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第十章 清淨梵行的伴侶

第一冊•第十章 宿命智第一比丘尼──跋陀迦比羅尼(Bhaddā Kāpilānī)

書名|《心微笑了——佛陀時代的女性證悟道跡》

作者|釋了覺、釋了塵

陀迦比羅尼(Bhaddā Kāpilānī)在比丘尼弟子之中,擁有「宿命智第一」之稱譽。或許源於她在宿命智的傑出成就,堪能憶念過去無數劫之事,因此她前世多生的典故比其他比丘尼弟子更為豐富。

迦比羅尼的事跡與大迦葉尊者(Mahā Kassapa)息息相關。在值遇佛法以前,他們是千年難得一見的模範伴侶。在世間望的沼澤裡,他們始終守護對出家的嚮往及梵行的堅持。即使身陷在一段無法避免的婚姻裡,他們選擇成為有名無實的夫妻,彼此相敬如賓地生活,情同兄妹般地持守梵行。

當世間歌頌情愛與婚姻的幸福時,他們卻視之為焚身之烈火。在愛的洪流裡,他們選擇逆著世間而傲然地活出自己。這一對清淨伴侶靜候出家的因緣,展現堅持梵行之美。雖然他們擁有的財富及眷屬可媲美一小國,但是當出離的時機成熟時,他們毅然捨下一切而出家修行,最終成就最高的道果。

無法避免的婚姻

跋陀迦比羅尼出生於摩達國(Madda)沙竭羅城(Sāgala),父親是哥西婆羅門種姓(Kosigotta),母親名為蘇慈瑪蒂(Sucīmatī)。她天姿絕色、貌美絕倫,由於宿世的善業,其身自然散發金黃色的光芒。這輩子是迦比羅尼的最後一生,她自幼即懷有出家的意願。

毘巴利(Pippali,大迦葉尊者未出家前的名字)則出生於摩揭陀國(Magadha)大渡頭港(Mahātittha)婆羅門之家。父親名為迦毗羅(Kapila),母親名為蘇瑪娜德威(Sumanadevī)。毘巴利與迦比羅尼同樣出生尊貴,擁有顯赫家世。

當毘巴利年值二十歲時,迦比羅尼正值十六歲。那時,毘巴利的父母觀察他們的兒子毘巴利,然後對他說︰「親愛的兒子!你已達成熟的年齡,應當延續家族血脈而成家立業。」

毘巴利聽後說︰「親愛的父親、母親!您們在我耳邊所說的這些話語並不適宜。只要您們還活著的一天,我必定會照顧您們,但是當您們離世後,我將出家。」

過了幾天後,毘巴利的父母又再提起婚事,然而他再度拒絕;父母再提,他又再拒絕。自此,毘巴利的母親不放棄地向他催促婚事。毘巴利心想︰「我得想辦法說服我的母親。」

於是,他動用上千黃金,聘請金匠打造一座純金少女像,此少女像擁有舉世無雙的美貌。當此純金像完成時,他為金像擦亮磨光,穿上紅色衣服、戴上各種華麗裝飾及各色花朵,隨後請他的母親來到純金像面前,並對她說︰「親愛的母親!若在這世上能找到如這純金像般一模一樣的女孩,我將住在居家;若找不到這女孩,我將出家。」

他的母親十分聰慧,心想︰「我這具有許多福德的兒子顯然已下定決心,他將獲得恩賜。當他在過去世行善造福時,絕不會是單獨一人累積善行的。因此,他必將覓得一位與他相稱,並一同累積福德的伴侶,如同這純金像一般的女孩。」

於是,她召喚八位婆羅門,裝備他們所需的用品、滿足他們所有的願望,她將純金像放上馬車,對他們說︰「去吧!前往那些與我們擁有相同背景及財富的家庭,尋找如這純金像一般的女孩,並將聘禮交給她。」

