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MN 72|火婆蹉種經 Aggivaccha Sutta

蕭式球譯

七十二.火婆蹉種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婆蹉種遊方者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 ‘世間是常。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你持這種見的嗎?”

  “婆蹉,我不持這種見。”

  “喬答摩賢者, ‘世間是斷。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你持這種見的嗎?”

  “婆蹉,我不持這種見。”

  “喬答摩賢者, ‘世間有邊。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你持這種見的嗎?”

  “婆蹉,我不持這種見。”

  “喬答摩賢者, ‘世間沒有邊。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你持這種見的嗎?”

  “婆蹉,我不持這種見。”

  “喬答摩賢者,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你持這種見的嗎?”

  “婆蹉,我不持這種見。”

  “喬答摩賢者,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你持這種見的嗎?”

  “婆蹉,我不持這種見。”

  “喬答摩賢者, ‘如來死後還存在。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你持這種見的嗎?”

  “婆蹉,我不持這種見。”

  “喬答摩賢者, ‘如來死後不存在。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你持這種見的嗎?”

  “婆蹉,我不持這種見。”

  “喬答摩賢者,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你持這種見的嗎?”

  “婆蹉,我不持這種見。”

  “喬答摩賢者,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你持這種見的嗎?”

  “婆蹉,我不持這種見。”

  “喬答摩賢者,當被問到是否持 ‘世間是常’ 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 ‘世間是斷’ 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 ‘世間有邊’ 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 ‘世間沒有邊’ 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 ‘如來死後還存在’ 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 ‘如來死後不存在’ 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喬答摩賢者,在所有這些見的去處之中,你看到有什麼過患呢?”

  “婆蹉, ‘世間是常’ 是見的去處、見的密林、見的荒野、見的表演場所、見的角力場所、見的結縛;連接苦、損毀、哀傷、熱惱;不帶來厭離、無、寂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

  “婆蹉, ‘世間是斷’ ……

  “婆蹉, ‘世間有邊’ ……

  “婆蹉, ‘世間沒有邊’ ……

  “婆蹉,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

  “婆蹉,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

  “婆蹉, ‘如來死後還存在’ ……

  “婆蹉, ‘如來死後不存在’ ……

  “婆蹉,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

  “婆蹉,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是見的去處、見的密林、見的荒野、見的表演場所、見的角力場所、見的結縛;連接苦、損毀、哀傷、熱惱;不帶來厭離、無、寂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

  “婆蹉,在所有這些見的去處之中,我看到有這些過患。”

  “喬答摩賢者有沒有任何一種見的去處呢?”

  “婆蹉,如來清除了見的去處。如來所見的是:什麼是色,什麼是色集,什麼是色滅;什麼是受,什麼是受集,什麼是受滅;什麼是想,什麼是想集,什麼是想滅;什麼是行,什麼是行集,什麼是行滅;什麼是識,什麼是識集,什麼是識滅。因此,如來盡除了所有虛妄,盡除了所有自我計著,盡除了所有我、我所、我慢的性向;無、滅盡、放捨、捨棄、無取而得解脫。”

  “喬答摩賢者,一位有這種解脫心的比丘,會到哪裏投生呢?”

  “婆蹉, ‘他投生’ 這樣說是不合適的。”

  “喬答摩賢者,既然這樣,他不投生嗎?”

  “婆蹉, ‘他不投生’ 這樣說是不合適的。”

  “喬答摩賢者,既然這樣,他既投生也不投生嗎?”

  “婆蹉, ‘他既投生也不投生’ 這樣說是不合適的。”

  “喬答摩賢者,既然這樣,他既不投生也不是不投生嗎?”

  “婆蹉, ‘他既不投生也不是不投生’ 這樣說是不合適的。”

  “喬答摩賢者,當被問到一位有這種解脫心的比丘,會到哪裏投生時,你說 ‘他投生’ 這樣說是不合適的;被問到他是否不投生時,你說 ‘他不投生’ 這樣說是不合適的;被問到他是否既投生也不投生時,你說 ‘他既投生也不投生’ 這樣說是不合適的;被問到他是否既不投生也不是不投生時,你說 ‘他既不投生也不是不投生’ 這樣說是不合適的。喬答摩賢者,這裏我不明白了,這裏我迷失了!之前我在喬答摩賢者的交談中帶來一些淨信,現在這些淨信全都消失了!”

  “婆蹉,這是會令你不明白的,這是會令你迷失的。婆蹉,這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而你是一個外道,接受外道的教義,持外道的信願,修外道的修習,過外道的生活,這樣是很難明白當中的道理的。

  “婆蹉,既然這樣,我反問你,就隨你自己的意思來答吧。婆蹉,你認為怎樣,如果有堆火在你面前燃燒,你是否會知道有堆火在自己面前燃燒呢?”

  “喬答摩賢者,如果有堆火在我面前燃燒,我是會知道有堆火在自己面前燃燒的。”

  “婆蹉,如果有人問你,是什麼條件令你面前的火得以燃燒──當被這樣問時,你會怎樣解說呢?”

  “喬答摩賢者,當被這樣問時,我會這樣解說,以草木的燃料作為條件,在我面前的火便得以燃燒。”

  “婆蹉,如果那堆火在你面前息滅,你是否會知道那堆火在自己面前息滅呢?”

  “喬答摩賢者,如果那堆火在我面前息滅,我是會知道那堆火在自己面前息滅的。”

  “婆蹉,如果有人問你,息滅的火從哪個方向去了,是東方、南方、西方還是北方──當被這樣問時,你會怎樣解說呢?”

  “喬答摩賢者,這樣問是不合適的。那堆火以草木的燃料作為條件而得以燃燒,當燃料用盡,沒有另外的燃料補充,火就在那裏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