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式球譯
相應部.四十七.念處相應
一.菴婆巴利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的菴婆巴利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有一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這就是四念處。
“什麼是四念處呢?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有一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這就是四念處。”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二.念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的菴婆巴利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和覺知,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有念的比丘呢?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有念的比丘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有覺知的比丘呢?比丘在往還的時候,對往還有覺知;在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的時候,對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有覺知;在屈伸身體的時候,對屈伸身體有覺知;在穿衣持缽的時候,對穿衣持缽有覺知;在飲食、咀嚼、感受味覺的時候,對飲食、咀嚼、感受味覺有覺知;在大便、小便的時候,對大便、小便有覺知;在行走、站立、坐著、睡覺、睡醒、說話、靜默的時候,對行走、站立、坐著、睡覺、睡醒、說話、靜默有覺知。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有覺知的比丘了。
“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和覺知,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三.比丘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你就像那些愚癡的人那樣,他們請我說法,當我說法時,卻沒有跟隨修習。”
“大德,請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請善逝為我簡略地說法。願我能知道世尊所說的義理,願我能繼承世尊所說的法義。”
“比丘,既然這樣,你要淨化善法的開首。什麼是善法的開首呢?就是善淨的戒和正直的見。比丘,有了善淨的戒和正直的見,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從三方面來修習四念處了。
“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你或如實觀察內在的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如實觀察外在的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如實觀察內在和外在的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你或如實觀察內在的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如實觀察外在的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如實觀察內在和外在的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你或如實觀察內在的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如實觀察外在的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如實觀察內在和外在的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你或如實觀察內在的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如實觀察外在的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如實觀察內在和外在的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有了善淨的戒和正直的見,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這樣從三方面來修習四念處了。這樣的話,你的善法便會日以繼夜增長,不會衰退。”
那位比丘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那位比丘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那位比丘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四.大堂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薩羅一個婆羅門村落的大堂。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那些新比丘,出家不久,剛剛來到這個法和律之中,應教他們著手修習四念處,安住在四念處之中,建立四念處。怎樣教他們修習四念處呢?
“就是這樣:‘賢友們,你們要如實觀察身,為了取得身的如實知而勤奮、有覺知、專心、淨心、定心、一心;如實觀察受,為了取得受的如實知而勤奮、有覺知、專心、淨心、定心、一心;如實觀察心,為了取得心的如實知而勤奮、有覺知、專心、淨心、定心、一心;如實觀察法,為了取得法的如實知而勤奮、有覺知、專心、淨心、定心、一心。’
“比丘們,那些有學比丘,內心希望證得但還沒有證得最高的安穩。他們也是要如實觀察身,為了取得身的遍知而勤奮、有覺知、專心、淨心、定心、一心;如實觀察受,為了取得受的遍知而勤奮、有覺知、專心、淨心、定心、一心;如實觀察心,為了取得心的遍知而勤奮、有覺知、專心、淨心、定心、一心;如實觀察法,為了取得法的遍知而勤奮、有覺知、專心、淨心、定心、一心。
“比丘們,那些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也是如實觀察身,沒有身的繫縛而勤奮、有覺知、專心、淨心、定心、一心;如實觀察受,沒有受的繫縛而勤奮、有覺知、專心、淨心、定心、一心;如實觀察心,沒有心的繫縛而勤奮、有覺知、專心、淨心、定心、一心;如實觀察法,沒有法的繫縛而勤奮、有覺知、專心、淨心、定心、一心。
“比丘們,那些新比丘,出家不久,剛剛來到這個法和律之中,應這樣教他們著手修習四念處,安住在四念處之中,建立四念處。”
五.善聚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人們說 ‘一堆不善的積聚’ 。如果這堆不善的積聚是指五蓋的話,這就是正確的講說了。比丘們,五蓋全都是不善的東西。
“什麼是五蓋呢?貪欲蓋、瞋恚蓋、昏睡蓋、掉悔蓋、疑惑蓋。
“比丘們,人們說 ‘一堆不善的積聚’ 。如果這堆不善的積聚是指這五蓋的話,這就是正確的講說了。
“比丘們,人們說 ‘一堆善的積聚’ 。如果這堆善的積聚是指四念處的話,這就是正確的講說了。比丘們,四念處全都是善的東西。
“什麼是四念處呢?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人們說 ‘一堆善的積聚’ 。如果這堆善的積聚是指這四念處的話,這就是正確的講說了。”
六.鷹鳥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是我所聽見的: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從前,有一隻鷹鳥從上空飛撲下來捉著一隻鵪鶉。鵪鶉被鷹鳥捉著,內心很憂愁,牠感嘆:‘我離開了自己的地方來活動,到了別處範圍來活動,現在變成這般不幸,變成這般倒楣!如果我今天在自己的地方來活動,在親族的範圍來活動,鷹鳥跟我搏鬥肯定是不會變成這個樣子的。’
“ ‘鵪鶉,什麼是你活動的地方,什麼是你親族的範圍呢?’
“ ‘那些田土石塊的地方。’
“比丘們,鷹鳥仗著自己的氣力,對自己的氣力有信心,放了鵪鶉。對牠說:‘鵪鶉,你走吧,回去你的地方,你不會逃得脫的。’
“於是,鵪鶉回去那些田土石塊的地方,攀上一塊大石上,然後站在那裏對鷹鳥說:‘鷹鳥,你現在放馬過來吧。鷹鳥,你現在放馬過來吧!’
