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第七章 殘餘的生命,分秒都是恩賜

第一冊•第七章 精進第一比丘尼──索那(Soṇā)

書名|《心微笑了——佛陀時代的女性證悟道跡》

作者|釋了覺、釋了塵

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便邁向年老及死亡。當生命垂垂老矣,耳不聰、目不明時,我們是否能獲得良好的照顧及保障呢?由於擔心未來,不少人一生努力為老年鋪路,甚至將生命投資在孩子身上,寄望有一天他們能照顧我們晚年的起居。

然而,「養兒防老」是否真的可靠?在世間變幻莫測的親情、愛情裡,真的有安全的依靠處嗎?

索那(Soṇā)為十名孩子的母親,一生忙碌於養育孩子至長大成人。年邁時,當她將全部財產平均分配給十名孩子後,卻沒有一個孩子願意照顧她。她覺醒一生庸庸碌碌為了孩子,僅是一場沒有意義的空忙。年老無依,僅有佛法才是真正的依靠。她發奮精勤,以老邁之身證得最上道果,被佛陀譽為「精進第一比丘尼」。

孩子,你是我年老時的依靠嗎?

索那(Soṇā)出生於舍衛城(Sāvatthī)富者之家,富榮且具大財富。當她已達適婚的年齡時,嫁入夫家並育有十名孩子。孩子們安樂成長,人見人愛,就連他們的敵人見了都歡喜,更何況是身為母親的她。

她對孩子十分疼惜憐愛,為了孩子的安樂,她周旋於孩子們的大小事務而樂此不疲,因此人們稱她為「多子的索那」。在忙碌生產、照顧、養育及安排孩子的婚事中,她的生命猶如沙漏,點滴不斷地流逝。

她的丈夫對三寶具有信心,持守在家戒律一些時日後,覺得世間的樂不再有意義,於是選擇出家。這對索那而言是個難以接受的事實,但是她並不意志消沉,反而積極投入修行,過著淡泊簡單的在家居士生活。

由於她已邁入高齡,心想︰「我已將孩子撫養長大至成家立業,孩子們將照顧我,留著財產有何用呢?」

於是她喚來十名孩子,連同女婿及媳婦皆一同喚至身邊,將龐大的財產毫無保留地平均分配給孩子,僅要求他們為她提供簡單的生活所需。

剛開始一切安排得很順利,她輪流住在不同兒女的家。過了一些時日,她的大兒媳婦開始有了怨言︰「你母親並沒有因為你是大兒子而將一半財產分給你,她應該住在其他兒女家,或返回自己老家去住。」當她寄住在其他兒子家時,兒媳婦也說了同樣的話語,無論她住在兒子家或女兒家,他們全都眾口一辭,道出如此無情的話語。

索那在孩子心中已失去利用價值,他們想︰「母親已經年邁,她還能為我們做些什麼?」當她住在孩子家時,孩子們甚至不以「母親」來稱呼她,待她如同陌生人般冷漠。

對索那而言,孩子們的冷落與厭惡,比丈夫的離開更令她覺得痛苦難受。她的內心五味雜陳,一生對孩子的信任與期望,只換來捶心的失望與落空。這一切印證佛陀在《增支部•沙愣達達經》1(Sārandadasuttaṃ)的教導,世間懂得感恩的人是稀有難得的。孩子們已遺忘母親對他們的懷胎養育之恩,更不記得自己的財富是母親所給予。

老邁之身為道用

養兒防老僅是錯誤的期待,一生辛苦到底為誰忙?子女們對她已失去敬意,視她為累贅負擔,索那心想︰「此生命已不足為惜,況復我已衰老,眾苦來襲。丈夫與孩子皆無法成為究竟的依靠,我將追隨丈夫所走的修行之路。」如此思惟後,她毅然選擇出家,進入比丘尼僧團。

然而,出家並非如她所憧憬的那般美好。由於她年事已高,尼師們對她作務的缺失經常給予指正,並在大眾中懲罰她。索那比丘尼的孩子們每每見母親被懲罰時,都當面嘲笑輕蔑她︰「直至今日,她還學不會僧團的戒律規矩。」

聽見這些冷嘲熱諷,索那比丘尼生起修行的急迫感,她心想︰「我的生命僅剩少許,必須得找出自我淨化的方法,以保護自己免遭不幸的命運。」從那一刻開始,她發奮自我淨化,行住坐臥的任何時刻,皆精進不懈地修習念處,努力培養正念,觀照身與心的運作。

她將身體當作修行的道用,觀三十二分身︰在我此身中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膜、胃中物、屎、腦;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唾、涕、關節液、尿。她以身體為禪修所緣,切切觀照身心的實相。

日間,她對上座比丘尼們履行種種義務,心想︰「夜晚我將修習沙門法。」當黑夜來臨時,她在高樓下方禪坐,為避免身子過累而倒下,她以手抓持柱子而不放開。當在黑暗處、在樹林等處經行時,為避免頭部被撞傷,她以手觸摸樹幹,一棵樹至下一棵樹次第而行。以此毅力,她精進不懈地修行,從不輕言放棄。

她僅有少許的睡眠時間,在夜闌人靜的時候,她徹夜觀修,日夜不捨。雖然年邁體衰,身體常不聽使喚而生起各種不適及疼痛,但她從不以此作為懈怠的理由。她心想:「我年老出家,不應放逸。」以老苦激勵自己,決不輕易讓自己在不具正念的情況下虛度分秒。

由於決意與用功,她的精進能量如同被啟動的引擎輪子般不斷地轉動。從此,人們對她的稱呼,從「多子的索那」(Bahuputtikā Soṇā Therī)改為「精進的索那」(Āraddha Vīriya Soṇā Therī)。

生命一點一滴不斷地流逝,不確定下一輩子先到,或是明天先到。對她而言,活著的每一天皆是一種恩賜,趁此珍貴人身尚未失去以前,她精進不懈地修行,讓生命的分秒都充分發揮其價值。

燒水作務中證悟

一日,寺院的尼眾們外出,前往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聽聞佛陀說法。臨行前交代索那比丘尼︰「你幫忙燒水,提供整座寺院的尼師使用。」她們集體離開,僅留下索那比丘尼一人。

於是,索那比丘尼精勤地汲水,將水倒入鍋子,再將鍋子置放於鍋灶上。汲水作務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