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第四章 過耳成誦無盡藏

第二冊•第四章 多聞第一女居士——久壽多羅(Khujjuttarā)

書名|《心微笑了——佛陀時代的女性證悟道跡》

作者|釋了覺、釋了塵

壽多羅(Khujjuttarā)是一位傳奇女居士,她雖然出生在奴隸之家,為沙瑪瓦帝1王妃(Sāmāvatī)的婢女,但是佛法讓她的生命轉為尊貴。她在證得須陀洹果後,憑著複述佛陀說法的內容,讓沙瑪瓦帝王妃及其五百侍女證得須陀洹果。從此在宮內獲得沙瑪瓦帝王妃及五百侍女們的崇高敬意,視她為再生母親及老師。

沙瑪瓦帝妃之婢

久壽多羅出生於憍賞彌(Kosambī),她是財務大臣瞿沙伽(Ghosaka)家中的一名奴隸。她天生駝背,故取名為久壽多羅(Khujjuttarā),「久壽」(Khujja)意為「駝背」。

大臣瞿沙伽的朋友巴達瓦提雅(Bhaddavatiya)為避開城市爆發的一場瘟疫而顛沛留離,最終逝世。於是,瞿沙伽收留朋友巴達瓦提雅的女兒為養女,此養女名為沙瑪瓦帝。瞿沙伽對她疼愛有加,賜予她年齡相近的五百女孩作為隨身侍女。

後來,憍賞彌優填王(Udena)對沙瑪瓦帝一見傾心,迎娶她為王妃。大臣瞿沙伽並不願意,因此受到優填王的懲罰。沙瑪瓦帝機智地建議瞿沙伽傳達訊息給優填王︰「倘若國王允許沙瑪瓦帝的貼身侍女與她一同在王宮生活,我將把女兒交給國王。」優填王聽後歡喜允諾,讓沙瑪瓦帝的侍女跟隨她一同進宮。

於是,久壽多羅在此因緣下,離開財務大臣瞿沙伽的家,跟隨沙瑪瓦帝入宮,成為沙瑪瓦帝王妃的婢女。

聞法入聖者之流

優填王深愛沙瑪瓦帝王妃,每日固定給久壽多羅八枚金幣,作為買花送給沙瑪瓦帝的費用。然而,久壽多羅每次僅取出四枚金幣買花,其餘四枚金幣私入囊中。

有一天,久壽多羅一如既往地前往蘇瑪納(Sumana)園丁家買花,以履行她的日常職責。當蘇瑪納見到她時,對她說:「親愛的久壽多羅!我今早沒時間為你服務,我正忙著準備佛陀及比丘眾的飲食供養,你可否幫忙我們準備食物呢?這善行將幫助你從輪迴的束縛中解脫。今日的花朵將供養佛陀及僧團,你且留下聽聞佛法,之後你能帶走那些剩餘的花朵。」

「好的。」久壽多羅答應留下來協助準備食物,並與蘇瑪納及其親友們一起供養以佛陀為首的比丘眾。佛陀食用完畢後開示佛法,所說的法皆流入久壽多羅的心。當開示結束時,久壽多羅的心在瞬間進入禪定,證得須陀洹果。從那刻起,她具足四不壞淨,不再違犯五戒。

懺悔罪過戒清淨

久壽多羅已入聖者之流,她不復偷取四枚金幣,而誠實地以八枚金幣購買花朵,並將盛滿花朵的籃子帶回王宮。

那天,當沙瑪瓦帝王妃看見籃子裡異常大量的鮮花,她驚訝地問:「親愛的久壽多羅!為何今日籃子內的鮮花比往常多了一倍呢?今天國王是不是增加了買鮮花的費用?」

久壽多羅已得法眼淨,無法再說謊,她如實地承認過去不當的偷竊行為,她向王妃懺悔:「國王並沒有增加買鮮花的費用,那是因為我今日沒有偷竊。國王每日給予八枚金幣,過去我僅以四枚金幣買鮮花,其餘四枚金幣私自保留,以儲蓄更多的財富。」她對自己過去不誠實的行為深感慚愧,請求王妃寬恕。