“鷹鳥仗著自己的氣力,對自己的氣力有信心,振起雙翼,向鵪鶉飛撲過去。當鵪鶉知道鷹鳥逼近時,便立即躲在石塊中,鷹鳥則撞上石塊碎胸而死。
“比丘們,鵪鶉離開了自己的地方來活動,到了別處範圍來活動,便被鷹鳥捉著。比丘們,因此,你們不要離開自己的地方來活動,不要到別處範圍來活動。離開自己的地方來活動,到別處範圍來活動,將會受魔羅操縱,受魔羅控制。
“比丘們,什麼是離開自己的地方?什麼是別處範圍呢?這就是五欲了。
“什麼是五欲呢?眼識別色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耳識別聲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鼻識別香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舌識別味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身識別觸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比丘們,這就是五欲了。
“比丘們,對比丘來說,這五欲就是離開自己的地方,這五欲就是別處範圍了。
“比丘們,你們要在自己的地方來活動,要在親族的範圍來活動。在自己的地方來活動,在親族的範圍來活動,便不會受魔羅操縱,不會受魔羅控制。
“比丘們,什麼是自己的地方?什麼是親族的範圍呢?這就是四念處了。
“什麼是四念處呢?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對比丘來說,這四念處就是自己的地方,這四念處就是親族的範圍了。”
七.猴子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喜瑪拉雅山是諸山之王,當中有些沒有道路、偏僻的地方,沒有猴子也沒有人在那裏生活。
“當中有些沒有道路、偏僻的地方,只有猴子但沒有人在那裏生活。
“當中有些平地、怡人的地方,又有猴子又有人在那裏生活。在那裏,一些獵人在有猴子蹤跡的地方放下誘餌和黏膠來捕捉猴子。那些不愚癡、不貪吃的猴子看見誘餌黏膠後,會走遠避開。那些愚癡、貪吃的猴子看見誘餌黏膠後,會走上前用手拿取誘餌,牠的手便被黏著在那裏;為了擺脫黏著,牠用另一隻手來按,另一隻手也被黏著在那裏;為了擺脫雙手的黏著,牠用腳來蹬,牠的腳也被黏著在那裏;為了擺脫雙手和一隻腳的黏著,牠用另一隻腳來蹬,另一隻腳也被黏著在那裏;為了擺脫雙手和雙腳的黏著,牠用口來咬,口也被黏著在那裏。那隻猴子五個地方都被黏著,躺在地上呻吟。牠遇上不幸,遇上災禍,被獵人任意擺佈。獵人打死牠,用柴炭燒熟牠,製成熟食品,然後隨他的意欲離去。
“比丘們,因此,你們不要離開自己的地方來活動,不要到別處範圍來活動。離開自己的地方來活動,到別處範圍來活動,將會受魔羅操縱,受魔羅控制。
“比丘們,什麼是離開自己的地方?什麼是別處範圍呢?這就是五欲了。
“什麼是五欲呢?眼識別色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耳識別聲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鼻識別香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舌識別味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身識別觸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比丘們,這就是五欲了。
“比丘們,對比丘來說,這五欲就是離開自己的地方,這五欲就是別處範圍了。
“比丘們,你們要在自己的地方來活動,要在親族的範圍來活動。在自己的地方來活動,在親族的範圍來活動,便不會受魔羅操縱,不會受魔羅控制。
“比丘們,什麼是自己的地方?什麼是親族的範圍呢?這就是四念處了。
“什麼是四念處呢?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對比丘來說,這四念處就是自己的地方,這四念處就是親族的範圍了。”
八.廚師
(一)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愚癡、不成熟、不善巧的廚師,為國王或大臣烹調各式各樣的咖喱汁:有極酸的、極甜的、極苦的、極辣的,有濃烈的、清淡的、鹹的、淡的。
“比丘們,那個愚癡、不成熟、不善巧的廚師不能掌握自己主人的相:‘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某一種咖喱汁,他或想找那種咖喱汁來吃,他或會吃很多那種咖喱汁,他或讚美那種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極酸的咖喱汁,他或想找極酸的咖喱汁來吃,他或會吃很多極酸的咖喱汁,他或讚美極酸的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極甜的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極苦的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極辣的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濃烈的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清淡的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鹹的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淡的咖喱汁,他或想找淡的咖喱汁來吃,他或會吃很多淡的咖喱汁,他或讚美淡的咖喱汁。’
“比丘們,那個愚癡、不成熟、不善巧的廚師不能賺得好的衣物,不能賺得好的收入,不能賺得獎賞。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不能掌握自己主人的相。
“比丘們,同樣地,一個愚癡、不成熟、不善巧的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但在如實觀察身的時候,內心沒有止息下來,沒有捨棄污染。他不能掌握那個相。他如實觀察受……他如實觀察心……他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但在如實觀察法的時候,內心沒有止息下來,沒有捨棄污染。他不能掌握那個相。
“比丘們,那個愚癡、不成熟、不善巧的比丘不能當下安住在樂之中,不能取得念和覺知。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不能掌握自己內心的相。
(二)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智慧、成熟、善巧的廚師,為國王或大臣烹調各式各樣的咖喱汁:有極酸的、極甜的、極苦的、極辣的,有濃烈的、清淡的、鹹的、淡的。