這八位婆羅門心想︰「這是我們的任務。」他們坐上馬車啟程。

他們又想︰「但是,我們該往何處呢?」

「摩達國以擁有眾多美女而聞名,我們前往摩達國吧!」

於是,他們趨車前往摩達國沙竭羅城。抵達沙竭羅城後,他們將純金像立在供人洗澡處的石梯上,並坐在附近觀察。

此時,女侍正為迦比羅尼沐浴裝飾,讓她坐在小房間內,自己則前往洗澡處沐浴。當她在石梯處看見純金少女像時,心想︰「主人的女兒怎麼到此處來了?」

女侍誤以為這尊純金少女像是迦比羅尼,而對她說︰「女孩!您為何來到此處呢?」

她舉起手說︰「快回去!」然後輕輕碰觸她的身體。

「啊!好硬啊!」當她再次仔細端視,發現原來是一座沒有生命的金像時,忍不住嘲笑自己︰「怎麼會將金像當作是主人家的女兒呢?」

那八位婆羅門見此情況,趕忙衝上前圍繞著她,問道︰「你主人的女兒長得與這純金像一樣嗎?」

「這金像有什麼美?我主人女兒的美貌更勝於她百倍、千倍!她擁有成百上千的美德。當她坐在十二肘的暗室時,根本不需要任何燭光,她身上散發的光芒足以照破黑暗。」

「那帶我們去見她吧!」婆羅門將純金像放回馬車,帶上聘禮前往哥西婆羅門家。他們將馬車停放在門口,知會他們的到來。

哥西婆羅門親自接待並表示歡迎,隨後問道︰「你們從哪兒來呢?」

「我們來自摩揭陀國大渡頭港,迦毗羅婆羅門家。」

「你們到訪此處有何事嗎?」

他們詳述到訪的理由,哥西婆羅門歡喜地說︰「太好了!迦毗羅婆羅門擁有與我們相同的種姓及財富,我們會把女兒許配給他。」哥西婆羅門欣然收下聘禮。

八位婆羅門完成任務後,迅速捎訊息給迦毗羅婆羅門︰「我們已找到與純金像如出一轍的女孩,請張羅接下來該做的事。」

收到此消息後,迦毗羅婆羅門喜不自勝地告訴兒子毘巴利︰「那女孩已經找到了!」

毘巴利聽後心往下一沉,想著︰「我以為他們不可能找到如此這般的女孩,沒想到他們說這女孩已有下落。不幸的事已發生,我得寫信給她。」

他找個安靜的地方寫了封信,內容如下︰「跋陀迦比羅尼!請嫁入與你門當戶對的家庭,我將出家,不希望你以後承受痛苦。」

在摩達國另一端的迦比羅尼也聽到風聲︰「他們似乎要將我許配給某某人。」她也到靜處寫信,內容亦非常相近︰「毘巴利!請找與你門當戶對的伴侶,我將出家,不希望你以後承受痛苦。」

委任派送這兩封信的差使,碰巧在路途中相遇。他們其中一人問道︰「這是給誰的信呢?」

「這是毘巴利給跋陀迦比羅尼的信。」

「這又是給誰的信?」

「這是跋陀迦比羅尼給毘巴利的信。」

於是,他們將信函打開,仔細閱讀而不滿地說︰「看看這些孩子的作為!」然後,他們擅自做主地將信函撕掉,丟棄在林野間,隨即竄改內容,寫了筆跡相似的信,互相表達同意及歡喜之情,然後送交給雙方。

毘巴利與迦比羅尼的出家意願並未被成功地傳達。實際上,他們倆人沒有任何一方希望成婚。萬般無奈之下,他們依照父母的安排而結婚,迦比羅尼被送至摩揭陀國,這婚姻就在兩方不情願之下進行。

在婚禮當天,毘巴利以花朵編串花環,迦比羅尼亦編串花環,他們各自將花環置放於睡床的中間。晚膳後,他們心想︰「我們將上樓躺下。」當他們在房間見面時,毘巴利躺在床的右邊,跋陀迦比羅尼則躺在床的左邊,他們達成協議︰「任何一方的花朵倘若凋謝,則表示望在那一方的心中生起,任何一方都不應靠近這花環。」

他們徹夜未眠,亦不敢彎曲身子,深怕身體碰觸到對方,那花環並沒有凋謝。白天時,他們猶如兄妹般,甚至不互相微笑。由於雙方皆有想出家的決心,他們同意如此堅守梵行。因此,他們純屬有名無實的夫妻,倆人一同過著清淨的梵行生活。

他們的生活遠離世間的財、食、利等樂,甚至不必憂心居家的俗務。然而,當父母離世後,他們必須肩負起管理田地以及生活起居等事務的責任。

毘巴利擁有家財萬貫,享有八億七千萬財富,僅是一日沐浴後所丟棄的黃金粉末,就已將近一公升半[efn_note]12 Magadhanāḷi(古印度摩揭陀國的測量單位),約1.5公升。[/efn_note]。他擁有不少於六十座水庫,各各備有灌溉器械。除此之外,尚有面積十二由旬的田地、十四座面積如同阿努拉德普勒城[efn_note]阿努拉德普勒城(Anurādhapura)是錫羅的古都。[/efn_note](Anurādhapura)大小的村莊,都住著他的僕人和工人。他還備有十四支象軍、十四支馬軍及十四支車軍。

有一日,毘巴利騎著一匹裝飾嚴好的駿馬,在隨從的簇擁下前往農地。他站立在最高處,俯視千萬個正被耕犁的田地。他看見烏鴉及各種鳥類正翻土吃蚯蚓和昆蟲等,於是詢問身邊的侍從:「親愛的朋友!它們在吃什麼呢?」

「尊敬的先生!它們正在吃蚯蚓。」

「誰來承擔這些鳥兒所做的惡事?」

「尊敬的先生!這田是為您而耕的,您是承擔這些惡業的人。」

毘巴利心想︰「倘若我是引發這些邪惡之行的罪魁禍首,那麼擁有八億七千萬財富有何用?擁有十二由旬的農地有何用?擁有六十座備有灌溉器械的水庫有何用?擁有十四座村莊的僕人有何用?這些實無用處!我將把所有一切交給迦比羅尼,然後出家。」