慈愛的沙瑪瓦帝沒有責備久壽多羅,並且寬恕她過往的錯誤。但是,她不解地繼續詢問:「今日你為何不再拿取四枚金幣?」

「我無法那麼做,從此以後再也不偷盜。今日在蘇瑪納園丁家聽聞佛陀說法後,我的內心有了極大的轉變。我已見涅槃,了知無死。」

當沙瑪瓦帝王妃與五百侍女聽見久壽多羅的這一番話語,她們伸出雙手,對久壽多羅說︰「親愛的久壽多羅!你已飲用不死的甘露,請與我們分享那無死的涅槃!」

久壽多羅說:「親愛的姐姐們!涅槃不是一件可以分派給別人的物品。我將複述佛陀的開示,倘若過去世的波羅蜜成熟,當聽聞佛法時,你們或能得見那無死的涅槃。」

「親愛的久壽多羅!請你複述佛陀的開示。」沙瑪瓦帝王妃請求。

多聞複誦佛教法

出自對佛法的恭敬心,久壽多羅說:「在我尚未開始複誦佛陀的開示之前,請允許我沐浴潔淨自身,並且合宜地裝扮自己。我必須坐在高座,以示對佛陀及佛法的尊敬。」

沙瑪瓦帝王妃以香水盛滿十六個器皿,供久壽多羅沐浴,並讓她穿上以精美布料製成的衣服。她為久壽多羅安排說法的高座,自己與五百侍女則坐在較低的位子。

久壽多羅上座後,一字不漏地複誦佛陀的開示。那時,她已具備四無礙解2,當複誦完畢後,沙瑪瓦帝王妃及五百侍女因過去世的波羅蜜成熟,當下證得須陀洹果。她們對久壽多羅禮敬,並視她為再生母親及老師。

從那時起,久壽多羅在宮中的繁瑣職責全被豁免,而被賦予聞法的神聖任務。由於優填王不是佛陀的追隨者,因此沙瑪瓦帝王妃無法自由出宮聽聞佛法。沙瑪瓦帝王妃讓久壽多羅每日前往佛陀所在的寺院,聽聞佛陀說法,再返回王宮為沙瑪瓦帝王妃及五百侍女複述佛陀的開示。她如是開始其複述︰「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當久壽多羅上座複述佛法時,彷彿當天她們也在佛陀說法的現場聞法一般。

女居士修道典範

久壽多羅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她僅需聽聞一次,即能一字不漏地複誦。她用心履行聞法複誦的要務,這特權使她有機會沉浸在法海中。她精勤學習三藏,熟記佛陀所有的法教。久壽多羅在佛陀之處聽聞的開示,已收集成冊,成為巴利藏經中的一部經,即《小部•如是語經》(Itivuttaka)。此經一共收錄一百一十二篇偈誦與散文。

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向大眾說︰「比丘們!在我的女居士弟子中,多聞者,以久壽多羅為第一。」3

佛陀嘉譽久壽多羅為女居士的榜樣。在《增支部》記載,佛陀讚譽久壽多羅為女居士的衡量基準︰「諸比丘!有信心之優婆夷作希求時,應作如是正當之希求,我當如久壽多羅優婆夷、及威魯堪達奇雅難陀母4。諸比丘!彼等久壽多羅優婆夷、及威魯堪達奇雅難陀母,是我等優婆夷女弟子之秤、之量。」5

《相應部》記載︰「諸比丘!有一具信之優婆夷,對己所慈愛之女,如是說:『汝應如久壽多羅優婆夷、威魯堪達奇雅難陀母優婆夷。』諸比丘!久壽多羅優婆夷與威魯堪達奇雅難陀母,乃我弟子優婆夷中之秤、量。」6

今生果報往昔因

久壽多羅天生駝背,此緣於過去世曾經造作的惡業所致。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當梵與王(Brahmadatta)治國時,有一位辟支佛略微駝背,前往王宮托缽乞食。當時,久壽多羅為王宮的宮女,當她看見前來乞食的辟支佛時,生起戲謔之心,她將毯子披在左肩,手持金色的容器,在其他宮女面前彎腰模仿駝背的辟支佛,並說:「這是我們辟支佛走路的樣子。」由於此惡業,導致她此生駝背。

