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修行的三條路線——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21年04月10日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世間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

現在[疫情期間]最重要的是自保,保護自己,不要去攀緣,如果必須要跟人有接觸的話,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如果我們有「法」,不去攀緣,就保險多了,我們沒有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可以保險很多。

「法」是非常時髦的,可以一直使用,包括世間的。如果有「法」,我們就非常保險、安全,除非是惡業現前了,碰到我們的親人、朋友,不小心把病毒傳染給我們,那是屬於惡業現前,因此無論發生什麼,不用受到驚嚇。很容易受到驚嚇的不是佛教徒。[世間]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不是隨順我們心意的,包括修行也是隨順因緣的,不是隨順我們心意的。有時候我們想這樣修行、想那樣修行,有時吸收太多的訊息:這個老師這麼教、那個老師那麼教,相互衝突,聽多了反而不會修行了。如果我們真的了解佛法的原則就不會受到驚嚇,包括每個道場的修行為什麼不一樣呢?[因為]修行可以分為三條路:1.以[定引領慧]。2.以[慧引領定]。3.[定慧同步]進行。

修行的第一條路線:以定引領慧

有些很棒的高僧大德,不是說他不棒,如果他曾經是以[定引領慧]修行,他教弟子時就會強調這一點:必須要以[定引領慧]。怎麼以[定引領慧]呢?首先,必須要先得到禪定(安止定),心必須來到「一境性心所」,獲得知者的心。知者[的心],可以有兩種方式來獲得。

第一種(獲得知者的方式):以往的高僧大德走的路就是入定,能夠入到「安止定」。比如訓練時,有的人開始先觀呼吸,吸氣到腹部,而後漸漸變淺到鼻尖的地方。有的人就教導直接觀鼻子那地方的呼吸。我們一聽就迷糊了,為什麼呼吸那麼長卻直接觀鼻子那地方呢?相互衝突,究竟誰是對的?最後呼吸會來到鼻尖這地方,如果我們直接就觀鼻尖這地方的呼吸可以嗎?可以的,因為呼吸都會經過鼻尖的。呼吸長知道、呼吸短知道、呼吸停也知道,心意要堅決聚焦在單一的所緣。

我們觀鼻尖這個地方,在沒有打壓的情況下,心沒有跑到別的地方去,已經有定了。如果我們繼續訓練,心集中生起了喜、樂,也不迷失,[就來到初禪]。如果聚焦於呼吸,看到心跟呼吸打成一片依然是負擔,就放下呼吸,[放下尋伺],逆流來找心,這樣來到二禪,可以獲得非常強大的知者。二禪、三禪、四禪、五定、六定、七定、八定,都有知者。

如果心越來越寧靜,身體會消失,世間滅去,只剩下覺知在,接著開始看到空是被覺知的對象,進入到第一個無色界的「空無邊處」;進一步的修行,知者依然在,空是被覺知的對象,讓心回來看知者,知者變成所觀,不停地無止境重疊,這屬於第二個無色界的定,稱之為「識無邊處」,但是覺性依然沒有斷,如果覺性一斷就會變成邪定。

進一步去觀,看到心跟空在一起是負擔,回過頭來觀知者,知者又會不停地重疊,也是負擔,就把這兩個都放下,即放下能觀也放下所觀,有覺知在,不抓能觀也不抓所觀,這就進入「無所有處」,這是屬於第三個無色界的定。覺性依然沒有斷,接著[以無所有處心為所緣],這時想蘊就會開始變弱,類似開始迷糊了,但是覺性依然沒有斷,[這是第四個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定]。心入定來到二禪、三禪、四禪、五定、六定、七定、八定,一旦從禪定退出來後,可以獲得非常強大的知者,心會安住變成知者,但是不會超過七天,不管怎樣,知者是無常的,依然也是演示三[實相]的。

從禪定退出來,心抽身出來,知者安住獨立凸顯後,就可以去開發智慧,這是[定引領慧]的原則——出定之後,就透過觀身或觀感受來開發智慧。如果根器細膩,就觀感受。如果根器還不細膩就觀身:看到身體不是我,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沒有一個我。不停地觀身,接下來會看到身體不只是身體,同時還有感受,一會這裡痛、一會那裡痠、一旦鬆開了,會覺得身體的感受很舒服,但是有些感受也會苦,進一步會看到這些感受來了就走,自己來自己走,感受同樣也是演示三[實相]。身體演示三[實相];感受也是演示三[實相]。

[以定引領慧]的路線,就是這麼走過來的。我們知道這樣之後,如果我們可以入定,就去用功,出定之後就來觀身。此時為什麼不觀心?因為從禪定退出來後,心是一動不動的,很舒服、空空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觀,因為心沒有什麼變化,所以來觀身。在經典裡才會教導說:「身念處和受念處適合奢摩他型(修止或禪定)的行者。」他們的修行完全符合經典所說,是符合這類人,這角度是正確的,[以定引領慧的所緣是身和受]。

剎那定和獲得知者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不太能夠入定,是屬於[定]很短,一直很散亂的人;一整天工作都要用到思維,整天想這個、想那個。心一直想就會散亂,想來想去,就會一直卡在念頭和見解裡:「這個是對的、那個是錯的」,有很多的看法、很多的見解。如果入定的話,是入不了的。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入不了定,一百個、一千個修行人找不到一個人能入定,絕大部分都做不到。

做不到!我們不用受到驚嚇,也不用去對抗。…佛陀不是只教導一種以[定引領慧]的法,他還教導以[慧引領定]的法。

問:以[慧引領定]時,開發智慧前必須要用定嗎?必須要用定,但是這個[定]是屬於「剎那定」,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