“比丘們,那個智慧、成熟、善巧的廚師能夠掌握自己主人的相:‘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某一種咖喱汁,他或想找那種咖喱汁來吃,他或會吃很多那種咖喱汁,他或讚美那種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極酸的咖喱汁,他或想找極酸的咖喱汁來吃,他或會吃很多極酸的咖喱汁,他或讚美極酸的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極甜的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極苦的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極辣的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濃烈的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清淡的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鹹的咖喱汁……今天我的主人或會喜歡淡的咖喱汁,他或想找淡的咖喱汁來吃,他或會吃很多淡的咖喱汁,他或讚美淡的咖喱汁。’
“比丘們,那個智慧、成熟、善巧的廚師能夠賺得好的衣物,能夠賺得好的收入,能夠賺得獎賞。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能夠掌握自己主人的相。
“比丘們,同樣地,一個智慧、成熟、善巧的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在如實觀察身的時候,內心止息下來,捨棄污染。他能夠掌握那個相。他如實觀察受……他如實觀察心……他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在如實觀察法的時候,內心止息下來,捨棄污染。他能夠掌握那個相。
“比丘們,那個智慧、成熟、善巧的比丘能夠當下安住在樂之中,能夠取得念和覺知。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能夠掌握自己內心的相。”
九.病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的畢樓婆村。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來吧,你們和朋友、相識、同伴分散在毗舍離過雨季。我在畢樓婆村這裏過雨季。”
“大德,是的。” 比丘回答世尊後,和朋友、相識、同伴分散在毗舍離過雨季。世尊在畢樓婆村那裏過雨季。
世尊過雨季的時候,得了很重的病,生起強烈的痛楚,有性命危險。世尊保持念和覺知,忍受這些痛楚而不受困擾。
這時候,世尊心想:“如果我不告訴侍者、不通知比丘僧團便入滅是不適當的,讓我以精進來克服這個病,保存性命。” 於是,世尊以精進來克服這個病,保存性命。
這時候,世尊從病中復元不久,從住所出來,坐在屋蔭下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這時候,阿難尊者去到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看見世尊安穩了,我看見世尊復元了。儘管這樣,世尊的病使我現在也感到身體像失去平衡似的,我不能辨別方向,甚至連法也不在心中,但當我想到:‘如果世尊不對比丘僧團囑咐一些東西,他是不會入滅的。’ 這時候我的內心才稍為紓緩。”
“阿難,比丘僧團還期待我說些什麼呢?我已經把法詳盡地宣說了出來,如來是沒有把法保留在自己拳頭之內的。阿難,有人可能會認為我支配著僧團或僧團依靠我,所以他會認為如來應該對比丘僧團囑咐一些東西。但是,如來根本沒有 ‘我支配著僧團’ 或 ‘僧團依靠我’ 這樣想,所以如來哪有東西囑咐比丘僧團呢?
“阿難,我現在已經老了;我過了很多日子,已經到八十歲了。阿難,就像一部舊牛車需要修補才能繼續行走那樣,如來的身體也需要調理才能繼續支撐下去。有時候為了平息痛楚,如來要心離所有相,進入無相定,那時如來的身體才能得到安穩。
“阿難,因此,你們要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阿難,什麼是比丘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呢?
“阿難,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阿難,這樣就是比丘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了。
“阿難,無論現在或我入滅後,任何比丘如果能做自己的島嶼和皈依處,以法為島嶼和皈依處的話,他就是在有修學欲的比丘之中最高的。”
十.比丘尼居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在上午,阿難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比丘尼的住處,到了之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一些比丘尼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對阿難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他說:“阿難大德,一些比丘尼內心善安住在四念處之中,會覺知到任何時候都帶來美好的質素。”
“賢姊,是的。賢姊,是的。賢姊,任何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內心善安住在四念處之中,會覺知到任何時候都帶來美好的質素。”
阿難尊者為那些比丘尼說法,對她們開示,對她們教導,使她們景仰,使她們歡喜,之後起座離去。
阿難尊者在舍衛城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告訴世尊。
“阿難,是的。阿難,是的。阿難,任何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內心善安住在四念處之中,會覺知到任何時候都帶來美好的質素。怎樣安住在四念處之中呢?
“阿難,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身、以身為修習對象的時候,或會從中內心生起熱惱,或會內心怠惰,或會內心向外弛散。阿難,那時他應把內心轉放在任何一個淨信的相1之中;當內心轉放在任何一個淨信的相的時候,歡悅便會生起;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他這樣反思:‘我的內心轉放在淨信的相,這為我帶來得益,現在我從熱惱、怠惰、弛散之中退卻出來了。’ 他從熱惱、怠惰、弛散之中退卻出來,內心沒有覺、沒有觀。他知道:‘我現在內心沒有覺、沒有觀,有念,有樂。’
“阿難,再者,一位比丘如實觀察受……
“阿難,再者,一位比丘如實觀察心……
“阿難,再者,一位比丘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法、以法為修習對象的時候,或會從中內心生起熱惱,或會內心怠惰,或會內心向外弛散。阿難,那時他應把內心轉放在任何一個淨信的相之中;當內心轉放在任何一個淨信的相的時候,歡悅便會生起;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他這樣反思:‘我的內心轉放在淨信的相,這為我帶來得益,現在我從熱惱、怠惰、弛散之中退卻出來了。’ 他從熱惱、怠惰、弛散之中退卻出來,內心沒有覺、沒有觀。他知道:‘我現在內心沒有覺、沒有觀,有念,有樂。’
“阿難,以上就是內心轉放的修習。
“阿難,什麼是內心不轉放的修習呢?
