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9年09月21日A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泰國的修行體系
泰國有很多的道場:這裡在教修行,那裡也在教修行,大概有四、五個體系。
第一個體系是東北地區上座部阿姜曼尊者(1870–1949)的體系,幾乎有100年的時間,是從第六世皇開始。阿姜曼尊者體系的固定模式就是唸誦佛陀,一旦心寧靜下來集中了,就去思維身體,作為初步的階段;最後階段是審視心,這是上座部的教導。
第二個體系是佛使比丘教導的修行方法,是十六個階段的安般念。佛使比丘寫了很多書,是國際非常有名的一位比丘,但是隆波還沒看到誰可以修到第六階段,它的境界有十六個階段,絕大部分只能到第一、二階段。…有的人也許做得到,但是隆波沒看到。
所看到的還有另外一個體系,就是觀腹部升降的修行方法。觀腹部起伏是從緬甸傳過來的,屬於大宗部。緬甸傳來觀腹部的升降,已經弘傳很長一段時間了,特別是禪修班舉辦非常多,誰想辦禪修班就可以作為功德主;誰想教導,透過訓練就可以教別人了。
還有另外一個隆波田的體系,是在東北部。隆波田修習唸誦佛陀等方法沒有成效,他就改練手部動作(動中禪),後來很多中國人來學習手部動作。隆波曾經頂禮過隆波田長老,那時跟隆布敦長老學法已經明白了,就去參訪。剛剛這些道場隆波都去參訪過。
隆波本身主要是跟上座部長老學法,教導隆波的高僧大德中,隆布敦長老是阿姜曼尊者最早期的一位大弟子,最早期的弟子有五位,第一位是阿姜辛長老,第二位是隆布敦長老,還有其他三位【註】。當中,隆布敦長老學得非常快[他比阿姜曼早證得阿羅漢]。阿姜辛尊者是阿姜曼尊者體系的大將,他教導的能力非常強,隆波帖長老也是阿姜辛尊者的弟子。阿姜辛是第一位幫助阿姜曼尊者弘法的弟子,但是他本身是修菩薩道的,並沒有體證道果,他追求的是證悟佛陀。隆布敦長老原先的願望是證悟獨覺的,見到阿姜曼尊者後就不要了,他已經見到[聲聞的]路就直接走了。隆布敦長老的特質是獨覺的特質,不怎麼教,靜靜的。如果跟高僧大德學,就多多去觀察高僧大德在做什麼、怎麼做,慢慢去體會。
得到了心就得到了法
隆波從阿姜曼尊者最有名的幾位弟子——隆布敦長老、隆波帖尊者、阿姜摩訶布瓦尊者、阿姜信尊者等大概有三十多位學習,每一位都同樣教導到心。他們教導居士先唸誦佛陀、思維身體、去佈施、去持戒,但是隆波去頂禮他們的時候就直接點到心、直接教導觀心。隆波曾經有過疑問,問隆布敦長老說:「我去參訪的道場,教導的都是觀身,比如腹部升降是觀身體,隆波田的手部動作、佛使比丘的觀呼吸都是觀身體,上座部的唸誦佛陀、思維身體,都是觀身體,請問長老我一定要回來思維身體嗎?」
長老很悲憫地看著隆波的臉,可能覺得愚蠢,問這麼膚淺的問題,但是他沒有說,他說:「他們觀身,是為了看到心;修行抵達了心,還要管什麼身體呢?身體是應該被扔掉的對象!」所以隆波再也沒有疑問了,就不停地觀心。
事實上阿姜曼尊者的教導核心就是進入到心,得到了心就得到了法,如果沒有得到心就沒有得到法。只是要有固定形式的訓練,無緣無故是無法進到心的。初步的階段就是修習奢摩他(止),去唸誦佛陀。為什麼要唸誦佛陀?佛陀是什麼意思?佛陀是心!佛陀的意思是心、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因此讓我們唸誦佛陀佛陀是為了提醒自己,要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隆波曾經碰到一位高僧大德,她是阿姜摩訶布瓦尊者的妹妹麥章蒂(MaeJundee,2013卒),她修行很厲害。阿姜摩訶布瓦尊者保證她的修行於1992年(佛曆2535年)就證悟阿羅漢了。她見到隆波就問:「法師!你是怎麼修行的?為什麼我們的心來到同樣的境地?那心集中在哪裡?」
隆波說:「起步的階段,訓練安般念,是跟隆波李尊者學。隆波李也是阿姜曼尊者的弟子,但是他喜歡安般念,隆波小時候學的就是安般念,直到呼吸已經停止,變成了光明,光明就在鼻尖下,一旦心跑了及時地知道,心跑了及時地知道。」
她說那麼是一樣的,但她不是用呼吸,她用的是佛號,心同樣也放在鼻尖下,唸誦佛陀、佛陀;一旦心跑了及時地知道,跑到了鼻尖也知道,跑到了佛號也知道,跑去別的地方也知。
修行的核心就是心
如果我們修行,能夠真的來到實質核心,那個實質核心就是心,唸誦佛陀佛陀我們要及時地知道心、觀呼吸我們要及時地知道心、作手部動作也要及時地知道心。隆波田教手部動作是感知到手部動作,一旦心迷失了及時地知道,心迷失去想了知道。他說覺性像貓,念頭像老鼠。
真的修得很好的人都來到同樣的點,但是後人沒有學到實質,根本沒有抓住高僧大德的實質,就發矇說:「我要唸誦佛陀好?還是觀呼吸好?還是作手部動作好?還是觀腹部升降更好?」這些都是修行的外殼,只是模式,只是心的臨時的家而已。如果得到了心,無論是什麼方式都沒錯!如果沒有得到心,就什麼也沒得到,有的只是獲得寧靜。因此沒有哪個禪法比哪個禪法更好,有的只是哪個禪法適合自己,自己可以做得到。
觀腹部升降時,心跑到了腹部,緊盯腹部,那是奢摩他(止)的修行。隆波田的手部動作,如果心跑到手上面而沒有看到,那是在緊盯手,心已經專注在手上,那是得到奢摩他(止),不是毗婆舍那(觀)。修習安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