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分離蘊——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9年10月05日B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從持戒到開發智慧

今天早上吃飯時大家有修行嗎?誰沒有修行的請舉手?真的欠揍——法,學了之後不去實踐,是不可以的。

首先,我們一定要持五戒,第二個就是安排時間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讓我們的心演練得非常嫻熟,比如,我們修習奢摩他(止),怎麼做能讓心寧靜?怎麼做能讓心安住?它們是不同的。…

訓練讓心寧靜的方法,一定要自己選擇去修一種快樂的禪法,每個人都不一樣,比如,隆波跟隆布李尊者學習,他教「吸佛、呼陀」,這麼修了之後很舒服——要修習寧靜的時候就「吸佛、呼陀」。後來見到阿姜摩訶布瓦尊者,他教導隆波「唸誦佛陀」,但是隆波念了很鬱悶,就不選用。要去選擇自己所擅長的,不要去模仿別人,要看自己修行什麼禪法後很舒服,就去選擇那個禪法,心才會寧靜。

如果要訓練安住型的定,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變成觀者,就用原來的禪修方法,比如唸誦「佛陀」,原先我們關注的是佛陀、佛陀,現在則是關注自己的心——唸誦佛陀時,我們的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一離開佛陀,我們及時地知道,這樣心就會安住起來。「觀呼吸」的時候,心跑去別的地方去,我們及時地知道,如果心跑到呼吸上面在一起,這屬於寧靜型的[定],如果知道心跑到呼吸上或別的地方去,及時地知道心跑來跑去,心就會自動自發的安住,變成知者、觀者。一旦我們的心變成知者、變成觀者,就來到開發智慧的階段。開發智慧最初步的階段,就是分離蘊。阿姜摩訶布瓦尊者開示說:「如果無法分離蘊界,別在我面前吹噓說,有在開發智慧。」

分離蘊界並不是難的事情,比如當下這一刻身體坐著,感覺到嗎?身體在點頭,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有一個觀者,不用去尋找它在哪裡,如果努力去找就會發矇,不用去找。隆布敦長老開示說,「用心去找心,宇宙再生滅一次,你也找不到。」他是這麼開示的。我們就只是知道,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有一個觀者在。心是觀者,是覺知者。身體行住坐臥,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身體呼氣吸氣,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身體痠了,身體在動,動的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這樣不停地去訓練,就可以把身跟心分離開來,這是分離身心的方法,而不是修習禪定把心從身體裡徹底抽出來,讓靈魂出竅,這個不要修,因為如果沒有高僧大德在旁邊,就沒辦法回來了,就會迷失到別的地方去了。

我們只是有一種感覺——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什麼時候有被觀察的對象,就必然有知者、有心。又如,當下這一刻,我們的身體是苦還是樂?心是苦還是樂嗎?苦樂是被觀察的對象,有一個觀者存在,不用去找它。貪瞋癡也是被觀察的對象,就這麼去訓練。這樣蘊就會慢慢分離。

一旦能夠分離了,接下來就可以開發智慧——修習真的毗婆舍那(觀)。分離蘊界是最初階的智慧,根本還沒有來到毗婆舍那的智慧,真的毗婆舍那的智慧,一定要看到三[實相]。

當下這一刻只感覺身體坐著,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在旁邊觀著,接下來,心進一步提升了,就會看到坐著的身體不是我,身體不是我稱之為無我。提升起來,進入到真的毗婆舍那的智慧,看到三[實相],不是透過肉眼而是一種感覺——感覺這個身體是無常的,這個身體有的只是苦,這個身體是無法掌控的。

心也只是無常的,時苦時樂,時好時壞。心也是被逼迫著,快樂一段時間就會消失,好只是臨時的存在,就被逼迫消失。不停地去觀察,心是一直在被逼迫的狀態,想著好,很快就會想著壞,始終被逼迫著要變化,這個稱之為看到苦的[實相],或者看到心是自行在工作,心時苦時樂,我們無法選擇是苦還是樂、是好還是壞,我們無法掌控,稱之為照見無我的實相。

從分離蘊界到照見實相

我們不停地觀身、觀心,如果要看到三[實相],開始要先學會分離蘊界。分離蘊界的方法很簡單。方法就是身體坐著,知道[身體坐著],是以普通的心[知道],而不是心必須是怎麼樣的,強迫心該怎麼樣那已經走偏了。當下這一刻你知道嗎?你身體坐著,或者把手抬起來,別打到旁邊的人就可以了,感覺到了嗎?身體在動,或者像招財貓的手這樣動著,每人自己都可以感覺到的,不用強迫心做成什麼樣子。以普通正常的心去知道,這是分離蘊界的方法——看到身體在動,這是被觀察、被覺知的對象,一旦有了被觀察的對象,知者就會自動自發地生起。

被觀察的事物,專業術語稱之為所緣。所緣的意思就是被觀察的對象。知者——作為觀者的是心,心是觀察所緣者,因此二者永遠都是同步生起的:有所緣必然有心,有心必然有所緣。因此生起聖道、聖果的時候,有道心和果心,有所緣嗎?有,一定有所緣,有心必有所緣,有所緣必有心。

有的人說:「心入滅、進入涅槃後,心就沒有了,不存在了。」涅槃是所緣,是被觀察的對象,如果沒有心,涅槃也不會現身。因此證入道果的時候,不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