“阿難,一位比丘內心不轉放到別處。當他的內心不轉放到別處的時候,他知道:‘我的內心之前之後都沒有阻限,內心解脫、不轉放到別處。我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有樂。’
“……受……
“……心……
“阿難,一位比丘內心不轉放到別處。當他的內心不轉放到別處的時候,他知道:‘我的內心之前之後都沒有阻限,內心解脫、不轉放到別處。我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有樂。’
“阿難,以上就是內心不轉放的修習。
“阿難,我說了內心轉放的修習,也說了內心不轉放的修習。阿難,任何一位導師都應該為他弟子的利益著想,都應該悲憫他的弟子;而我對你所說的就是出於悲憫。阿難,這裏有樹,這裏有靜室,修習禪定吧。不要放逸,不要過後因放逸而後悔。這是我對你的教導。”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阿難尊者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第一菴婆巴利品完
十一.大人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 ‘大人,大人’ 。大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舍利弗,我說,有解脫的心,這稱為大人。沒有解脫的心,這不稱為大人。
“舍利弗,什麼是解脫的心呢?
“舍利弗,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身的時候,內心無欲,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他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受的時候,內心無欲,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他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心的時候,內心無欲,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他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法的時候,內心無欲,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舍利弗,這就是解脫的心了。
“舍利弗,我說,有解脫的心,這稱為大人。沒有解脫的心,這不稱為大人。”
十二.那爛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爛陀的波婆迦芒果園。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對世尊有這份淨信:無論過去、將來或現在,沒有任何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覺悟。”
“舍利弗,你說出這樣重、這樣無畏的話,以堅定的語氣作出獅子吼:‘大德,我對世尊有這份淨信:無論過去、將來或現在,沒有任何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覺悟。’ 舍利弗,你曾用他心智來觀察過去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的心,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戒行,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解脫嗎?”
“大德,沒有。”
“舍利弗,你曾用他心智來觀察將來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的心,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戒行,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解脫嗎?”
“大德,沒有。”
“舍利弗,你曾用他心智來觀察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世尊的心,知道我是什麼樣的戒行,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解脫嗎?”
“大德,沒有。”
“舍利弗,既然你沒有用他心智來觀察過去、將來、現在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的心,那你為什麼說出這樣重、這樣無畏的話,以堅定的語氣作出獅子吼呢?”
“大德,雖然我沒有用他心智來觀察過去、將來、現在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的心,但我能夠從推斷之中明白這個道理。大德,就正如在邊境有一座都城,都城有堅固的地基、堅固的圍牆和一道城門,有一個智慧、聰明、能幹的守門人在那裏,他阻截陌生人入城和讓熟悉的人入城。他在環繞城牆的道路巡視時,看不見城牆有任何裂縫或孔洞,即使貓兒也不能從城牆進出。守門人心想:‘所有體型大的眾生要進出這座都城,都要通過這道唯一的城門。’
“大德,同樣地,我能夠從推斷之中明白這個道理。大德,過去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都是要通過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善保持在四念處之中,培育七覺支,然後覺悟無上正等正覺。將來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也是要通過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善保持在四念處之中,培育七覺支,然後覺悟無上正等正覺。現在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也是要通過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善保持在四念處之中,培育七覺支,然後覺悟無上正等正覺。”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舍利弗,你要時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講說這段法義。舍利弗,一些愚癡的人對如來有搖擺或疑心,他們在聽了這段法義之後將會把搖擺或疑心捨棄。”
十三.純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住在摩揭陀的那羅村。他生了病,病得很重。純陀沙彌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
舍利弗尊者因病入滅,於是純陀沙彌帶著舍利弗尊者的大衣和缽,前往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去到阿難尊者那裏,對他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大德,舍利弗尊者入滅了。這是他的大衣和缽。”
“純陀賢友,有這個消息,應要見一見世尊。純陀賢友,讓我們一起前往世尊那裏,把這件事情告訴世尊吧。”
純陀沙彌回答阿難尊者:“大德,是的。” 於是,阿難尊者和純陀沙彌一起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阿難尊者對世尊說:“大德,這位純陀沙彌說,舍利弗尊者入滅了。這是舍利弗尊者的大衣和缽。大德,聽到舍利弗尊者入滅的消息,我感到身體像失去平衡似的,我不能辨別方向,甚至連法也不在心中。”
“阿難,舍利弗尊者入滅帶走了你的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或解脫知見蘊嗎?”