與此同時,迦比羅尼也在田地播種三盆芝麻,在諸多隨從圍繞下,安坐在一旁。此時,她看見烏鴉及各種鳥類正吃著芝麻裡長出的蟲,於是問身邊的隨從︰「親愛的女孩!它們在吃什麼?」

「尊貴的女士!它們正在吃蟲。」

「這惡業所導致的結果,歸誰呢?」

「尊貴的女士!這些工作是為您而做的,這惡業歸您。」

迦比羅尼聽後心頭一驚,思惟︰「對我而言,四肘衣物與少許米飯就已足矣。倘若這些眾生所造下的惡業全數歸我,如此的惡業足以令我在一千次的輪迴大海中,無法冒出頭來。當毘巴利回來時,我將把所有一切交給他,然後出家。」

由於畏懼業報,他們生起厭離及出離心。然而依佛陀的教導,此不具殺害動機、無意傷害的作為,並不足以構成殺生業,這些隨從的回答是依據當時耆那教的思想而做的回應。

捨棄繁華而出家

當毘巴利返回住處時,他洗澡後走上樓,坐在昂貴的椅子上,僕從為他準備具有轉輪聖王規格的餐飲。當他們倆用膳完畢後,支開僕從,在一處舒服的地方隔開而坐。

此時,毘巴利對迦比羅尼說︰「跋陀!當你來到此居家時,一共帶了多少財富呢?」

「尊貴的先生!五萬五千輛馬車的承載量。」

「這全部的財富,加上八億七千萬的財富、六十座備有灌溉器械的水庫等等,我將全都給你。」

「但是,請問你要前往何處?」

「我將出家。」

「尊貴的先生!我在此處等你歸來,亦想對你說類似的話,我也想出家。」

對他們而言,三界如火宅。他們將布料染成黃色,從市場得到土缽,並互把對方的頭髮剃除,說道︰「我們出離世間,將自己奉獻給在這世間已獲得解脫的阿羅漢。」他們將土缽放入袋子而背在肩上,然後離開居家,沒有任何一位隨從或僕人認出他們。

當他們成功離開婆羅門村莊,即將進入僕人村莊時,他們的步態及舉止被僕人認出來了。僕人們哭倒在他們的足下,悲傷地說︰「尊貴的主人!您們怎能離開,留下我們獨自陷入無助的窘境。」

 「朋友!我們感知三界猶如火宅,因此出家。由於你們人數眾多,倘若讓你們逐個從奴隸的身分解放,即使一百年也未必能辦到。你們各自將頭洗淨後,即重獲自由身。」語畢,他們捨下哭泣的僕從繼續上路。

走在前方的毘巴利停下腳步往後看,心想︰「這迦比羅尼乃是南閻浮提擁有舉世無雙美貌的女人,她正尾隨在我的身後。或許人們將作此想︰『既然已經出家,他們卻依然無法分開生活,這並不適宜。』」倘若有人讓此想法染污他們的心,他們將墮入惡道,因此我們應該分開而行。」

他繼續往前行,在前方分叉路口處停下腳步,等待迦比羅尼。迦比羅尼到叉路時,向毘巴利禮敬,合掌並站立一旁。此時毘巴利對她說︰「跋陀!當人們看見像你這麼一位女子尾隨我時,他們或許會生起如此的想法︰『他們出家了,但依舊無法分開生活。』由於我們的行為,導致他們染污了心,或將墮入惡趣。因此,在這分叉路口上,你選擇一條路,而我走另一條路。」

「是的!對出家者而言,女人確實是障礙。人們會想︰『他們出家了,卻沒有分開生活。』我們將成為千夫所指。你選擇一條路,而我將走另一條路,我們將分開生活。」

迦比羅尼向毘巴利右繞三匝禮敬後,雙手合掌作如是言︰「我們跨越十萬劫的交情及友誼,在今日粉碎了。」「你被認為是屬於右邊的,右邊的道路適合你;我則是屬於左邊的,左邊的道路適合我。」

在分道揚鑣的那一刻,大地震動咆哮,彷彿訴說著︰「山河大地及須彌山我皆能承載,唯此二人之德行,我無法承載!」雷聲隆隆響徹雲霄,世界邊緣的輪圍山岳亦傳出迴響。

當時,佛陀在波羅奈仙人墮處鹿野苑(Isipatana Migadāya)度過首個雨安居後,住在王舍城(Rājagaha)竹林精舍(Veḷuvana),尚未返回故鄉迦毗羅衛國。當佛陀在香室(Gandhakuṭi)聽見大地震動的巨響時,觀照大地以何因緣而震動,了知︰「由於毘巴利及跋陀迦比羅尼二人的功德力,他們捨離無量財富而出家,並將他們的生命獻於佛。這大地震動發生在他們分道揚鑣的岔路,我將幫助他們。」

出自於慈悲,佛陀持衣缽步出香室,在沒有任何大弟子的陪同下,獨自步行五英里路去見他未來的弟子。在距離王舍城與那爛陀(Nālandā)之間,佛陀端坐在一棵榕樹下,此樹名為「多子榕樹」(Bahuputtaka Nigrodhamūla),靜候弟子的到來。

