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根律儀和定慧——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8年01月27日A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阿紫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守五戒

有人是從清邁來的,那[地方]以前有幾位很好的祖師大德,每位都非常[莊嚴]、美麗。讓他們如此莊嚴、美麗的,是他們的戒和法。[人]如果没有戒、沒有法的話,看起來就很可怕。大家做為居士,也是可以成為莊嚴和美麗的人,如果有戒和法,大家的心也是可以成為出家人,大家的心同樣可以寧靜和美麗。

做為人類,這身體無論如何都不會很漂亮的,但心可以寧靜。心好了,身體看起來就會同樣的好。[有些人]外表看起來很好,但裡面可能已經壞掉了。別人有沒有戒、有沒有法,我們是很難去知道的,但是我們要讓自己先擁有[戒和法],我們要好好的持戒,多多的修行,有一天我們就會有戒、有法。

[即使]我們只是凡夫,還沒有見法,如果我們的戒持得好,天神就會尊敬我們。天神會尊敬那些戒持得好的人。天神曾跟佛陀說過,即使相距幾千里,人類的臭味,他們也聞得到。所以,天神不願接近人類,但如果戒持得好,我們就會散發出香味,天神就願意忍受這人身上的臭味。所以戒持能讓我們變得寧靜和乾淨,要去持戒,居士持五戒就夠了,最重要的就是這五條戒。八聖道的正語是(五戒中的)第四條戒[不妄語];正念是第五條,第五條[不飲酒]可以呵護正念,如果嗑藥或喝酒的話,我們的正念就會很弱。有時,出家人看輕居士、看不起居士,因為出家人有兩百多條戒,而居士只有五條戒。但有些出家人連五戒都沒有持好。所以,我們先把五戒持好。隆布敦長老有一次教導他的弟子說:你有兩百十七條戒,但你連五戒都沒有持好。所以遇到好的祖師,就是這樣直言不諱。

我們只要對自己有興趣就可以了,不需要去關注這個人是不是聖者、那個人是不是聖者,我們要看自己有沒有用心地開始持五戒。開始持戒時要刻意地,刻意地不去犯戒,在身、口上刻意地防護。有人吃晚飯,有人不吃晚飯,修行上這不算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是第一條到第四條戒,你如果沒持好的話,聖道不會生起的。比如一天到晚玩手機、玩line的,正語已經破了,因為很散亂,說些沒有意義的話;如果要講話,就講必不可少、必須的。有些人用line,是為了工作,為了賺錢養活自己,這是可以的,但如果只是用在閒聊,這是散亂。如果沒有戒,或戒持不好,我們要很用心、刻意地去持戒,因為一開始必須很刻意地去持戒。

生起覺性和根律儀

接下來我們訓練覺性:常常覺知自己的心。當訓練覺性能覺知到自己的心時,心有快樂、心有痛苦,心有善法,或心生起不善法,我們要有覺性去覺知好和壞、苦和樂。眼睛接觸到所緣——看到美女、看到花很美時,心裡有快樂,知道心有快樂。有時看到美女,嫉妒心會生起,嫉妒她的美麗,心裡有不善法生起,心裡已經有苦生起了。有時我們看到美麗的東西,不一定都是沉醉、都是喜愛的,有時也可能生起不滿意、不喜歡的,所以我們要有覺性去覺知自己的心。我們看到[色法]、聽到聲音、聞到味道、舌頭嚐到、身體接觸到、心中生起快樂、心生起痛苦,都要知道,心中生起貪瞋癡也要即時知道,常常的這樣去看。

接下來,接觸到所緣後,更加細膩的戒就會生起,這叫根律儀,這比五戒更加細膩,當然持五戒一條一條的也非常的重要,但如果我們有覺性呵護自己的心,更加細膩的根律儀就會生起,我們的心就不會被[煩惱]所控制。

比如說,眼睛看到[色法],心中生起苦樂好壞,我們即時地知道,這樣[煩惱]就很難控制我們的心。或我們耳朵聽到聲音,我們的心生起苦樂好壞,如果有覺性及時地去知道,[煩惱]就不會進而控制我們的心。我們要有覺性常常覺知自已的心,[煩惱]就不會生起。有眼睛就去看,有耳朵就去聽,有舌頭就去嚐,有身體就去接觸,有心就去想;不要不看不聽不想,不需把自已變成石頭,有眼睛就去看,有耳朵就去聽,有舌頭就去嚐,有身體就去接觸,有心就去知道心中生起的這些想和造作的[心理]。我們有覺性地及時去知道,覺性的職責是呵護我們的心,什麼時候有覺性:眼耳鼻舌身心去接觸所緣,生起善法不善法、苦跟樂之後,覺性就及時知道,那時候,心就會成為大善心,就不會有不善心生起。心是善心,就會自動的有戒,而且會有好的[定],有自動的覺性,這是善心的特徵。努力地有覺性去常常的覺知我們的心,接觸所緣之後要及時地知道,這樣不善心就沒有辦法生起,就會是善心,心就會有好的戒,就稱之為根律儀。