“大德,舍利弗尊者入滅沒有帶走我的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或解脫知見蘊。大德,舍利弗尊者是我們的教導者;他愛護別人,善於教導別人;對人開示,對人教導,使人景仰,使人歡喜;說法不會厭倦,熱衷幫助同修。舍利弗尊者使我們憶持法的精華、法的財富、法的助益。”
“阿難,我不是曾經對你說過嗎,所有我們的至親和喜愛的事物都會變化,都會消逝,都會和我們分離;要這些事物不變化,不消逝,不和我們分離是沒有可能的。阿難,任何生、有、眾緣和合的事物都是敗壞法,要它不敗壞是沒有可能的。
“阿難,就正如一棵樹心堅固的大樹,折斷了粗壯的樹枝。同樣地,在中心堅固的大比丘僧團裏,失去了舍利弗。
“阿難,要舍利弗不入滅是不可能的。任何生、有、眾緣和合的事物都是敗壞法,要它不敗壞是沒有可能的。
“阿難,因此,你要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你要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
“阿難,什麼是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呢?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阿難,這樣就是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了。
“阿難,無論現在或我入滅後,任何比丘如果能做自己的島嶼和皈依處,以法為島嶼和皈依處的話,他就是在有修學欲的比丘之中最高的。”
十四.郁伽支羅村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大比丘僧團一起,住在跋祇的郁伽支羅村恆河岸邊。這時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入滅不久。
這時候,比丘僧團圍繞著世尊,坐在空曠的地方。世尊觀察寧靜的比丘僧團後,對比丘說:“比丘們,我感到這個大眾好像有所欠缺似的。比丘們,舍利弗和目犍連入滅,使我感到大眾有所欠缺。以往有舍利弗和目犍連所在的方向,我都不用對那個方向操心。
“比丘們,過去所有阿羅漢.等正覺.世尊都有一雙上首弟子,就正如我有舍利弗和目犍連那樣。將來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都有一雙上首弟子,就正如我有舍利弗和目犍連那樣。
“比丘們,這樣的弟子真稀有,這樣的弟子真難得!他們在導師的教法中修行,在導師的指導下修行;他們受四眾愛戴,受四眾尊敬!
“比丘們,這樣的如來真稀有,這樣的如來真難得!一雙這樣出色的弟子入滅,如來沒有憂愁或悲傷!
“比丘們,要舍利弗和目犍連不入滅是不可能的。任何生、有、眾緣和合的事物都是敗壞法,要它不敗壞是沒有可能的。
“比丘們,就正如一棵樹心堅固的大樹,折斷了粗壯的樹枝。同樣地,在中心堅固的大比丘僧團裏,失去了舍利弗和目犍連。
“比丘們,要舍利弗和目犍連不入滅是不可能的。任何生、有、眾緣和合的事物都是敗壞法,要它不敗壞是沒有可能的。
“比丘們,因此,你們要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你們要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
“比丘們,什麼是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呢?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們,這樣就是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了。
“比丘們,無論現在或我入滅後,任何比丘如果能做自己的島嶼和皈依處,以法為島嶼和皈依處的話,他就是在有修學欲的比丘之中最高的。”
十五.婆希耶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婆希耶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婆希耶,既然這樣,你要淨化善法的開首。什麼是善法的開首呢?就是善淨的戒和正直的見。婆希耶,有了善淨的戒和正直的見,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修習四念處了。
“什麼是四念處呢?婆希耶,你要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婆希耶,有了善淨的戒和正直的見,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這樣來修習四念處了。這樣的話,你的善法便會日以繼夜增長,不會衰退。”
婆希耶尊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婆希耶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婆希耶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十六.優提耶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優提耶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優提耶,既然這樣,你要淨化善法的開首。什麼是善法的開首呢?就是善淨的戒和正直的見。優提耶,有了善淨的戒和正直的見,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修習四念處了。
“什麼是四念處呢?優提耶,你要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優提耶,有了善淨的戒和正直的見,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這樣來修習四念處了。這樣的話,你將會超越死神的領域。”
優提耶尊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優提耶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優提耶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十七.聖者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四念處的人,能帶來聖者果位,將苦徹底盡除。
“什麼是四念處呢?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這樣勤修四念處的人,能帶來聖者果位,將苦徹底盡除。”
十八.梵天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優樓頻螺的尼連禪河岸邊,坐在一棵牧羊人的榕樹下。這時是世尊初覺悟的時候。
這時候,世尊在閒靜處,內心這樣反思:“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這就是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一位比丘或是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這就是四念處。”
這時候,梵天.娑婆世界主知道世尊的心。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梵天.娑婆世界主在梵世間隱沒,在世尊跟前出現。之後他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向世尊合掌,然後對世尊說:“世尊,正是這樣。善逝,正是這樣!大德,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這就是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大德,一位比丘或是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大德,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這就是四念處。”
梵天.娑婆世界主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能盡生死一乘道,
見者知者得饒益,
古今後人依此道,
皆同橫越生死流。”
十九.舍陀迦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孫波一個稱為舍陀迦的市鎮。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從前,有一個頂竹竿雜技師,頂起了竹竿後對他的徒弟彌陀離迦說:‘彌陀離迦賢友,來吧,你爬上竹竿上面站著,我在下面用肩膊頂著竹竿吧。’
“比丘們,弟子彌陀離迦回答雜技師:‘師傅,是的。’ 於是便爬上竹竿上面站著。
“比丘們,這時候,雜技師對弟子彌陀離迦說:‘彌陀離迦賢友,你護著我,我護著你,我們各自護著對方的重心,互相守護。我們這樣表演技藝來賺取所得,之後你安穩地從竹竿上爬下來。’
“比丘們,當雜技師說了這番話後,弟子彌陀離迦對他這樣說:‘師傅,我們不這樣做吧。師傅,不如你護著你自己,我護著我自己,我們各自護著自己的重心,各自守護著自己。我們這樣表演技藝來賺取所得,之後我安穩地從竹竿上爬下來。’