奇特的是,佛陀並不以普通的頭陀隱士形象端坐在樹下。為了讓從未見過他的毘巴利生起信心,佛陀對其三十二相好及身光毫不隱藏。佛陀端坐在該處,佛身放出的光芒遠至八十肘處,狀如傘蓋、車輪、小尖頂之光芒穿梭四處,猶如一千日月照亮整座森林。森林在佛光照耀下令人愉悅,猶如天空閃爍的繁點星光,又彷彿池面盛開五種不同品種的簇簇淨蓮。榕樹的樹幹原是白色,樹葉為綠色,舊葉為紅色,然而沐浴在佛陀的身光中,整棵榕樹金光熠熠。

走向右邊道路的毘巴利,在多子榕樹下遇見佛陀。毘巴利瞻仰佛陀的容貌及殊勝光芒,知道佛陀的智慧不凡,心想︰「這必定是我的導師,由於他的緣故而我出家。」他站立在該處,趨近並低伏身子,以虔敬愛慕之心,三處頂禮並三次宣說︰「世尊是我的導師,我是世尊的弟子。」

佛陀說︰「親愛的兒子迦葉!若你向大地作此禮敬,大地將無法承載。但我已證得過去諸佛所證,了知我的廣大德行,你對我作出如此的禮敬,無法使我身上的一根毛髮顫抖。親愛的兒子迦葉!坐下來,我將讓你繼承我的財產。」

大迦葉尊者出自於對佛陀深深地虔敬而作禮敬。倘若以此相同之禮,禮敬大海,大海之水將乾涸,猶如滴水落在極熱的鐵鍋上;倘若以此相同之禮,禮敬輪圍山,輪圍山將粉碎猶如果殼;倘若以此相同之禮,禮敬須彌山,須彌山將毀壞,猶如被烏鴉啄食的麵團;倘若以此相同之禮,禮敬大地,大地將成灰塵,隨風而飄散。

且不說大迦葉尊者,即使有一千位如同大迦葉尊者的比丘,向佛陀作此禮敬,亦無法震動佛陀的一根毛髮,就連佛陀身上的袈裟一線皆不可動搖。這是佛陀不可思議的大威力。

佛陀說︰「迦葉!若有人不知、不見,卻對如你一般具備誠心的弟子說:『我知、我見』,他的頭將裂開。但迦葉!我已知而說:『我知』;我已見而說:『我見。』」

接著,佛陀對大迦葉尊者作三項教誡,記載於《相應部•衣經》[efn_note]《相應部》16相應11經。[/efn_note](Cīvarasuttaṃ),以此完成其出家及受具足戒︰

迦葉!你應如是學:「對僧團中的長老、年少、中老,我皆住於大慚愧。」

迦葉!你應如是學:「凡我聽聞任何一切與善有關的法,一切皆以其義饒益、思惟,皆以心屢屢思考,以傾耳聞法。」

迦葉!你應如是學:「於身念處正念樂住,我不忘捨。」迦葉!你應如是學。

大迦葉尊者由接受佛陀的教導而獲得具足戒(Ovāda paṭiggahaṇa upasampadā)。自此以後,毘巴利被稱為「大迦葉尊者」(Mahā Kassapa)。他精勤修習而證得阿羅漢果,被佛陀譽為比丘弟子中「頭陀第一比丘」[efn_note]《增支部》1集191經。[/efn_note],成為佛陀重要的大弟子之一。

走向左邊道路的迦比羅尼,當時比丘尼僧團尚未成立,因此在長達五年的歲月裡,她一直在距離祇樹給孤獨園不遠處的外道尼眾住處(Titthiyārāma)生活。當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Mahāpajāpatī Gotamī)正式出家成為比丘尼時,迦比羅尼亦加入比丘尼僧團,在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比丘尼座下受具足戒。

慈悲面對嫉妒尼

出家後,迦比羅尼比丘尼精勤修習佛法,在短時日內即證得阿羅漢果,獲得三明、六種神通、四無礙解及八解脫。在六種神通當中,她尤其精通於宿命智。

迦比羅尼比丘尼多聞且善巧說法,她致力於教導比丘尼戒律,亦向眾人宣說佛法,在僧團中獲得崇高的禮敬,揚好名聲。

有一次,迦比羅尼比丘尼在沙積多城(Sāketa)度過三個月雨安居。當時她有要務而必需前往舍衛城(Sāvatthī),於是請使者至偷蘭難陀比丘尼(Thullanandā)之處傳達訊息︰「倘若尊姐偷蘭難陀比丘尼能提供住處,我將前往舍衛城。」

偷蘭難陀比丘尼說︰「請她過來吧!我將提供住宿。」

於是,迦比羅尼比丘尼從沙積多城前往舍衛城。偷蘭難陀比丘尼為她準備好寮房住宿。

偷蘭難陀比丘尼亦是一位多聞且善巧說法的比丘尼。當時,人們心想︰「跋陀迦比羅尼比丘尼多聞、善於說法、得崇高禮敬,是卓越的長老尼。」於是,拜訪迦比羅尼比丘尼。

當偷蘭難陀比丘尼發現人們總是優先拜訪迦比羅尼比丘尼,隨後才拜訪她,甚至一些自己的學生亦喜愛迦比羅尼比丘尼,她對迦比羅尼比丘尼心生嫉妒。她心想︰「這位比丘尼諸多示意,諸多要求,却被讚歎說住於少知足、不與眾交往、隱遁。」

