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21年02月27日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修行是有次第的
修行是有因有果的,它是有次第的,不能無緣無故就能「放下心」,那是做不到的。有居士來請教隆波說:「修行必須要放下心,對嗎?」對,但不是現在!起步的階段不用談到放下心,要先清除邪見。「我」是有還是沒有?我們錯誤的見解是以為「我」真實存在,以為這個身體是「我」,因而在苦樂的時候,變成了「我苦、我樂」、「我記得、我好、我壞、我貪、我瞋、我癡;我看、我聽、我聞、我嚐、我感知身體的觸、我想…」——全部都有我,每一個地方都有我。因此起步的階段,先不用去清除心(放下心),必須先有知者的心、觀者的心。至於清除知者的心那是修行最後的階段。
起步的階段要先持五戒,然後去訓練修行的工具,也就是提升覺性、提升[定]。每個部分不是很輕易就能提升起來的。關於覺性,大家以往習慣於沒有覺性,我們想要提升到覺性自動自發地生起,這不是很容易的事,必須拼命去訓練,訓練什麼?去修習四念處。修習四念處的起步階段會讓我們獲得覺性,後面的階段會讓我們獲得智慧。
訓練生起覺性
不停地去訓練,觀看[身心現象]:比如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覺知,身體行住坐臥覺知、身體動身體停覺知、有快樂有痛苦在身體裡面生起要去覺知,有苦、有樂、有不苦不樂,發生在心裡面也要去覺知,不停地緊隨著去知道、去看見。心貪了知道、心不貪也知道、心生氣知道、心不生氣也知道、心迷失知道、心有覺知自己而沒有迷失也知道、心散亂也知道、心萎靡不振也知道。心有近行定知道、心有安止定也知道——但是大家還沒來到這個境界,大部分都僅僅只是知道心貪不貪、生氣不生氣、迷失不迷失、散亂、萎靡不振,絕大部分只能來到這程度。不斷地去觀、常常地去觀[現象],心就會記得。比如我們觀身體呼氣覺知、吸氣覺知,接下來一旦看到美女走過來,我們沒有覺性,心噗通噗通跳,貪欲生起了,呼吸的節奏改變了——當呼吸的節奏改變時,由於我們曾經訓練過「呼氣覺知、吸氣覺知」,因而此時覺性就會生起。或者當看到美女而生起貪欲時,由於曾經訓練過「貪欲生起知道,貪欲滅去知道」,因而會自動自發地捕捉到貪欲心的生起,隨著生起覺性。這必須要訓練,無緣無故是做不到的,不修行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必須要去訓練,讓心有覺性。
先持五戒,多多地去訓練覺性,行時、住時、坐時、臥時,看到身體行、看到身體住、看到身體坐、看到身體臥,接下來,換一下姿勢,身體一旦動,覺性自動會生起。或者觀名法,很容易觀的名法是感受,身體方面的感受很難觀,比如觀身體的疼痛,特別痛的時候就忍受不了,如果沒有禪定的話,去觀身體的感受是很難的,心會受不了。
觀心方面的感受很容易
但是觀心方面的感受很容易,隆波看來看去,它是最簡單的禪修方法。心方面的感受只有三個,行蘊則有[五十種心所]。心方面的感受只有三個:苦、樂、不苦不樂。因此我們修行時,用很簡單的方法,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心——心有痛苦知道、心快樂知道、心不苦不樂也知道,日夜就這麼變化而已,觀到最後自動自發了,痛苦生起,覺性會自然捕捉到;快樂生起,覺性會自然捕捉到;不苦不樂生起,覺性會自然捕捉到,這個很容易,根本不複雜。苦、樂、不苦不樂這三個現象,日夜在我們心裡面不停地盤旋變化。如果觀行蘊的話,有貪、瞋、癡、不貪、不瞋、不癡、散亂、萎靡不振、高興、悲傷、妒忌、鬱悶、擔心害怕,寧靜、不寧靜,各種各樣,非常的多,因此觀行蘊時,可觀的種類有很多。
觀心方面的感受則不複雜,很容易,誰都可以看到:當下這一刻,我們的心是苦、是樂、還是不苦不樂?就只是這樣而已,不停地去覺知、不停地去觀察。別努力去緊盯現在是苦、是樂、還是不苦不樂?這樣什麼都觀不了,因為覺性不會生起而是貪心生起了:想知道當下這一刻我的心是什麼感受。
感受是每一顆心都會生起的組成部分,每一顆心都有感受——有些心是捨受,是不苦不樂的。有些心是快樂的,有些心是痛苦的,這是不一定的。善的心會有快樂的感受或有不苦不樂的捨受。不善的心可能會有快樂,例如有貪的心是可以有快樂的。有瞋的心則是有苦受的;有癡的心是可以帶有貪心,也可以帶有瞋心的。貪心跟瞋心必須要有癡才會生起。只要不迷失就不會起貪,只要不迷失就不會生氣,如此而已。
我們不停地去觀、去體會心裡的感受是不難的,只有三個情況:1.快樂生起了知道。2.痛苦生起了知道。3.不苦不樂生起了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