“雜技師說:‘就按你的方法吧。’ ”
世尊說:“比丘們,就正如弟子彌陀離迦和他的師傅所說的:要護己,要護他;一個護己的人要保持念,一個護他的人要保持念;在護己的時候就是在護他,在護他的時候就是在護己。
“比丘們,怎樣護己護他呢?時常保持念,勤修念。這就是護己護他了。
“比丘們,怎樣護他護己呢?含容他人,不惱害他人,對他人有慈心,對他人有同情心。這就是護他護己了。
“比丘們,護己的人要保持念,護他的人要保持念;在護己的時候就是在護他,在護他的時候就是在護己。”
二十.全國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孫波一個稱為舍陀迦的市鎮。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全國最美麗的美女所到之處,將會引來一大群人聚集來觀看;假如那位美女在表演優美的歌舞,將會引來更大群人聚集來觀看。
“這時有一個想生存不想死亡、想快樂不想痛苦的人走來,人們對他說:‘喂,你帶著這個裝滿油的缽,在觀賞表演的人群和美女之間行走,有個拿著利劍的人在後面跟隨你,即使你濺出少許,他都會就地斬掉你的頭。’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那個人會否不理那個油缽,意念放逸地追逐外境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我作出這個比喻是為了帶出這個義理:裝滿油的缽好比繫念身2。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常常繫念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你們應這樣修學。”
第二那爛陀品完
二十一.戒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和跋陀尊者住在波吒釐子的雞園精舍。
這時候,跋陀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去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跋陀尊者對阿難尊者說:“阿難賢友,世尊講說各種善戒。世尊所說的善戒帶來什麼利益呢?”
“跋陀賢友,十分好,十分好!你善達要義、善思要義、善問問題。你問世尊所說的善戒帶來什麼利益嗎?”
“賢友,是的。”
“賢友,世尊講說各種善戒。世尊所說的善戒有助修習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賢友,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賢友,世尊講說各種善戒。世尊所說的善戒有助修習這四念處。”
二十二.住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和跋陀尊者住在波吒釐子的雞園精舍。
這時候,跋陀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去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跋陀尊者對阿難尊者說:“阿難賢友,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呢?”
“跋陀賢友,十分好,十分好!你善達要義、善思要義、善問問題。你問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嗎?”
“賢友,是的。”
“賢友,人們不勤修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人們勤修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什麼是四念處呢?
“賢友,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賢友,人們不勤修這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人們勤修這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
二十三.衰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和跋陀尊者住在波吒釐子的雞園精舍。
這時候,跋陀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去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跋陀尊者對阿難尊者說:“阿難賢友,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正法衰退;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正法不衰退呢?”
“跋陀賢友,十分好,十分好!你善達要義、善思要義、善問問題。你問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正法衰退;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正法不衰退嗎?”
“賢友,是的。”
“賢友,人們不勤修四念處,會使正法衰退;人們勤修四念處,會使正法不衰退。什麼是四念處呢?
“賢友,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賢友,人們不勤修這四念處,會使正法衰退;人們勤修這四念處,會使正法不衰退。”
二十四.簡說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有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這就是四念處了。”
二十五.婆羅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婆羅門走到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那位婆羅門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呢?”
“婆羅門,人們不勤修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人們勤修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什麼是四念處呢?
“婆羅門,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婆羅門,人們不勤修這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人們勤修這四念處,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那位婆羅門對他說:“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二十六.沒有完滿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和阿那律陀尊者住在沙伽陀的荊棘園。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連尊者離開靜處去阿那律陀尊者那裏,和阿那律陀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阿那律陀尊者說:“阿那律陀賢友,人們說 ‘有學,有學’ 。有學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四念處的修習沒有完滿,這就是有學。什麼是四念處呢?
“賢友,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賢友,這四念處的修習沒有完滿,這就是有學。”
二十七.完成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和阿那律陀尊者住在沙伽陀的荊棘園。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連尊者離開靜處去阿那律陀尊者那裏,和阿那律陀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阿那律陀尊者說:“阿那律陀賢友,人們說 ‘無學,無學’ 。無學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完成了四念處的修習,這就是無學。什麼是四念處呢?
“賢友,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賢友,完成了這四念處的修習,這就是無學。”
二十八.世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和阿那律陀尊者住在沙伽陀的荊棘園。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連尊者離開靜處去阿那律陀尊者那裏,和阿那律陀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阿那律陀尊者說:“阿那律陀賢友,勤修什麼法,能得大無比智呢?”
“賢友,勤修四念處,能得大無比智。什麼是四念處呢?