為了滋擾迦比羅尼比丘尼,她在迦比羅尼比丘尼面前來回步行、或立、或坐、或臥,又在迦比羅尼比丘尼面前誦經、令其他人大聲誦經或學習問義。

偷蘭難陀比丘尼對迦比羅尼比丘尼的嫉妒越發強烈,瞋怒不喜,最後甚至將她驅趕出寺院。然而,迦比羅尼比丘尼已是一位漏盡的阿羅漢尼,面對此無理的對待,她絲毫不受影響,雲淡風輕地看待世間的一切,慈悲無執著地對待她們。

在比丘尼僧團中有少者,對此事責難:「為何偷蘭難陀故意惱亂跋陀迦比羅尼呢?」、「為何偷蘭難陀準備寮房給跋陀迦比羅尼,而後瞋怒不喜,即將她驅趕出去呢?」

那時,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佛陀集合大眾,確認此事後作呵責,並立下戒律︰「任何比丘尼,對比丘尼故意惱亂者,波逸提。」[efn_note]《律藏》經分別•比丘尼分別•波逸提33。[/efn_note]、「任何比丘尼,以住房給與比丘尼後,而瞋怒不喜即驅出或令驅出者,波逸提。」[efn_note]《律藏》經分別•比丘尼分別•波逸提35。[/efn_note]

猶如黑夜襯托出月亮的皎潔,世間的嫉妒傷害,更突顯迦比羅尼比丘尼的智慧及慈悲。恰似荷葉不沾水,凡夫出於煩惱而造作的言行舉止,無法令清淨無穢的聖者沾染半點塵埃。聖者的心纖塵不染,朗朗明曜且寬廣無垠。

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讚許跋陀迦比羅尼比丘尼︰「比丘們!在我的比丘尼弟子中,宿命智者,以跋陀迦比羅尼為第一。」[efn_note]《增支部》1集244經。巴利文為「Etadaggaṃ bhikkhave mama sāvikānaṃ bhikkhunīnaṃ pubbenivāsaṃ anussarantīnaṃ yadidaṃ bhaddā kāpilāni」。[/efn_note]

具宿命智者,堪能憶念過去多生多世的生活狀況,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多成壞劫︰「在彼處,我有如是姓名,如是種姓,如是容貌,食用如是食物,領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我從此處死後,轉生彼處。在彼處,我亦有如是姓名,如是種姓,如是容貌,食用如是食物,領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我從彼處死後,轉生此處。」

迦比羅尼比丘尼在憶念過去多生多世的能力極為出色,因此獲得「宿命智第一比丘尼」的殊榮。

共許最美之善願

在《譬喻經》記載,迦比羅尼比丘尼多生累劫,皆與大迦葉尊者有著密切的連繫。他們曾多生成為夫妻,一同修習廣大波羅蜜。以下典故,迦比羅尼比丘尼多生前的丈夫,皆是大迦葉尊者的某一生。

在十萬劫前,勝蓮華佛(Padumuttara Buddha) 出於世間時,迦比羅尼比丘尼出生於鵞城(Haṃsavatī),為具有八億財富的維德哈(Vedeha)長者之妻,維德哈長者乃大迦葉尊者的前生。那時,他們在隨從的陪同下,往詣勝蓮華佛之處聽聞佛陀說法。當時,他們聽聞佛陀讚歎「宿命智第一比丘尼」及「頭陀第一比丘」倪薩巴(Nisabha),而心生歡喜。

維德哈長者夫婦邀請勝蓮華佛為首的僧團,連續七日作廣大供養。隨後,他們伏禮佛足,維德哈長者發願獲得與「頭陀第一比丘」同等的功德與殊榮,她則發願求得與「宿命智第一比丘尼」同等的功德與殊譽。勝蓮華佛以神通觀察,確定他們能滿願,因此為他們授記。他們終生侍奉佛陀,親切奉事及供養必需品。

當勝蓮華佛般涅槃時,維德哈長者夫婦集合親戚朋友,以寶石建造高達七由旬的七寶塔,寶塔猶如日光閃耀熠熠,猶如沙羅樹王花朵盛開。同時,在塔內以七種寶石製造七十萬枚缽,猶如蘆葦燃燒般明耀光輝。缽內盛滿香油,並點燃明燈供養勝蓮華佛。

另外,他們又造七十萬器皿,各各器皿盛滿寶石供奉佛陀。另外尚有六十四枚缽,每八枚缽一組,中央各立起一座以黃金雕飾的花卉層塔,金色如秋陽,射照輝映四方。寶塔四門的牌樓、拱門及柱子皆由寶物所成,殿堂立有寶幡,各種花飾圍繞,莊嚴且美麗輝煌。寶塔的彩色亦善調造,分為三個部分,一塗雄黃、一塗赤砒、一塗真黑。以此莊嚴攝受的寶塔供養佛陀,並終生以其能力所及供養僧伽。