為何久壽多羅在此生具有多聞及智慧呢?有一次,有八位辟支佛到王宮托缽乞食,她為辟支佛們在王宮安排座位,並拿起他們的缽,盛滿熱騰騰的米粥。由於米粥過於熱燙,辟支佛們只好交替著雙手,拿那熱燙的缽。當她看見此狀,立刻將佩戴在手上的八隻金手鐲取下,作為辟支佛的缽墊,以避免辟支佛的手被燙傷。她說:「尊者們!這些手鐲我用不上,我將這些手鐲供養您們。」辟支佛將手鐲帶至難陀姆羅山窟(Nandamūlakapabbhāra)。由於此善行,她在此生具有博大精深的智慧,並精通三藏經典。

久壽多羅今生為奴隸,亦與過去世的造作有關。在迦葉佛(Kassapa Buddha)出於世間時,久壽多羅是一位家主的女兒。有一天黃昏,她在鏡前梳妝。那時,她的一位親密朋友來探望她,這朋友是一位解脫煩惱束縛的比丘尼。當時,碰巧家主的女兒身邊沒有任何侍女在旁伺候,於是她對比丘尼說:「尊者!我向您致敬。請將那一籃裝飾品拿過來給我吧!」

比丘尼心想:「若我不遞那籃子給她,她將生起瞋心而厭惡我,這將導致投生地獄的果報。但是,若我將籃子遞給她,她將投生為婢女。然而,成為婢女總比在地獄遭受折磨來得好。」出自於對她的憐憫,她拿起籃子交給她。由於這不當的行為,她連續五百世出生在奴隸的家庭。

親近菩薩智慧增

久壽多羅曾在過去世跟隨菩薩學習,多生前已累積智慧波羅蜜。根據《蓮根本生經》7(Bhisa Jātaka),那時菩薩出生在具有八十億財產的婆羅門家,名為金太童子(Mahā Kañcana)。菩薩照顧父母至他們逝世後,將八十億財產布施貧窮、流浪的人。隨後,菩薩與六名弟弟、一名妹妹、一名奴僕、一名婢女及一名朋友,為出家計劃而進入雪山。他們在雪山蓮池湖畔一處幽美的地方建造蘭若,過著清淨純樸的出家生活,食野生的草根與樹果。久壽多羅即是那位與菩薩一同進入雪山過出家生活的婢女。

此外,在《蛇本生經》8(Uraga Jātaka)記載,菩薩出生於波羅奈婆羅門家,以農耕維持生計。菩薩一家六口,即菩薩、妻子、女兒、兒子、兒媳婦及婢女,過著和睦歡樂的生活。

菩薩教導家中的五人修習「死隨念」,對他們說︰「你們應各自視自己的財力而行布施,持守八齋戒及守護戒法,落實對死亡的正念,常憶念自己及他人之死。一切有情的死亡已確定,生則不定,一切有為法皆無常,終有壞滅之時,應當晝夜精勤勉勵。」

他們聽後回答:「謹遵如命。」全家如是應諾,精勤修習死隨念。

有一天,菩薩與兒子一同前往田地耕田,兒子將雜草等堆聚一處,點火焚燒。此時,在兒子的身側有一蟻窩,內棲毒蛇,毒蛇因煙觸眼而起瞋心,竄出咬了他一口,當下菩薩的兒子即倒下身亡。菩薩見兒子倒下,將牛隻置放一旁,觀察兒子的狀況而知他已身亡,於是將兒子抱起,使他臥在一棵樹下,並以衣物覆蓋。

菩薩既不哭泣,亦不悲哀,心想:「具敗壞性質者已壞,具死亡性質者已死,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終當死去。」菩薩如是憶念無常,繼續耕種田地。

不久,菩薩看見一名鄰居走過田地,他問道:「你要回家嗎?」

鄰居回答:「是的。」

「可否請你經過我家時,向我的妻子傳話:『今日不必攜帶二人份的便當,僅需帶一人份的食物前來。之前由女僕一人送來便當,今日則四人一同穿著白淨衣服,攜帶香與花前來。』」

鄰居應諾,在路過菩薩家門時,向婆羅門的妻子轉述菩薩的話語。菩薩的妻子聽聞此番言語,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身亡,她不悲傷,穿著白淨衣裳,手持香花及便當,與家人一同前往田地,並無一人哭泣或悲歎。