“賢友,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賢友,我勤修這四念處,所以能得大無比智。賢友,我勤修這四念處,所以能以無比智觀察一千個世間。”
二十九.尸利婆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尸利婆陀居士生了病,病得很重。
於是,尸利婆陀居士吩咐一個下人:“來吧,你去阿難尊者那裏,用我的名義頂禮阿難尊者雙足。你這樣說:‘大德,尸利婆陀居士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尊者雙足。願尊者悲憫,前往尸利婆陀居士那裏就好了。’ ”
那位下人回答尸利婆陀居士:“主人,是的。” 於是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對阿難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大德,尸利婆陀居士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尊者雙足。願尊者悲憫,前往尸利婆陀居士那裏就好了。”
阿難尊者保持沈默以表示願意探望尸利婆陀居士。
於是,阿難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尸利婆陀居士的住處。阿難尊者抵達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尸利婆陀居士說:“居士,你怎麼樣,病痛有沒有消退,有沒有感到好轉呢?”
“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居士,既然這樣,你應這樣修學: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居士,你應這樣修學。”
“大德,世尊所說的四念處在我心中,我瞭解這些法義。大德,我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我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我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我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大德,世尊所說的五下分結,我看見在心中沒有任何一個沒有斷除。”
“居士,你有得著。居士,你有得益。你為自己授記阿那含果。”
三十.摩那提那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摩那提那居士生了病,病得很重。
於是,摩那提那居士吩咐一個下人:“來吧,你去阿難尊者那裏,用我的名義頂禮阿難尊者雙足。你這樣說:‘大德,摩那提那居士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尊者雙足。願尊者悲憫,前往摩那提那居士那裏就好了。’ ”
那位下人回答摩那提那居士:“主人,是的。” 於是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對阿難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大德,摩那提那居士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尊者雙足。願尊者悲憫,前往摩那提那居士那裏就好了。”
阿難尊者保持沈默以表示願意探望摩那提那居士。
於是,阿難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摩那提那居士的住處。阿難尊者抵達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摩那提那居士說:“居士,你怎麼樣,病痛有沒有消退,有沒有感到好轉呢?”
“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大德,當我接觸這些苦受的時候,我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大德,世尊所說的五下分結,我看見在心中沒有任何一個沒有斷除。”
“居士,你有得著。居士,你有得益。你為自己授記阿那含果。”
第三戒住品完
三十一.未聞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這是如實觀察身,我之前從沒聽過這個法義,我在這個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比丘們,你們應要修習如實觀察身。比丘們,我已修習如實觀察身,我之前從沒聽過這個法義,我在這個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
“比丘們,這是如實觀察受……
“比丘們,這是如實觀察心……
“比丘們,這是如實觀察法,我之前從沒聽過這個法義,我在這個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比丘們,你們應要修習如實觀察法。比丘們,我已修習如實觀察法,我之前從沒聽過這個法義,我在這個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
三十二.無欲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四念處,能帶來最高的厭離、無欲、寂滅、平息、無比智、正覺、湼槃。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勤修這四念處,能帶來最高的厭離、無欲、寂滅、平息、無比智、正覺、湼槃。”
三十三.不著手修習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不著手修習四念處,就是不著手修習能將苦徹底斷除的聖道;著手修習四念處,就是著手修習能將苦徹底斷除的聖道。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不著手修習這四念處,就是不著手修習能將苦徹底斷除的聖道;著手修習這四念處,就是著手修習能將苦徹底斷除的聖道。”
三十四.修習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四念處,能把一個人從此岸帶到彼岸。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勤修這四念處,能把一個人從此岸帶到彼岸。”
三十五.念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和覺知,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有念的比丘呢?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有念的比丘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有覺知的比丘呢?一位比丘知道受的生起,知道受的持續,知道受的逝去;知道覺的生起,知道覺的持續,知道覺的逝去;知道想的生起,知道想的持續,知道想的逝去。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有覺知的比丘了。
“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和覺知,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三十六.究竟智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有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這就是四念處了。比丘們,勤修這四念處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
三十七.貪著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有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身的時候,會捨棄對身的貪著;當捨棄對身的貪著的時候,會證得不死。他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受的時候,會捨棄對受的貪著;當捨棄對受的貪著的時候,會證得不死。他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心的時候,會捨棄對心的貪著;當捨棄對心的貪著的時候,會證得不死。他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法的時候,會捨棄對法的貪著;當捨棄對法的貪著的時候,會證得不死。”
三十八.遍知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有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身的時候,會遍知身;當遍知身的時候,會證得不死。他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受的時候,會遍知受;當遍知受的時候,會證得不死。他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心的時候,會遍知心;當遍知心的時候,會證得不死。他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當他持續觀察法的時候,會遍知法;當遍知法的時候,會證得不死。”
三十九.修習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四念處的修習。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四念處的修習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這就是四念處的修習了。”
四十.分析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四念處、修習四念處和通往修習四念處的途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四念處了。
“比丘們,什麼是修習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持續觀察身的生法,持續觀察身的滅法,持續觀察身的生滅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他持續觀察受的生法,持續觀察受的滅法,持續觀察受的生滅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他持續觀察心的生法,持續觀察心的滅法,持續觀察心的生滅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他持續觀察法的生法,持續觀察法的滅法,持續觀察法的生滅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修習四念處了。
“比丘們,什麼是通往修習四念處的途徑呢?