她與維德哈長者終生行持善業,命終之後皆轉生善趣,或在天界、或在人間,在輪迴中他們如影隨形,享受各種祥福。

淨信難行之布施

在九十一劫前昔,毗婆尸佛(Vipassī Buddha)出於世間,她居住於槃頭摩底城(Bandhumatī),是依卡薩達卡(Ekasāṭaka,意為「一衣者」)婆羅門之妻。

依卡薩達卡婆羅門是大迦葉尊者的前生,富有善行美德,可是卻十分貧窮。他僅有一件衣服,妻子亦同。至於外衣,他們夫妻僅有一件。因此,他以「僅有一衣者」聞名。當婆羅門穿著外衣出門時,她便待在家裡;當她穿著那唯一的外衣外出時,婆羅門則待在家。雖然生活極度清貧,他們卻和諧安樂地生活。

當時,毗婆尸佛在每七年週期,有一次盛大的說法集會,並在白天及夜晚兩個時段說法,好讓每一個人皆有因緣得以聞法。在白天時段,毗婆尸佛於傍晚時分說法;在夜晚時段,毗婆尸佛則通宵說法。當法筵開始前,天人們將遊走於南贍部洲,宣布佛陀即將說法。

依卡薩達卡婆羅門聽聞此消息,詢問妻子︰「親愛的夫人!你將在白天時段前往聞法,或是夜晚時段前往聞法呢?」

「我們女人無法在夜間外出,我將參與白天時段的法筵。」如此回覆後,她便穿上那件唯一的外衣,與其他女居士前往寺院。抵達寺院向佛陀禮敬後,她坐在適當的坐位聞法,法筵結束再與女同伴們一同返回住處。之後,換成依卡薩達卡婆羅門穿上那件唯一的外衣,在夜晚時段前往寺院聞法。

初夜時分,依卡薩達卡婆羅門聽聞佛陀開示涅槃道而生起法喜,他想將身上唯一的外衣供養佛陀。當下他有些猶豫,唯一的外衣布施出去以後,他與妻子該怎麼辦呢?於是他並沒有這麼做。中夜時分,他再次生起法喜,後夜時分亦同。此時,他不顧一切,心想︰「無論是生是死,我隨後再來考慮衣服的事情!」於是他堅決地將外衣供養出去。

如此下定決心後,他將外衣脫下折好,恭敬地置放於佛陀足下,全心全意地供養。那一刻,他歡喜地高呼︰「我戰勝了自己!我戰勝了自己!」

依卡薩達卡婆羅門僅穿一件衣服回家,對他的妻子說︰「夫人!隨喜我所做的大福業,我向佛陀布施我們唯一的外衣。」

她聽後歡喜地合掌隨喜︰「夫君!你做得真好,善施外衣給最勝覺者。」

當時坐在簾布後方聞法的槃頭摩王(Bandhumā)聽見依卡薩達卡婆羅門在布施時發出的歡呼聲,他派遣吏人了解事由,得知婆羅門做了難行的布施,於是送他一套衣服。然而,婆羅門心想︰「過去國王不曾送我衣服,由於佛陀的恩德,國王才送此衣服給我。由佛陀的恩德而獲得的衣服,我留下有何益處呢?」於是,他將此衣供養佛陀。

槃頭摩王知道後,再送他兩套衣服,他依然將此兩套衣服供養佛陀。於是,槃頭摩王再送他四套衣服,婆羅門再次將此四套衣服全數供養佛陀。如此槃頭摩王每次贈送婆羅門衣服,皆是之前送禮的雙倍數量。然而,出自於對布施的信心,婆羅門將所得的衣服全數供養佛陀。直至槃頭摩王送上三十二套衣服時,在槃頭摩王的要求下,他們夫妻僅各留下一套衣服給自己,其他皆誠心供養佛陀。

有一次,在寒冷的傍晚時分,槃頭摩王見正在聞法的依卡薩達卡婆羅門,便將披在身上價值十萬金的紅毯送給他,請他在聞法的時候披在身上。然而,婆羅門心想︰「此珍貴的紅毯披在這不淨之身有何用處?」於是他將紅毯製成寶蓋,置放於佛陀香室內的座榻上,以此供養佛陀。

此寶蓋在佛陀六色身光的照耀下更為華美,當槃頭摩王見此寶蓋而想起自己贈送婆羅門之物,他對佛陀說︰「世尊!這紅毯曾是我所屬之物,我將它贈予依卡薩達卡婆羅門,讓他在聞法時披上。」

佛陀回答︰「大王!你贈予婆羅門,而婆羅門供養我。」

槃頭摩王心想︰「此婆羅門知道對佛陀應做何事,而我們卻不知曉。」如此思惟,國王對婆羅門作八重布施(Aṭṭhaṭṭhaka),贈予他各種物品各六十四件,並立他為國師(Purohita)。婆羅門夫婦因布施的福德而不再貧窮,夫婦每日以六十四飲食之量供養比丘,終生供養以佛為首的僧團。

