我們的心要自己來照顧。睡不著而覺得鬱悶,要知道鬱悶。為什麼會鬱悶?因為想要睡著。每次生起欲望,每次都會生起苦。體會到了嗎?想要睡著時,偏偏睡不著,睡著的時候,卻往往忘了「想要」。因此,如果擔心起來,要知道擔心。你除了擔心之外,有時心調皮起來也會興奮。快要回家了,睡不著的狀態很快就會消失。
☘️居士15:來聽法後感覺自己有所轉變,請尊者開示。
隆波:對的,但依然有習慣性的緊盯,緊盯會使心靜止,別緊盯。你容易習慣性的緊盯,這樣就要解除緊盯,讓心平常自然。如果緊盯,心就會憋悶。
居士15:兩年前參加過別的禪修,吃飯時看見手動來動去,想知道這樣對嗎?
隆波:想知道什麼?
居士15:想知道吃飯時,看見手不是「我」,分離出來,這樣是否正確?
隆波:如果心呆滯僵硬,就是緊盯。你的覺知如果像隆波喝水這樣,是不行的。如果看見身體移動,感覺這不是「我」,不是出於緊盯,而是自行感覺到的——身體正常移動,感覺它不是「我」,這樣才行。你粘著於習慣性的緊盯,心非常憋悶,會看見身體不是「我」,但往往是一段段的。比如只看見手不是「我」之類的,若像隆波這樣去感覺,就會感覺「我」根本不存在,包括身與心。
住在附近的龍陵寺的中國人也在嗎?
翻譯:是的。
隆波:她們怎麼聽法?
翻譯:就在後面,使用耳機收聽。
隆波:哦,能夠聽。
翻譯:是的。
隆波:以為來了聽不懂就糟了。在哪兒?站起來給隆波看看臉,有幾個人?
翻譯:三個人。
隆波:可以把號牌放下來了,讓隆波看看臉,站起來一下。好,可以坐了。同樣不錯,去覺知自己,觀身工作,觀心工作,常常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快樂生起,痛苦生起,好、壞生起,都如其本來地知道,我們只是舒適的觀者,並不干預它們。三個人基本不錯。
☘️居士16:涅槃是名色斷滅時的剎那的心嗎?
隆波:什麼?
居士16:名色滅去的瞬間,就會看見涅槃,對嗎?
隆波:自然狀態的心,一次只能感知一個所緣:感知色法,便感知不了其它所緣,感知名法,也感知不了其它所緣。還有另一種所緣,稱為「概念性所緣(世俗諦)」,心大部分是知道「想的事」,而看不見名與色,如果不迷失在造作裡,則會感知名與色,如果放下名色,就會照見涅槃。
但別陷入思維與分析,涅槃是想像不出來的,要慢慢觀察心的欲望,有欲望,要知道,心有「想要」,要知道。如果欲望生起而沒有看見,就會變成欲望的奴隸,無法照見涅槃。若想真的照見涅槃,就要及時知道「想要」,何時沒有「想要」,何時照見涅槃。
問得太遠了……難。
居士16:請隆波開示「緣起法」。
隆波:「緣起法」非常長,要講好幾個小時,現在沒時間了。「緣起法」是為了注解——事實上,並非真的有「我」存在。諸法因緣生,生起之後又成為生起其它現象的因,世間一切全都是相互關聯的。
「緣起法」是為了讓我們明白:苦源於什麼?佛陀的教導讓我們最終明白苦的根源:無明。無明就是不知道「四聖諦」。如果想要徹底根除苦,就必須清除無明。清除無明的方法就是隆波所教導的——有戒、有禪定、有智慧,始終徹見名色、五蘊、身心。心放下,不再執著,就會接觸涅槃,心再也不會有苦,苦不復存在。
「緣起法」很長,這是簡縮版的。諸法因緣生,環環相扣。比如:祖父生出父親,父親生出我們,環環相扣。
心也是環環相扣的。因為不知道「四聖諦」,故而迷失於造作(無明緣行);因為心迷失於造作,故而六識生起(行緣識);依賴於識,於是呈現此名色身心(識緣名色);依賴此名色身心,有了眼耳鼻舌身心(名色緣六入);依賴於眼耳鼻舌身心,產生「接觸所緣」 (六入緣觸);眼見色、耳聽聲、鼻嗅氣味、舌嚐味、身觸、心想,依賴於接觸所緣,則感覺生起——時苦、時樂、時不苦不樂(觸緣受);依賴於感覺的生起,煩惱習氣混雜進來;快樂時,貪趁虛而入;痛苦時,瞋趁火打劫;不苦不樂時,什麼也觀不了,痴又見機行事。
依賴於煩惱習氣的鼓動,欲望產生,生起了「想要」。有快樂時,想要快樂得久一點,快樂消失了,想要它再次回來。痛苦生起時,想要它快點消失。而痛苦、快樂又演變成生起欲望的「因」,一旦有「想要」,心就會產生掙扎,心想要有快樂,就掙扎著尋找快樂,心討厭苦,想要讓苦消失,則掙扎著排斥苦。心越掙扎,就比以前越苦。這就是「緣起法」的簡縮版。
