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MN 137|六處分別經 Saḷāyatanavibhaṅga Sutta

蕭式球譯

一三七.分析六處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 ‘分析六處’ 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應知內六處;應知外六處;應知六識;應知六觸;應知十八意行;應知三十六眾生立足處及當中的依止與捨棄;有三種聖者的念處,行踐這三種聖者念處的人,能當一位教誡眾人的導師,他在眾多老師之中稱為無上士.調御者。

  “以下是 ‘分析六處’ 的解釋。

  “ ‘應知內六處’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應知內六處’ 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 ‘應知外六處’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應知外六處’ 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 ‘應知六識’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應知六識’ 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 ‘應知六觸’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應知六觸’ 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 ‘應知十八意行’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眼看到色之後,意念在喜、惱、捨的色境之中活動;耳聽到聲之後,意念在喜、惱、捨的聲境之中活動;鼻嗅到香之後,意念在喜、惱、捨的香境之中活動;舌嚐到味之後,意念在喜、惱、捨的味境之中活動;身感到觸之後,意念在喜、惱、捨的觸境之中活動;意想到法之後,意念在喜、惱、捨的法境之中活動──當中有六種喜的活動,六種惱的活動,六種捨的活動。 ‘應知十八意行’ 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 ‘應知三十六眾生立足處’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有六種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喜,有六種由出離所帶來的喜,有六種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惱,有六種由出離所帶來的惱,有六種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捨,有六種由出離所帶來的捨。

  “什麼是六種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喜呢?

  “取得一些世俗物質的東西,或是憶起已壞滅、已改變的過去所取得的一些世俗物質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使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悅意的色而生起喜──這都稱為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喜。

  “……耳……聲……
  “……鼻……香……
  “……舌……味……
  “……身……觸……

  “取得一些世俗物質的東西,或是憶起已壞滅、已改變的過去所取得的一些世俗物質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使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悅意的法而生起喜──這都稱為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喜。

  “這就是六種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喜了。

  “什麼是六種由出離所帶來的喜呢?

  “一個人知道色無常、會變壞、會退失、會滅去,他以正慧如實觀察過去、現在所有色的本質都是無常、苦、會變壞的,因此而生起喜,這稱為由出離所帶來的喜。

  “……聲……
  “……香……
  “……味……
  “……觸……

  “一個人知道法無常、會變壞、會退失、會滅去,他以正慧如實觀察過去、現在所有法的本質都是無常、苦、會變壞的,因此而生起喜,這稱為由出離所帶來的喜。

  “這就是六種由出離所帶來的喜了。

  “什麼是六種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惱呢?

  “不能取得一些世俗物質的東西,或是憶起已壞滅、已改變的過去所不能取得的一些世俗物質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使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悅意的色而生起喜──這都稱為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惱。

  “……耳……聲……
  “……鼻……香……
  “……舌……味……
  “……身……觸……

  “不能取得一些世俗物質的東西,或是憶起已壞滅、已改變的過去所不能取得的一些世俗物質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使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悅意的法而生起喜──這都稱為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惱。

  “這就是六種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惱了。

  “什麼是六種由出離所帶來的惱呢?

  “一個人知道色無常、會變壞、會退失、會滅去,他以正慧如實觀察過去、現在所有色的本質都是無常、苦、會變壞的,之後生起了一個追求無上解脫的欲望:‘我什麼時候才能進入聖者的境界呢!’ 他以這個欲望為條件而生起惱,這稱為由出離所帶來的惱。

  “一個人知道聲……
  “一個人知道香……
  “一個人知道味……
  “一個人知道觸……
  “一個人知道法無常、會變壞、會退失、會滅去,他以正慧如實觀察過去、現在所有法的本質都是無常、苦、會變壞的,之後生起了一個追求無上解脫的欲望:‘我什麼時候才能進入聖者的境界呢!’ 他以這個欲望為條件而生起惱,這稱為由出離所帶來的惱。

  “這就是六種由出離所帶來的惱了。

  “什麼是六種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捨呢?

  “愚癡、迷癡、不聞法義的凡夫在眼看到色之後生起捨,他不懂得超越色的牽制,不懂得超越色的果報,不見色的過患。他對色生起這樣的捨,不能超越那些色,因此這稱為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捨。

  “……耳聽到聲……
  “……鼻嗅到香……
  “……舌嚐到味……
  “……身感到觸……

  “愚癡、迷癡、不聞法義的凡夫在意想到法之後生起捨,他不懂得超越法的牽制,不懂得超越法的果報,不見法的過患。他對法生起這樣的捨,不能超越那些法,因此這稱為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捨。

  “這就是六種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捨了。

  “什麼是六種由出離所帶來的捨呢?

  “一個人知道色無常、會變壞、會退失、會滅去,他以正慧如實觀察過去、現在所有色的本質都是無常、苦、會變壞的,因此而生起捨。他對色生起這樣的捨,能夠超越那些色,因此這稱為由出離所帶來的捨。

  “一個人知道聲……
  “一個人知道香……
  “一個人知道味……
  “一個人知道觸……
  “一個人知道法無常、會變壞、會退失、會滅去,他以正慧如實觀察過去、現在所有法的本質都是無常、苦、會變壞的,因此而生起捨。他對法生起這樣的捨,能夠超越那些法,因此這稱為由出離所帶來的捨。

  “這就是六種由出離所帶來的捨了。

  “ ‘應知三十六眾生立足處’ 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 ‘當中的依止與捨棄’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在三十六眾生立足處當中,先要依止、靠近六種由出離所帶來的喜,然後捨棄、超越六種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喜;這樣能捨棄、超越六種由在家生活所帶來的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