由於布施之善行,他們出生於天界。在該處命終後出生於人間,婆羅門成為波羅奈國王,她則成為女群中的最上者——王后。由於前世多生的情感,國王對她疼愛有加。

當時有八位辟支佛正托缽乞食,他們見而心生歡喜,以珍饈佳餚布施供養。他們再次邀請辟支佛接受飲食供養,並以黃金寶物建造房舍招待辟支佛。除此之外,他們還聘請鍛工打造數量達百的金缽,讓辟支佛坐在黃金法座上,以淨信親手供養金缽予辟支佛。

善業彌補諸過患

在迦比羅尼比丘尼多生的事跡中,記載她犯下惡業的典故僅此一則。在拘那含佛(Konāgamana Buddha)入滅,而迦葉佛(Kassapa Buddha)尚未出於世間的期間,僅有辟支佛住世。她出生於迦尸(Kāsi)城門外的村莊,她的丈夫(大迦葉尊者前生)則出生於富者之家,生活幸福並有兄弟,她為長兄妻。

有一次,長兄妻與小姑發生爭執。在爭吵之際,有一位辟支佛前來托缽。小姑見辟支佛後,以飲食供養辟支佛,並如是發願︰「願我能遠離她百由旬之外。」所指的「她」即是長兄妻。

當時,長兄妻在門處聽見小姑的祈願,心想︰「此善行將讓她獲得榮耀,應讓辟支佛得不到她供養的飲食!」

出於憤怒,她取走辟支佛手中的缽,倒掉缽內的供食,再盛滿泥土給辟支佛。辟支佛接受此不淨之食,對於她的怒罵或瞋視,辟支佛皆保持平等及喜悅。

此時,小姑看見她無禮的舉動,責備道︰「喂!愚婦!你可以欺凌我,甚至打我!但是,對於圓滿無量劫波羅蜜的辟支佛,你竟然將尊者的食物倒掉,再盛以泥土,如此的作為是不恰當的!」

辟支佛平靜的容顏觸動她的心,此時她恢復道德意識,懊悔地說︰「尊者!請稍等。」

她慚愧地將缽取回,徹底洗淨後塗上香油,並盛滿勝妙美食,再覆蓋一層亮光酥油,顏色金黃猶如蓮花蕊般。她歡喜且虔敬地供養辟支佛,並如是發願︰「如同此缽中的食物一般金黃閃耀,願我的身體亦能如此金光熠熠。」辟支佛給予祝福後騰空飛去。由於她的丈夫也在那一生供養辟支佛,從彼處沒後,他們皆出生於天界。

在迦葉佛的教法時期,她出生於波羅奈(Bārāṇasī)富者之家。由於布施的果報,她擁有如花似月的美貌。然而,過去曾經對辟支佛惡口的果報成熟,她的身體有難聞的惡臭,使她飽受他人的厭惡,擁有不美滿的婚姻。

在首日嫁入富人兒子(大迦葉前生)的家,因為身上難聞的惡臭,她被丈夫拋棄並遣送回娘家。如此經歷七次婚姻,皆以相同的結局收場。

當時,迦葉佛入般涅槃,人們以價值百千的純金磚打造高達一由旬的舍利塔。當此舍利塔正在建造之際,她心想︰「我是一個從七處被遣送回父母家的人,我活得長久有何意義?」難過之際,她決心將黃金首飾熔製成金磚,此金磚長一肘、寬半肘、高四指。她帶著金磚、香水及八朵蓮花,前往迦葉佛的舍利塔。

當時,舍利塔的砌磚出現間隙,正需一塊磚補上。因此,她對建造舍利塔的工匠說︰「先生!請用我的金磚來填補此空隙。」

「喔!女孩!你來得正是時候,你可以自己親手將你的金磚補上。」

得到允許後,她爬至舍利塔的砌磚空隙處,以四種香油塗抹金磚,再以具有黏性成分之物將金磚穩固,填補舍利塔的空隙。以最上心供養之後,她頂禮舍利塔,並獻上八朵蓮花,如是祈願︰「願我在輪迴中的每一世,身上散發檀木之香,口中吐出蓮花之芬芳。」虔敬禮敬舍利塔後,她返回住處。

此時,她首次婚姻的前夫——富人兒子突然想起她。當時正值慶典,他向侍從詢問︰「之前有位女孩嫁至我家,她目前住在何處呢?」

「她尚住在父母家。」侍從回答。

「你去接她過來一同過節慶吧!」富人兒子說。

於是侍從前往她家,她向侍從了解造訪的目的後,說︰「我已將所有的裝飾供養舍利塔,目前已沒有任何可裝扮自身的飾物了。」

侍從回去向富人兒子報告,然而富人兒子依然堅持︰「你僅需將她帶過來就是。」

侍從再度前往她家,將她帶至富人兒子的住處。當她踏入屋內時,頓時整屋瀰漫檀香與蓮花之香。富人兒子問道︰「當你首次進入家門時,你的身體散發惡臭,但現在你的身體散發檀香,口吐蓮花芬芳,這是什麼原因呢?」