“比丘們,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比丘們,這就是通往修習四念處的途徑了。”
第四未聞品完
四十一.不死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你們內心要善安放在四念處之中,這樣便會得到不死。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你們內心要善安放在這四念處之中,這樣便會得到不死。”
四十二.集起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四念處的集起和滅除。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身的集起呢?食的集起,身便集起;食的息滅,身便滅除。
“什麼是受的集起呢?觸的集起,受便集起;觸的息滅,受便滅除。
“什麼是心的集起呢?名色的集起,心便集起;名色的息滅,心便滅除。
“什麼是法的集起呢?作意的集起,法便集起;作意的息滅,法便滅除。”
四十三.道路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有一次,我住在優樓頻螺的尼連禪河岸邊,坐在一棵牧羊人的榕樹下。那時是我初覺悟的時候。
“那時候,我在閒靜處,內心這樣反思:‘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這就是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 ‘一位比丘或是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 ‘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這就是四念處。’ ”
“比丘們,這時候,梵天.娑婆世界主知道我的心。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梵天.娑婆世界主在梵世間隱沒,在我跟前出現。之後他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向我合掌,然後對我說:‘世尊,正是這樣。善逝,正是這樣!大德,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這就是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 ‘大德,一位比丘或是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或是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 ‘大德,這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這就是四念處。’
“比丘們,梵天.娑婆世界主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 ‘能盡生死一乘道,
見者知者得饒益,
古今後人依此道,
皆同橫越生死流。’ ”
四十四.念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有念的比丘呢?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有念的比丘了。
“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四十五.善聚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人們說 ‘一堆善的積聚’ 。如果這堆善的積聚是指四念處的話,這就是正確的講說了。比丘們,四念處全都是善的東西。
“什麼是四念處呢?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人們說 ‘一堆善的積聚’ 。如果這堆善的積聚是指這四念處的話,這就是正確的講說了。”
四十六.波羅提木叉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比丘,既然這樣,你要淨化善法的開首。什麼是善法的開首呢?
“比丘,你要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波羅提木叉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比丘,有了波羅提木叉律儀,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修習四念處了。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你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有了波羅提木叉律儀,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這樣來修習四念處了。這樣的話,你的善法便會日以繼夜增長,不會衰退。”
那位比丘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那位比丘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那位比丘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四十七.惡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比丘,既然這樣,你要淨化善法的開首。什麼是善法的開首呢?
“比丘,你要捨棄身惡行,修習身善行;捨棄口惡行,修習口善行;捨棄意惡行,修習意善行。比丘,捨棄了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了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修習四念處了。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你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捨棄了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了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這樣你便可以以戒作為依靠,以戒作為基礎,然後這樣來修習四念處了。這樣的話,你的善法便會日以繼夜增長,不會衰退。”
那位比丘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那位比丘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那位比丘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四十八.朋友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一些你們悲憫的人和願意聆聽你們的說話的人,不論是朋友或親屬,都應教他們著手修習四念處,教他們安住在四念處之中,教他們建立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一些你們悲憫的人和願意聆聽你們的說話的人,不論是朋友或親屬,都應教他們著手修習這四念處,教他們安住在這四念處之中,教他們建立這四念處。”
四十九.受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有三種受。這三種受是什麼呢?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這就是三種受了。
“比丘們,如果要遍知這三種受,便要修習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如果要遍知這三種受,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五十.漏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有三種漏。這三種漏是什麼呢?欲漏、有漏、無明漏。這就是三種漏了。
“比丘們,如果要斷除這三種漏,便要修習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比丘們,如果要斷除這三種漏,便要修習這四念處。”
第五不死品完
五十一至六十二
(十二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九十一.東方之一至一零二.大海之六》十二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四念處。)3
第六恆河品完
六十三至七十二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三九.如來至一四八.布料》十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四念處。)
第七不放逸品完
七十三至八十二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四九.勞力工作至一五五.空中,及一五八.船至一六零.河》十篇經文大致相同,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四念處。)
第八建設品完
八十三至九十三
(十一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六一.尋求至一七零.愛》十篇經文大致相同,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四念處。)
第九尋求品完
九十四至一零三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七一.流至一八零.五上分結》十篇經文大致相同,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四念處。)
第十流品完
Footnotes
- “淨信的相” (pasādaniya-nimitta)是指能帶來淨信的心境。有 “佛、法、僧、戒(自己的戒行)” 這四個地方。
- 繫念身(kāyagatāya etaṃ satiyā)的意思跟 “身念處” 同,而 “身、受、心、法” 四念處以 “身念處” 為根本,所以, “繫念身” 跟 “四念處” 意義相近。
- 第五十一至一零三經共五十三篇經文都是一些跟《道相應》中的經文重複的部分。巴利聖典協會所出版的巴利原典也沒有把這些重複部分刊出,只是給予經文的號數及少許經文概略。因為這五十三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中一些經文一致,讀者可在《道相應》之中找出這些經文,然後把 “八正道” 的內容轉為 “四念處” 的內容便行了。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七科解脫道以八正道為中心,但七科亦可各自成為一條獨立的解脫道。修習八正道可使人得解脫,修習四念處、四正勤以至七覺支均可使人得解脫。因此,很多描述八正道的經文,它的內容同樣可以描述四念處、四正勤以至七覺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