菩薩坐在兒子仰臥的樹蔭下進食,用膳完畢後,他們一起收集薪木作火葬堆,供養香、花並將兒子的屍體火化,沒有任何人落下一滴眼淚,他們皆作死隨念的修行。

由於他們的戒德之力,感得帝釋天的寶座發熱。帝釋天觀察人間而得知,由於他們的威德而使寶座發熱。於是,帝釋天化作一位青年,站立在火葬堆旁問道:「你們在做什麼呢?」

「大德!我們在燒人。」

「我想你們並非燒人,而是殺鹿燒烤吧!」

「大德!並非如此,我們在燒人。」

「那他是你們的敵人嗎?」

菩薩說:「大德!他是我的兒子,非為敵人。」

「那他是你可憎的兒子嗎?」

「大德!他實為我最心愛的兒子。」

「那你為何不哭泣?」

菩薩述說此偈:

如蛇捨舊皮,己之身捨去,
逝者已往死,其身已無用。

此被燒之身,不知親屬悲,
故吾無悲泣,彼已往去所。

帝釋天如是詢問其他家庭成員,對於親人之死不哭泣的原因。由於每一位家庭成員皆精勤憶念死亡,他們給予帝釋天充滿智慧的回答。

當帝釋天詢問那位婢女︰「婦人!此人是你的何人呢?」

「尊者!他是我的主人。」

「你曾遭受他的壓制或虐待嗎?你認為他的死是適宜的,因此不哭泣?」

「尊者!並非如你所言,我的少主具足容忍、慈愛,富有憐憫之心,他是我抱於胸前而養育長大的,猶如我的親生兒子一般。」

「那你為何不哭泣?」

婢女說明不哭泣的理由:

恰如水瓶破,不得再接合,
對死者悲泣,同無濟於事。

被燒的屍體,不知親屬悲,
故此吾不悲,逝者已逝去。

那婢女即是過去生的久壽多羅,她不止一世跟隨菩薩學習,已累積廣大波羅蜜,造就她此生的多聞與智慧。

久壽多羅在此生被佛陀譽為「多聞第一女居士」,此乃源於過去世的願心。十萬劫前,勝蓮華佛(Padumuttara Buddha)出於世間時,久壽多羅出生於鵞城(Haṃsavatī)富者之家。當她前往寺院聽聞勝蓮華佛說法時,佛陀讚譽一位女居士為「多聞第一」。她渴望自己在未來佛座下擁有如同那位女居士一般的功德與殊榮。她以飲食供養以佛為首的僧團,並發此願。勝蓮華佛預言,她的心願將圓滿實現。

她捨報後轉生天界,十萬劫間僅在人間與天界流轉,直至喬達摩佛出於世間,她出生在憍賞彌,成為財務大臣瞿沙伽家中的一名奴隸。

久壽多羅在此生獲得「多聞第一女居士」的稱譽,圓滿了累劫的心願。她的多聞與智慧,成為後世女居士亙古不朽的榜樣及典範。


電子書:

有聲書:

多聞第一女居士——久壽多羅

Footnotes

  1. 沙瑪瓦帝(Sāmāvatī)被佛陀譽為「安住慈心第一女居士」,請參閱第二冊第五章「慈心清涼月」。
  2. 四無礙解︰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辭無礙解、辯無礙解。「法無礙解」謂於一切法相、名字有無礙自在的智解,故能善於辯說;「義無礙解」謂關於一切法相、名字的義理有無礙自在的智解辯才;「辭無礙解」謂通曉一切方言而無礙辯說的智解、辯才;「辯無礙解」謂隨順眾生根機而巧妙演說,令眾生樂聞的智解、辯才。
  3. 《增支部》1集260經。巴利文為「Etadaggaṃ bhikkhave mama sāvikānaṃ upāsikānaṃ bahussutānaṃ yadidaṃ khujjuttarā」。
  4. 威魯堪達奇雅難陀母的事跡,請參閱第二冊第十二章「女居士之秤與量」。
  5. 《增支部》4集176經、《增支部》2集134經。
  6. 《相應部》17相應24經。
  7. 《本生經》488經。
  8. 《本生經》354經。