六根接觸六塵之後,若不讓眼睛去看,不讓耳朵去聽,不讓心去想,這不能稱之為具有根律儀。根律儀是,讓六根跟六塵去接觸時,我們有覺性地常常覺知自已的心,這點非常重要,然後就會獲得更加細膩、更加高的戒。其實,所有的戒總合起來,只有一句話就是:心是平常普通而沒有被[煩惱]控制。只有一條戒——心是平常普通而沒有被[煩惱]控制。所以我們要常常去覺知自已的心:如果想去做壞事,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我們心裡想要,我們要知道心「想要」。有些時候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產生想要偷的心,[同樣要知道心「想要」。有覺性就不會被煩惱控制]。讓覺性來呵護自己的心,好的戒就會生起。什麼時候我們的心是平常普通而沒有被[煩惱]控制,我們的心就很容易寧靜。

生起好的定

如果心沒有[定],很容易被[煩惱]控制,有時被界的貪控制心,心就不會寧靜了;或者瞋心進來控制,心就不會寧靜。如果常以覺性呵護心的話,[煩惱]就很難生起,心自動就會寧靜。所以,取決於我們要常常以覺性呵護自己的心:心快樂知道、心痛苦知道、心好知道、心壞知道,不去破戒,根律儀就會生起,好的[定]也同時會生起。[定]的敵人是[煩惱],稱之為五蓋(貪、瞋恚、掉舉後悔、昏沈睡眠、懷疑),這是中等的[煩惱],不像貪瞋癡那麼強烈的[煩惱]。界的貪,例如看到令心滿意的色法,聽到令心滿意的聲音,接觸到令心滿意的所觸,想到令心滿意的事,這些界的貪會讓心不斷的去尋找五(色聲香味觸)的快樂。如果沒有覺性及時地知道,知道心已經沉醉在色聲香味觸裡,就已經卡在快樂裡面了。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五蓋就會滅掉,心就不會散亂,不會在五中散亂。慾望是在心中生起的,比如這色很美或令心滿意,[會在心中生起貪]。又如你不喜歡這個人,每次看到都會生起瞋心,其實瞋心不是存在於外面你看到的那個人,瞋心是存在你自己的心裡面。五蓋是在我們自己的心裡面。色聲香味觸這些所緣會讓五蓋生起,然後會長大,變成大的煩惱,容易導致我們去破戒。五蓋是中等的煩惱,如果有覺性去及時知道五蓋,它們就不會長大,就不容易破戒。

我們要更細膩地去呵護心:一開始眼耳鼻舌身接觸所緣後,有好壞苦樂生起,我們要常常的知道,接下來,心中有什麼在裡面,比如想多看看好的色法、想讓不好的色法趕緊離開等,就是散亂在控制自己的心;或是對什麼生起懷疑,都要及時地知道。中等的[煩惱]就是五蓋。如果及時地知道五蓋的話,[定]就會生起,因為五蓋是[定]的敵人。一定要先有覺性,然後要有好的[定]。

以觀心生起智慧

我們繼續觀心。有覺性即時去知道——心好知道,心壞知道,心快樂知道,心痛苦知道,及時地去知道。不論是大的[煩惱],還是微細的[煩惱],常常地去知道它們,然後智慧就會生起,就會看到:快樂是無常的,痛苦也是無常的,善法、善心是無常的,貪瞋癡也是無常的。我們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心:有覺性,有戒,有[定],就有智慧生起,看到快樂是無常的,痛苦也是無常的,不苦不樂也是無常的;沒有辦法命令快樂生起,也沒有辦法去抵制痛苦,沒有辦去控制它們。好的是無常,壞的也是無常,貪瞋癡也是無常,我們沒有辦法去禁止它們,沒有辦法去控制它們,心好或心壞,我們沒有辦法去選擇,不要嚇一跳:我們沒有辦法去選擇心好或心壞,因為心是自己選擇的,心有一個職責,是它自己做選擇的,選擇心好或心壞。有時我們沒有刻意的去覺知,它是自動覺知的,有時我們沒有刻意的去迷失,它是自動去迷失的,有時我們沒有刻意去貪,它是自己去貪的,有時我們沒有刻意去瞋,它是自己生起瞋心的,有時我們沒有想要散亂,它是自動散亂的,所以,不是由我們控制的,不是由我們可以命令的,這稱之為無我,是從無我的角度看到。我們有覺性地去覺知自己的心,就會看到所有的那些[心理現象],有兩個共性:無常和無我。

