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第十九章 悉哈比丘尼、瓦德悉比丘尼(Sīhā, Vaḍḍhesī)
書名|《心微笑了——佛陀時代的女性證悟道跡》
作者|釋了覺、釋了塵
在經典記載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時代,佛陀僅在一次的說法場合,即有成千上萬的聞法者證得道果、轉凡入聖。他們生值佛陀出世、又得見佛聞法,這是往昔修行而累積廣大的波羅蜜所致。因此,他們的證悟極為迅速,似乎輕而易舉。
實際上,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如此迅速地證得道果,有些人亦經歷遲遲無法證悟的煎熬。在佛陀時代,一旦決定走上解脫之道的行者,他們重視修行的程度是我們現今時代的人所望塵莫及的。他們將聖道的進展當作是自己生命的全部,對於尚未見法一事,無時無刻不掛在心頭,為此深感焦慮、無助及難過,彷彿失去生命至關重要的一切。
由於無法證得道果,悉哈比丘尼(Sīhā)難過得想尋死;由於久未開悟,瓦德悉比丘尼(Vaḍḍhesī)悲傷得嚎啕大哭。然而,只要心中仍存有「想要」的欲望,即使是「想要開悟」的善法欲,亦無法得見真正的佛法。若心尚飢渴,聖道即不會生起。唯有徹底地放下身心的那一刻,方能契入佛法之流。
不得道不如死去
悉哈出生於毘舍離(Vesālī),是離車族悉哈(Sīha)將軍的外甥女。以她舅舅的名字命名,她亦名「悉哈」。
有一次,佛陀對悉哈將軍說法,她在旁聽聞佛法而生起淨信,在得到父母的允許後,即出家成為比丘尼。
但是,出家一些時日以後,她在道上毫無消息。無論如何精勤地用功,她在修行上始終不得力,無法調伏往外攀緣的心。如此煎熬至第七年,她被錯誤知見所苦而在修行道上毫無進展。眼見無數人已證得道果涅槃,自己卻始終在聖道上一無所獲,她陷入極度地焦慮與失望,彷彿世界全然一片灰暗。她失落地想︰「如何擺脫如此的生活?與其還俗,不如讓我死去!」
於是,她帶著繩索前往森林,將繩索掛在一棵壯碩的樹上,並將繩環往自己的脖子上套。
在這關鍵的一刻,她放下了一切,過去精勤修習所積聚的成果現前,她的心在瞬間進入禪定,照見身與心皆是無常、苦與無我。當下聖道生起,她徹底地斷除所有的執著與束縛,證得阿羅漢果,獲得四無礙解。
剎那轉凡入聖的她,將繩套從頸項鬆開,返回自己的寺院。此時,她已不再是愁眉不展的凡夫僧尼,世間再也沒有任何苦能抵達她的心,她已從煩惱的束縛中解脫,自由、喜悅與自在。
她的證悟偈言記載於《長老尼偈》[efn_note]《長老尼偈》第77~81偈。[/efn_note]︰
思惟不正故,欲貪所惱亂, 往昔陷掉舉,不得心自在。 煩惱結所縛,樂淨想所牽, 貪欲心所虜,不得心平靜。 瘦黃枯憔悴,徘徊七年間, 吾為煩惱苦,晝夜不得樂。 取繩入森林,不再行俗事, 此處吾縊首,對吾為相宜。 將繩掛樹枝,造一堅吊索, 投首入繯中,爾時心解脫。
「由於不如理作意,具顛倒想,我將苦視為樂,欣喜於感官欲樂而被欲貪所惱。往昔掉舉散亂,我無法調伏與安住,錯誤認為在色、聲、香、味、觸中具有快樂,順從煩惱而沉浸在欲望之中,心不得片刻平靜及安止。」
「我被煩惱所苦,面黃消瘦與憔悴,徘徊七年之間,不曾有一日或一夜獲得沙門之樂。於是,我取繩進入森林,心想︰『倘若我無法履行出家人的義務,與其還俗過低下的俗家生活,還不如讓我在林中自縊。』我將繩掛在樹枝上,編結一個堅牢的繩套,在我將頭放入繩套的當下,心即獲得解脫。」
悉哈比丘尼的證悟與眾不同,然而這種自縊的行為並不宜效法。對凡夫而言,自殺是嚴重的殺生罪業。無論任何人,只要以凡夫的心識自殺死去,此自殺行為足以令其墮在惡道、苦趣長久受苦。
然而,悉哈比丘尼卻是特殊的個案。她在自縊的當下,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徹底放下所有的欲求,包括想要證悟的欲望。那一刻,過去正念培養的努力,讓心達到安住且平捨的狀態,以此照見身心的實相,當下突破修行的關卡,證得阿羅漢果。