此人問的是「涅槃」與「緣起法」,其實問的應該和「覺性」、「禪定」有關,具備覺性與禪定,才會照見「緣起法」。
重新說一遍,剛才他剛好把耳機取下,沒聽見。也就是必須訓練覺性,訓練禪定,當覺性和禪定茁壯之後,就會生起智慧,始終徹見緣起法,則會明白:清除了無明就會照見涅槃。如果只是一味地分析與思維「涅槃」和「緣起法」,而沒有覺性、禪定、智慧,不去修習毗缽舍那,只會獲得思維,不會見到真身。若想見到真身,就要訓練覺性,覺知身、覺知心,觀身、觀心工作,將來就會看見緣起法,將會照見涅槃。
☘️居士17:以前沒有學法和修行過,這是第一次。
隆波:很好。
居士17:第一次聽法,感覺有點發懵,請尊者開示。
隆波:發懵知道發懵,別以為學法必須是學習非同尋常的事物,學法就是學習自己,稱之為「自己」的就是身與心。心發懵,知道發懵;心樂,知道樂;心苦,知道苦;心生氣、貪、痴,如其本來地知道。
知道是為了什麼?為了照見「一切能生則能滅」。比如:發懵生起,是自行生起的,發懵臨時存在,然後滅去;苦、樂、好、壞同樣如此——即生即滅。如果反反覆覆的看見,智慧就會生起:所有的一切都是生起而後滅去。
接下來,無論生命中發生什麼,心都不會動搖:身體老、病、死,心不會動搖。因為心已經聰明,明白一切生起的,必然滅去。身體最後也必然滅去。與所愛者分離,遭遇不喜歡之人等情況亦然。心不會動搖,因為已經明白一切全是臨時的。
慢慢練習,直到心聰明起來,明白事實是:所有的一切都是臨時的。就是這樣不斷訓練,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知道嗎?生氣、貪、痴全是臨時的。知道嗎?苦、樂是臨時的。就是如此覺知,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直到心聰明起來。一旦聰明,就會明白:凡生起的,必然滅去。隨後無論發生何事,有何離散,心都不再動搖。因為心已經明白一切全都是臨時的。
☘️ 居士18:能觀與所觀必須有距離,知者在哪裡?
隆波:知者的心無處可安,我們無需找到「知者」在哪裡?只需知道它存在,且是觀身和觀感覺的,然後會看到無論身還是感覺,皆非「我」。知者的心也不恆常,一會兒是知者,一會兒是想者。不用去找知者在哪裡,找不到的。
隆波:這個人已經修得不錯了。
☘️ 居士19:這段時間感覺非常昏沉。
隆波:沒關係,是正常的。修習毗缽舍那一段時間以後,會開始厭倦外面的世界,看到這個世界毫無意義,就出現昏沉的現象。這是正常的,僅僅只是一段時間而已。昏沉也要修行,而不是昏沉就去睡覺。昏沉也要修行。
有的人不曾經歷它,有的人會經歷,不一定。修行已經很好了,才會昏沉,但這不是每個人都適用的答案。有人也會昏沉,卻根本不會修行;但這個人是由於會修行,所以碰到昏沉。
三十多年前,隆波也遭遇過,經行也能睡著,特意雙盤痛得要命,同樣睡著,怎麼做都睡著。1983年8月5日去羌邁頂禮隆布信長老,問說,坐著睡著、經行睡著,怎麼都睡著,如何對治?長老開示說:知者知者,懷疑什麼,繼續用功,很快會在這個安居期間得到寶貝。長老叮囑不要懷疑,隆波就不再懷疑。第二天在羌邁繼續禮佛,7號坐長途汽車回曼谷,坐車時也打坐,很快睡著,快到曼谷時,心醒過來。長老叮囑說:別懷疑!繼續修行。
但這是針對個案的。如果每次打坐都睡著,是因為心萎靡不振。但這個人不是。
☘️ 居士20
翻譯: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嗯?他講這麼長,翻譯得這麼短?
翻譯:他想問問題,看見自己的「想要」…
隆波:嗯,很好。
翻譯:聽別人做小參時,生起瞋心,也知道。
隆波:嗯,那樣很好。就是那樣,持續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去用功吧。結束了,請回家吧。
【完】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電子書下載:
音頻來源:禪窗
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