無常:有了會沒有,比如,快樂有了,它會消失;痛苦有了,它會消失;貪、瞋有了之後,它會消失。有從來不消失的害怕嗎?有生氣很久很久的嗎?或者有傷心很久的嗎?傷心同樣也是瞋心家族的成員。經常去想才會生起這些不善的心。當我們不去想的時候,生氣或恐懼就不會生起,這些生氣或瞋心一定是我們想到某些事情才隨之生起的。譬如有些人一看到隆波的臉,他本來是傷心的,然後變成驚嚇,有很多人是很怕隆波的。如果你的心是很好的,你看到隆波不會害怕的。所以,要有覺性地去覺知自己的心的變化。

心一天到晚在變化,一直不斷的在連續變化:眼睛看到[色法]、耳朵聽到聲音、鼻聞到味道、舌頭嚐到味道、身體接觸到、心跑去想跑去造作。六根接觸六境之後,就會生起苦樂好壞,有覺性緊隨著去知道—快樂也知道,痛苦也知道,好也知道,壞也知道—然後,戒就會生起,好的[定]就會生起,然後,智慧也會生起。智慧生起之後,就會看到:苦和樂、好和壞,它們都是平等的,因為它們都是生起然後滅去,沒有什麼是生起而不會滅去的。苦和樂、好和壞,它們不由我們控制的。這個人不好,我們命令心不要去愛他,但心還是會去愛,很難禁止,這是無我的角度。無常,就是已經有了的它會消失;無我,是不由我們控制,不在我們的控制內。所以,我們緊隨著去看真相,去看共性。

如果有覺性地去覺知身的話,就容易看到無我和苦的[實相]:這身體一真被苦逼迫著,在每個行住坐卧、每個四威儀裡,都是為了緩解苦,也會看到這個身體是無我的,這個身體是苦的聚合。但是,觀身和觀心的角度不一樣,身體固然可以看到無我,但更容易看到的是苦的[實相],因為,身體是從世間借過來的,比如吸氣呼氣,我們從世間借來食物,再排出去,這身體是物質的聚合,是苦的聚合,到某一天,這身體一定會毀滅,如果我們觀身的話,可以從苦的[實相]這角度去看,身體是從世間借過來暫時用一下,並不是屬於我們的。如果是觀心的話,就很難看到心是從世間借過來的,觀心的話,就可以從無我的角度去看—看到不由我們控制。

用覺性去呵護自己的心,呵護心不是我們的職責,呵護心是覺性的職責。我們不用刻意地去呵護自己的心——這樣的心會很緊、很硬,這樣的心是不好的。我們要有覺性地去覺知自己的心,常常去覺知,能覺知多少,就覺知多少,沒有時間限定的,讓覺性可以常常生起。但覺性是無我的,覺性也是有時生起,有時不生起,常常訓練的話,它就會養成習慣,常常生起,所以我們要常常去訓練,接下來覺性就會自動常常生起,因為已經養成習慣了。我們要多多去訓練好的,不要做那些不好的。

戒定慧,我們要讓它們圓滿。戒定慧圓滿了,聖道就不遠了。修行速度,有些人快,有些人慢,快慢取決於根器。根器利的話就會很快,根器比較弱的,戒定慧不夠的話,就會比較慢。佛陀有三種:精進型、智慧型和信仰型的。精進型的,像彌勒佛,積累波羅蜜的時間就要比較久。如果是智慧型的,速度是最快的,像釋迦牟尼佛,我們的佛陀是智慧型的,所以我們要多多訓練覺性、開發智慧。有些人是精進型的,他不願開發智慧,那就不用著急,等著下一位佛陀吧。還有信仰型的,[那就更慢了]。我們要多多地開發智慧,因為我們的身心每天都呈現三[實相]給我們看,所以我們很容易開發智慧。

(完結)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選出六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1.04.22


完整開示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