在佛陀的教法中,她所作皆辦,自知不再有來生,她的努力終於獲得回報。
修行欲速則不達
另一位證悟歷程較為坎坷的比丘尼,稱為「瓦德悉」。她出生於天臂城(Devadaha),是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比丘尼[efn_note]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MahāpajāpatīGotamī)被佛陀譽為「資深第一比丘尼」,請參閱第一冊第一章「因為您,僧尼梵行立」。[/efn_note](Mahāpajāpatī Gotamī)的乳母。《長老尼偈》記載她為佚名(Aññatara),「瓦德悉」(Vaḍḍhesī)意為「養育」,指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的養育者,這並不是她真正的姓名。
當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出家,比丘尼僧團正式成立時,瓦德悉亦跟隨出家成為比丘尼。隨著時間的推移,瓦德悉比丘尼出家邁入第二十五個年頭,然而她始終未證得道果及涅槃。由於她內心被念頭及貪欲所牽,因此得不到片刻寧靜。
隨著年齡漸長,她的心亦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儘管如此,無論她怎麼努力修行,卻始終無法見法開悟。在極度渴望見法之下,她伸展雙臂崩潰地哭泣,帶著悲傷進入精舍,內心既無助,又對自己感到失望不已。
雖然愁腸百結,她依然不放棄修行。她崇信於曇摩提那比丘尼[efn_note]曇摩提那比丘尼(Dhammadinnā)被佛陀譽為「說法第一比丘尼」,請參閱第一冊第五章「你唾棄之物,我亦不眷戀」。[/efn_note](Dhammadinnā),親自赴往曇摩提那比丘尼之處聽聞佛法。曇摩提那比丘尼為她詳說法義,解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法皆是無常的聚合,此時她的心遠離感官欲樂的渴求。
她在一旁安坐禪修,由於過去的修行成果使然,她的心安住於一境,轉向觀照身與心的實相,在短時間內即證得阿羅漢果,開展六種神通,圓滿了佛陀的教導。
在《長老尼偈》[efn_note]《長老尼偈》第67~71偈。[/efn_note]記載她的證悟偈言︰
吾自出家來,二十五年間, 未曾彈指間,獲得心寂靜。 心不得寂靜,充滿諸貪欲, 展腕悲涕泣,吾入於精舍。 崇信比丘尼,我親赴其處, 彼為吾說法,蘊界處之義。 聞彼尼說法,端坐於一面, 吾知宿世住,已得淨天眼。 智慧知他心,耳界已清淨, 已證得神變,諸漏達滅盡, 證此六神通,圓滿佛教導。
悉哈比丘尼與瓦德悉比丘尼在證果前,由於心尚未趨入中道而在修行路上跌跌撞撞、煎熬不已。當心放下欲求與造作,遠離太緊及太鬆的兩種極端,任何時刻以正知正念觀照身心,以此精進修行,道果涅槃自然水到渠成。
以悉哈比丘尼與瓦德悉比丘尼的事跡作為激勵,但觀自心,我們曾有多少次為了修行而流下眼淚?又曾幾回為了修行而不顧一切地豁出生命呢?世間的成就尚無法平白獲得,更何況是出世間的殊勝道果。悉哈比丘尼與瓦德悉比丘尼在道上的堅毅及忍耐,成為我們的最佳鼓舞。
悉哈比丘尼與瓦德悉比丘尼的事跡也為我們開顯了重要的教示,譬如種植果樹,農夫的工作僅是灌溉、施肥、照料,至於果樹何時開花結果,則非農夫的職責,也不在其掌控的範圍之內。行者亦如是,僅需在道上正確地付出努力,證悟的果實何時結成,亦非行者的任務。修行只要在「因」上努力不懈,道「果」自然瓜熟蒂落。
電子書:
有聲書:
為修行,豁出生命——悉哈比丘尼、瓦德悉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