她向富人兒子敘述自己所做的善行,富人兒子得知她的改變源於供養佛陀的功德,因而對佛陀生起淨信,心想︰「佛陀的教法真能引導人從輪迴中解脫。」

於是,富人兒子也對迦葉佛塔作廣大布施及供養,他以長達一由旬的絲絨覆舍利塔,在舍利塔部分地方飾以車輪般大的金蓮花,其莖及梗長達十二肘,讓舍利塔更添壯麗莊嚴。

以極歡喜之心,她則以七寶打造七千枚缽,盛以酥油及置放燈芯,在舍利佛塔內排成七行。她點燃燈火,以此供養尊貴的佛陀。

多生齊聚波羅蜜

命終之後,她的丈夫出生在迦尸國,名為善友(Sumitta),她為善友的妻子,生活自由且被丈夫疼愛。在此世,善友布施辟支佛厚頭巾,她因隨喜及允諾此布施之行而得以分享此功德。

之後,她的丈夫出生在迦尸國為拘利族,為期三個月間,與五百拘利族人布施供養五百辟支佛,再施予每位辟支佛袈裟,她亦與丈夫同行此福業。

從該處沒後,她的丈夫投生於波羅奈,名為難陀(Nanda),她則為波羅奈國王的唯一公主。當波羅奈國王駕崩時,難陀被眾臣推選為國王,唯一的公主則成為王后。此生他們一切所皆得如願,終生承事供養五百辟支佛。

此五百辟支佛是帕杜瑪娃帝(Padumavatī)的孩子,以摩訶巴杜瑪(Mahāpaduma)為首。[efn_note]帕杜瑪娃帝之子,五百辟支佛的事跡,請參閱第一冊第三章「縈繞蓮花的傳奇」。[/efn_note]難陀大王邀請五百辟支佛住在王苑,直至五百辟支佛入滅,再為辟支佛造塔供養。

辟支佛的入滅讓難陀大王極度悲傷,他心想︰「即使尊貴如辟支佛者依然入滅,我又怎會逃過一死呢?」於是,他將王位傳給孩子,捨棄一切成為隱士。

王后心想︰「國王已成為隱士,我還有什麼責任尚未完成?已無責任了!」於是,她亦成為女隱士。他們修習四無量心及禪定,命終之後共同出生於梵天界。

漏盡清涼最後身      

在梵天界享有極長的天壽,從該處沒後,他們出生於人間,為跋陀迦比羅尼及毘巴利。這是他們的最後一生,過去長時累積的波羅蜜成熟,在值遇喬達摩佛時,他們皆證得阿羅漢果,斷盡所有煩惱,並成為佛陀傑出的聖弟子。

在多劫的輪迴中,迦比羅尼比丘尼與大迦葉尊者相互扶持,並共同完成許多難行之行的善業,此清淨情誼實屬稀有。

跋陀迦比羅尼比丘尼對大迦葉尊者的讚歎,以及自身在法上的體證,記錄於《長老尼偈》[efn_note]《長老尼偈》第63~66偈。[/efn_note]及《譬喻經》[efn_note]《譬喻經》四•3品27•第64~67偈。[/efn_note]。她讚歎佛陀的繼承嗣子——大迦葉尊者,已達最後一生,完成佛陀所教導的證智。而她自己亦戰勝死亡,不再受後有。他們倆見世間的過患俱出家,成為清涼寂滅者。

世尊之繼承嗣子,迦葉尊者善得定,
彼知宿命得天眼,徹見天界與地獄。

賢者生死達滅盡,所作已辦得上智,
依此而得三明智,彼為三明婆羅門。

跋陀迦比羅尼尊,戰勝死亡得三明,
勇伏魔王與軍勢,彼已持得最後身。

照見世間之過患,我倆出離俱出家,
調御煩惱諸漏盡,我倆清涼達寂滅。

在比丘尼弟子之中被譽為「宿命智第一」的迦比羅尼比丘尼,在她多生累劫的輪迴中,由於對聖者廣行善業,而讓每一世的生命具有意義。每一次的善行皆讓她更趨近波羅蜜的圓滿。在漫長的輪迴中,大迦葉尊者為其善友,一同增長善業及守護戒律,並在喬達摩佛出世時,他們圓滿多生累劫的心願。

大迦葉尊者及迦比羅尼比丘尼二人清淨的道情法愛,猶如潺潺清泉跨越累世多劫。他們彼此守護對方清淨的戒行,輔助對方善法的行持,在此最後一生結出純淨無染的聖道果實,利益廣大無邊有情,成為千古佳話。

渴望再生的因已被斬斷,跋陀迦比羅尼比丘尼徹底結束輪迴之苦,眼皮底下幕幕的輪迴劇場已成雲煙,她放下身心的包袱,沐浴在清涼的涅槃之中。在女性修行者中,成為傑出的阿羅漢尼,逍遙自在地遨遊法性之大海。


電子書:

有聲書:

宿命智第一比丘尼——跋陀迦比羅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